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解讀孩子的戀物行為

戀物行為“追根溯源”

那麼在兒童的世界裡, 為什麼會有戀物行為呢?

一般是因為兒童的心理需要無法得到滿足而導致。

對依戀的需要。 我們知道親子之間存在著一種依戀, 孩子會依戀一直照顧她的人, 通常這個依戀物件是媽媽。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 能保護他們不受外界環境中有害因素的影響, 比如, 孩子對媽媽的依戀, 使她不會因獨自一人而磕破弄破;也能在害怕時, 從媽媽那兒找到安全。 但是, 由於父母平時工作繁忙, 孩子無法從他們那裡找到安全, 得到依戀。 於是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

Advertisiment
會轉移注意力:既然不能時時刻刻戀“人”, 那只能轉而求其次, 即“戀物”。 因此, 有專家認為:當孩子在需要媽媽而得不到滿足時, 把某些物品作為媽媽的象徵或替代品, 從中獲得安慰。

對皮膚和身體接觸的需要。 這是我們經常聽說的:“皮膚饑渴”。 心理學家曾用猴子做過試驗。 用兩個假的母猴作代替母猴。 一個是由金屬絲構成的“金屬母猴”, 另一個是圓筒及其外面一層柔軟的毛巾組成的“布母猴”。 結果發現小猴子與布母猴產生了依戀的關係, 而金屬母猴卻沒有得到小猴子們的依戀。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身體接觸是否舒適決定著孩子是否產生依戀。 從這個實驗中, 我們也能看到:動物也需要舒適的身體接觸, 動物也有“皮膚饑渴”。

Advertisiment
而人呢, 更是存在著這種身體接觸的需要, 尤其是在嬰幼兒階段。 在舒適的身體接觸中, 孩子得到的不僅是感知覺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 她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放鬆。 所以, 孩子們的所“戀”之物都是那些比較柔軟的東西, 也就不足為奇了。

戀物行為的利弊權衡

當孩子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滿足和愉快時, 那些父母的替代品便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孩子的需要, 也同樣説明孩子穩定了情緒、得到了安全和快樂, 從而彌補父母的不足。 這種依戀的替代同樣也能使孩子產生自信、自控, 從而擁有更好的情緒適應能力。

要是父母對孩子的戀物行為不聞不問, 聽之任之, 也會產生負面效果。 重度的戀物行為會使孩子根本無法離開所戀之物,

Advertisiment
一旦離開或由意外導致無法復原的話, 孩子心理的成長將遭遇重大考驗。 更有甚者, 到了青春期, 隨著生理發育的需要, 其戀物行為會發展成為戀物癖。 性☆禁☆學研究表明:性變態中的戀物癖者在兒童或少年期就已顯示出明顯的戀物跡象。

爸爸媽媽怎麼辦?

爸爸媽媽們需要多問問自己兩個問題:

——我有很多時間陪孩子嗎?

——我經常撫摸孩子嗎?

如果有, 那恭喜你們, 更要恭喜你的孩子。

如果其中有一個答案是否定的, 甚至都是否定的, 那爸爸媽媽們得趕緊改變一下自己的撫育風格, 多陪陪孩子, 多安撫安撫孩子。 他們一定很需要你!

假如你的孩子已經有了戀物行為, 那麼“亡羊補牢, 為時不晚”:

* 適當減少孩子的獨處時間。

Advertisiment
因為孩子在一個人的時候, 最有可能需要依戀物的陪伴。

* 準備一些更具吸引力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來逐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 在睡覺之前, 可以利用舒緩的音樂使孩子獲得平靜以及心靈的安撫, 從而減少對某特定物品的依戀。

* 睡覺時, 媽媽可以講講故事, 在房間裡點一盞小燈, 減少孩子一個人獨睡的恐懼。

* 設置一個情節, 讓孩子把所“戀”之物送給她最喜歡的小朋友。 比如, 孩子既喜歡那條粉紅色的毯子, 又喜歡阿姨剛生下來的小寶寶。 可以建議她把小毯子送給小寶寶, 做個小姐姐。

* 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可以多帶孩子做室外活動, 多交幾個好朋友;或者出外郊遊, 欣賞人文、自然景觀, 開闊孩子的眼界。 孩子的性格開朗了,

Advertisiment
對物品的依戀自然也會減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