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解碼孩子的身體語言

孩子一哭就要抱起來嗎?為什麼他會把擺好的積木猛然弄翻?當你批評他的時候,他反而伸手要求“抱抱”……怎麼理解這些可愛的身體信號?

當孩子還無法熟練使用語言時,他的哭喊、微笑、動作、姿勢等,就是和外界溝通的“信號”。

1、哭得驚天動地 寶寶的“信號” 寶寶一旦肚子餓或者感到不舒服,便會拼命地哭叫,每次都哭得驚天動地。 如果媽媽因為什麼事情耽擱了一下,寶寶的哭聲會越來越大,常常讓媽媽感到手忙腳亂。

他想“說”什麼? 由於嬰兒還不具備自理能力,因此當肚子餓或者感到不舒服的時候,他就會陷入恐慌,並開始哭叫。

Advertisiment
而每次當他哭叫的時候,媽媽都會過來解除他的饑餓。 於是嬰兒便學會了把自己的不快和不舒服通過哭聲表達出來。

在這過程中,時間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因為孩子能準確地覺察出信號和回饋,即哭叫和得到回應之間的時間間隔。 如果父母任由孩子長時間地哭叫,然後才給出安撫的回應,這會讓孩子理解為:我必須大聲地哭,長時間地哭,才能得到回應。

你可以這樣做 及時回應孩子的哭聲 在孩子還沒有真正開始哭之前就給他餵奶,在他因為不舒服而發出第一聲哭泣時抱起他,這可以讓孩子體驗到並非一定要“強烈的信號”才有效,他也可以用“微弱的信號”來進行交流。 如果由著孩子哭叫,他會認為那些微弱的信號是無效的,就會養成大哭大鬧的習慣。

Advertisiment

TIPS 讀懂孩子的哭聲 哭是寶寶表達自己需要,向周圍傳遞資訊的重要方式。 父母需要讀懂孩子究竟是因為什麼而哭。

正常生理狀態下,新生嬰兒的哭聲中常常可以讀出以下幾種內容:首先是餓了,要吃奶;第二項內容則是告訴家長“尿濕了,不舒服”;第三種則是受到驚嚇。

如果是饑餓地哭 馬上抱起寶寶,並用語言安慰寶寶:“哦,寶寶餓了,媽媽來了。 ”並及時給孩子餵奶。

如果是尿濕了 及時更換尿片。 忽略孩子的哭聲,總是不及時換尿片易使孩子產生冷漠心理。 如果是受驚嚇而哭 緊摟寶寶,不時用面頰貼著寶寶的小臉,同時用語言安慰,給予寶寶安全感。

2、一轉過臉就煩躁 寶寶的“信號”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如果媽媽或爸爸將臉完全轉向孩子,孩子很容易就會平靜下來;但如果你在照料他的同時還在做著其他事情,他很可能就會煩躁不安,開始哭叫或把頭轉到旁邊去。

Advertisiment
等孩子稍大一點以後,當我們不與他面對面時,他還會用小手把我們的臉轉向他。

他想“說”什麼? 很多人都不知道,嬰兒從一出生就喜歡看到照料人的整張臉,他更希望能夠和你們有直接的目光交流。 而不喜歡別人在照料他或與他說話的時候側對著他,因為他要求的是全心全意的關注。

其實,我們成年人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在跟我們說話時視線或臉轉到別處,我們就會感到不舒服。

所以,當寶寶發現媽媽並沒有全心全意關注自己時,他會哭鬧著來引起你的注意,或者主動把頭轉開,以此來懲罰你。

Advertisiment

你可以這樣做 讓他看到你完整的臉 和孩子進行交流、互動的時候,面對他,讓他看到你完整的臉,全心全意地關注他,和他保持直接的目光交流。

注意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對剛出生幾個月的寶寶來說,只有在一定的距離內,他的眼睛才能看到人和物,超出了一定的距離就看不清,而太近了也什麼都看不見。 距離的界限在嬰兒期間大約在20 ~ 25 釐米之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距離會逐漸變大。

3、無聊時,會有哪些小動作? 寶寶的“信號” 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們常常會聽到他這樣說:“爸爸,我現在很無聊。 ”或者:“媽媽,陪我玩會兒吧!”

