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解讀一歲寶寶暴力行為密碼

對待一歲"暴力"寶寶, 只有先應該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 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歲的寶寶偶爾會用拳頭和牙齒跟爸爸媽媽或其他小朋友"交流", 這是許多媽媽的煩惱, 生怕孩子長大會變得很暴力。 然而專家解釋: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 應該辨證的看待這些行為:一方面, 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年齡的標誌, 每個孩子都會經過這個時期, 爸爸媽媽不必過於擔心。 另一方面, 雖然這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過程, 但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做正確的指導,

Advertisiment
孩子很可能會養成打人的壞習慣。

另外, 專家指出:對待一歲"暴力"寶寶, 只有先應該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 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武力背後鮮為人知故事

孩子也和大人一樣, 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 如果他咬了其他小朋友, 肯定有他自己的原因。 只是一歲左右的孩子還不會為自己解釋, 所以對"他為什麼要咬人?"一直讓我們困惑。 現在讓我們一起站在孩子的角度, 看看究竟是什麼讓孩子不得不動用"武力"解決問題。

貧乏的語言表達能力

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對一歲的孩子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 也正是因為他不會說話, 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的溝通, 所以他選擇咬人或是打人, 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

Advertisiment
因此, 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達, 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時, 一定要好好安慰他, 肯定的告訴他"別著急, 媽媽會幫助你的", 這樣他就不會把怒火發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他正在學習自衛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自衛, 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 可能是因為小朋友搶了他的奶瓶, 或者有人先打了他, 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 寶寶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負, 他會全力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只是一種本能。

口腔發育的需要

專家解釋說, 一歲左右的寶寶, 口腔內牙齒、肌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育, 他很喜歡把東西放到嘴裡咬, 可以幫他緩解口腔發育給他帶來的不適。 另外寶寶在學習說話的時候, 也很喜歡把能抓到的東西放到口中,

Advertisiment
當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 這僅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種方式。 好像只有這樣做他才能得到準確的認識。

孩子的因果試驗

很多爸爸媽媽都想知道, 為什麼一旦孩子們和玩具在一起時, 就會出現可怕的哭鬧聲, 為什麼他們每個人拿到自己的玩具還不能安靜呢?答案很簡單, 寶寶在玩耍的過程中, 除了知道玩具帶給他樂趣之外, 還意外的發現他的行為可以帶來不同的後果, "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 就一定會有事發生"。 所以他總是不斷嘗試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周圍事物。

孩子也需要自己的空間

一歲左右的寶寶, 不能準確的把握空間關係。 所以他經常會發現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擠到一個小空間裡。

Advertisiment
出於一種條件反射, 他會不自覺地推開擋在他前面的孩子, 或是對身邊的小朋友採取武力進攻的方式。 這樣就可以確保自己有充足的活動空間了。

寶寶正感到情緒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選擇自己的方式發洩不滿情緒。 比如在他餓了、累了、尿布濕了時, 他的心情就會很糟糕, 這時候最容易出現孩子之間互相打鬧。 另外, 一歲的孩子正在學習各項技能的時候, 當他遭遇失敗時心情會跟著變壞, 打人的行為就很容易出現了。

爸爸媽媽的和平戰略

對寶寶來說, 打人和咬人只是他認識周圍事物的一種平常的方式。 所以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停止這種行為。 而你所要做的是保證孩子的安全, 讓他在這些攻擊行為中免受傷害。

Advertisiment

告訴孩子"不"

當孩子行為可能發生危險時, 你應該及時制止他。 用最簡單的語言清楚、嚴肅(但不是威脅)地告訴他"不可以打人, 不可以咬人。 會受傷的。 "然後用把孩子的注意吸引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 比如一個動畫片。 除此之外, 在孩子煩躁想攻擊別人的時候, 可以為孩子提供其他選擇, 比如給他一個枕頭, 讓他隨便處置, 還可以教她使勁跺腳來發洩自己的不滿。 或者教會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氣了可以到你身邊尋求幫助。

別讓孩子從攻擊中獲得任何好處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使用武力爭奪玩具, 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是生理特徵, 一旦他從這種行為中獲得利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