然而,對於那些還不具備語言表達能力的孩子而言,他難以直接說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他的身體也同樣會發出這樣的信號,比如說兩眼無神,目光呆滯,眼睛看起來毫無生氣,這同樣是孩子表達他極度無聊的信號。

Advertisiment

他想“說”什麼? 當孩子雙眼無神的時候,表明這種無聊已經讓孩子感到十分煩躁,甚至於無法忍受的地步了。 一個感到極度無聊的孩子會不擇手段,以各種方式來引起他人注意,渴望得到刺激。

從而讓有些成年人覺得,這孩子真吵,真麻煩!但實際上孩子不是愛吵鬧,而是期望有新的刺激,獲得新的經歷,有新的體驗。 在這種情況下, 他最為期待的便是父母能夠給他提供遊戲的機會,幫助他消除這種無聊的感受。

你可以這樣做 提供遊戲機會 此時,爸爸媽媽可以暫時放下手中的活,陪著孩子一起遊戲或者提供新的玩具。 一件玩具孩子一開始會很有興趣,但時間長了新鮮感就沒有了。

當他對於原有的玩具感到膩煩的時候,可以用另一些不熟悉的東西去喚醒他的好奇心。其實, 一個盆、一把湯勺、一塊木頭、一隻塑膠球、一個松果……任何東西對孩子而 言都是新鮮玩意兒,足以讓他好奇地探索半天。

4、摔倒了回頭看媽媽 寶寶的“信號” 在孩子剛學會走路的最初階段,一定要媽媽陪在身邊,他總是要和你保持著目光交流。如果發現你不見了,他會用眼睛四處搜尋。如果遇到了什麼事,比如不小心摔倒了,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回頭看媽媽的反應。如果媽媽一副很放鬆的樣子,他也會放鬆下來;如果媽媽慌了,他也會受到驚嚇並且哭起來。

他想“說”什麼? 當孩子學會了走路,他的活動空間也變大了,同時增大的還有他和母親的距離。孩子與母親的目光交流其實是為了消除空間的距離,但同時他也想弄明白“自己究竟可以走多遠”。

在這個階段,幼小的孩子常常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需要我們作出反應、給予指導。如果我們過分插手孩子的事,一再地不讓他自己解決問題,甚至連最基本的嘗試機會都不給他,其實是在剝奪孩子探索世界的機會。

與之相反,如果我們給予孩子探索和熟悉外界環境的自由和機會越多,他就越能更快地獨立,也能夠更好地得到成長與發展。

你可以這樣做 給予信心和鼓勵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多給予孩子自由、獨立探索的機會以及鼓勵和信心。當孩子獨立行走,目光與你相遇時,你可以微笑地看著他,告訴他媽媽就在這裡,這邊很安全。

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你也不需要驚慌地急忙跑過去,這樣往往會導致孩子哇哇大哭起來。你可以給孩子一個微笑,並鼓勵他勇敢地自己站起來,告訴他其實他自己一個人也可以應付。

5、我要表達我的感受 寶寶的“信號” 當孩子非常激動地跑過來,手舞足蹈,激動不已地告訴你剛才的感受時,如果你對此表示感同深受,他會感到很滿足,繼續高高興興地去玩自己的遊戲;而如果你的反應是“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則會讓我們的小探索家沮喪,甚至一聲不吭。

他想“說”什麼?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要求我們尊重他的感受的願望也在不斷增長。很多時候孩子跑過來無非是想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已。他希望你對他的高興、生氣或傷心等心情作出回饋,而且你會發現,他總是在試圖重複表達他的感受。

表達自己的感受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其實,當孩子學會了在什麼情境中產生什麼樣的感受時,他就可以預期在類似的情境中,別人會出現怎樣的反應。

如果孩子的情感表達老是得不到回饋,那他就會“懲罰”你,把頭轉向別處,減少交流。如果多次嘗試未果,他甚至會放棄和你進行情感交流。你看,通過情感表達來交際的能力就這樣被放棄了。

6、遊戲中的“我”規則 寶寶的“信號” 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常常喜歡改變常用的遊戲規則。比如,他搭建積木的樂趣可能只在於把它們推倒。他也可能把玩具當做敵人或競爭物件,把它扔掉、弄壞,跑開,不想再玩了,或者倔強地看著地面。

他想“說”什麼? 遊戲對於孩子而言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但我們必須注意到,沒有任何一種遊戲比孩子本身更重要。在遊戲中,孩子始終應該處於中心地位。他不是簡單地參與遊戲,而是自己決定如何玩。那是他的遊戲,他能從中產生對自己能力的成功體驗。

如果賦予玩具過多的意義,就會忽略孩子本身的意願。也許孩子想要的是一種在我們看來完全不合適的遊戲規則,但只要是他自己在遊戲中建立了這樣的一種規則,就值得被尊重。

你可以這樣做 尊重孩子自己制定的遊戲規則 不管這個規則在大人看來是多麼可笑和不合適。如果我們能夠瞭解孩子制定的規則,並按照他的規則一起玩,相信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樂趣,我們也能夠更好地瞭解到孩子的內心世界。

7、當你對孩子說“不”時,他反而要求抱抱! 寶寶的“信號” 有些父母可能有這樣的體會:當孩子不守規矩時,你會直接地對孩子說“不”,給出非常明確的否定信號。

注意!孩子很可能馬上表現出對你的一些親昵行為。比如,向你伸出手臂,要求抱抱等。這常常會使父母們感到不知所措,不瞭解孩子的這一“信號”到底是什麼含義。 他想“說”什麼?

其實,孩子的這一舉動是想驗證我們到底愛的是他這個人,還僅僅是他得體的舉止或符合我們期望的行為。如果他做了我們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時,那麼是否就成了沒人愛的壞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必須學會區分哪些行為能夠引起肯定或否定的反應。但是,不要讓他感覺到否定的反應是針對他整個人的。應該讓他知道:你永遠愛他,不管怎樣都愛。否定的反應只是針對他的錯誤行為。

你可以這樣做 否定的是行為而不是人 當孩子表現出類似的親昵行為時,你可以把他抱起來,甚至親親他,讓他意識到自己並沒有失去父母的愛。但是,如果他想繼續之前不恰當的行為,你還是需要明確制止——這樣做是不可以的。

破譯寶寶身體語言的基本準則 由於認知發展水準和發音器官成熟水準的限制,孩子一般要到1 歲左右才開始使用單個的詞彙。能比較自如地運用整句表達,則還需要經過幾年的時間。在此之前,孩子是通過他的身體語言和父母以及照顧者進行交流的。

要對寶寶的哭聲作出及時回應。這是父母與孩子語言、情感交流的開始,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如果父母任由孩子長時間地哭叫,會讓孩子理解為:我必須大聲地哭,長時間地哭,這樣才能得到回應。

向孩子表明,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無論他做了什麼,我們都會愛他。這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理解他的環境中,他會成長得自信而和諧。

理解是愛的第一步。但是感受的表達不應該是單向的。父母也應該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在交流和互動中,讓孩子學會認可並尊重各種情感。

一件玩具孩子一開始會很有興趣,但時間長了新鮮感就沒有了。

當他對於原有的玩具感到膩煩的時候,可以用另一些不熟悉的東西去喚醒他的好奇心。其實, 一個盆、一把湯勺、一塊木頭、一隻塑膠球、一個松果……任何東西對孩子而 言都是新鮮玩意兒,足以讓他好奇地探索半天。

4、摔倒了回頭看媽媽 寶寶的“信號” 在孩子剛學會走路的最初階段,一定要媽媽陪在身邊,他總是要和你保持著目光交流。如果發現你不見了,他會用眼睛四處搜尋。如果遇到了什麼事,比如不小心摔倒了,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回頭看媽媽的反應。如果媽媽一副很放鬆的樣子,他也會放鬆下來;如果媽媽慌了,他也會受到驚嚇並且哭起來。

他想“說”什麼? 當孩子學會了走路,他的活動空間也變大了,同時增大的還有他和母親的距離。孩子與母親的目光交流其實是為了消除空間的距離,但同時他也想弄明白“自己究竟可以走多遠”。

在這個階段,幼小的孩子常常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需要我們作出反應、給予指導。如果我們過分插手孩子的事,一再地不讓他自己解決問題,甚至連最基本的嘗試機會都不給他,其實是在剝奪孩子探索世界的機會。

與之相反,如果我們給予孩子探索和熟悉外界環境的自由和機會越多,他就越能更快地獨立,也能夠更好地得到成長與發展。

你可以這樣做 給予信心和鼓勵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多給予孩子自由、獨立探索的機會以及鼓勵和信心。當孩子獨立行走,目光與你相遇時,你可以微笑地看著他,告訴他媽媽就在這裡,這邊很安全。

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你也不需要驚慌地急忙跑過去,這樣往往會導致孩子哇哇大哭起來。你可以給孩子一個微笑,並鼓勵他勇敢地自己站起來,告訴他其實他自己一個人也可以應付。

5、我要表達我的感受 寶寶的“信號” 當孩子非常激動地跑過來,手舞足蹈,激動不已地告訴你剛才的感受時,如果你對此表示感同深受,他會感到很滿足,繼續高高興興地去玩自己的遊戲;而如果你的反應是“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則會讓我們的小探索家沮喪,甚至一聲不吭。

他想“說”什麼?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要求我們尊重他的感受的願望也在不斷增長。很多時候孩子跑過來無非是想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已。他希望你對他的高興、生氣或傷心等心情作出回饋,而且你會發現,他總是在試圖重複表達他的感受。

表達自己的感受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其實,當孩子學會了在什麼情境中產生什麼樣的感受時,他就可以預期在類似的情境中,別人會出現怎樣的反應。

如果孩子的情感表達老是得不到回饋,那他就會“懲罰”你,把頭轉向別處,減少交流。如果多次嘗試未果,他甚至會放棄和你進行情感交流。你看,通過情感表達來交際的能力就這樣被放棄了。

6、遊戲中的“我”規則 寶寶的“信號” 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常常喜歡改變常用的遊戲規則。比如,他搭建積木的樂趣可能只在於把它們推倒。他也可能把玩具當做敵人或競爭物件,把它扔掉、弄壞,跑開,不想再玩了,或者倔強地看著地面。

他想“說”什麼? 遊戲對於孩子而言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但我們必須注意到,沒有任何一種遊戲比孩子本身更重要。在遊戲中,孩子始終應該處於中心地位。他不是簡單地參與遊戲,而是自己決定如何玩。那是他的遊戲,他能從中產生對自己能力的成功體驗。

如果賦予玩具過多的意義,就會忽略孩子本身的意願。也許孩子想要的是一種在我們看來完全不合適的遊戲規則,但只要是他自己在遊戲中建立了這樣的一種規則,就值得被尊重。

你可以這樣做 尊重孩子自己制定的遊戲規則 不管這個規則在大人看來是多麼可笑和不合適。如果我們能夠瞭解孩子制定的規則,並按照他的規則一起玩,相信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樂趣,我們也能夠更好地瞭解到孩子的內心世界。

7、當你對孩子說“不”時,他反而要求抱抱! 寶寶的“信號” 有些父母可能有這樣的體會:當孩子不守規矩時,你會直接地對孩子說“不”,給出非常明確的否定信號。

注意!孩子很可能馬上表現出對你的一些親昵行為。比如,向你伸出手臂,要求抱抱等。這常常會使父母們感到不知所措,不瞭解孩子的這一“信號”到底是什麼含義。 他想“說”什麼?

其實,孩子的這一舉動是想驗證我們到底愛的是他這個人,還僅僅是他得體的舉止或符合我們期望的行為。如果他做了我們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時,那麼是否就成了沒人愛的壞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必須學會區分哪些行為能夠引起肯定或否定的反應。但是,不要讓他感覺到否定的反應是針對他整個人的。應該讓他知道:你永遠愛他,不管怎樣都愛。否定的反應只是針對他的錯誤行為。

你可以這樣做 否定的是行為而不是人 當孩子表現出類似的親昵行為時,你可以把他抱起來,甚至親親他,讓他意識到自己並沒有失去父母的愛。但是,如果他想繼續之前不恰當的行為,你還是需要明確制止——這樣做是不可以的。

破譯寶寶身體語言的基本準則 由於認知發展水準和發音器官成熟水準的限制,孩子一般要到1 歲左右才開始使用單個的詞彙。能比較自如地運用整句表達,則還需要經過幾年的時間。在此之前,孩子是通過他的身體語言和父母以及照顧者進行交流的。

要對寶寶的哭聲作出及時回應。這是父母與孩子語言、情感交流的開始,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如果父母任由孩子長時間地哭叫,會讓孩子理解為:我必須大聲地哭,長時間地哭,這樣才能得到回應。

向孩子表明,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無論他做了什麼,我們都會愛他。這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理解他的環境中,他會成長得自信而和諧。

理解是愛的第一步。但是感受的表達不應該是單向的。父母也應該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在交流和互動中,讓孩子學會認可並尊重各種情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