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解讀寶寶的“嫉妒心”

媽媽是否曾發現, 當你摟抱別的寶寶時, 當你誇讚其他的小朋友時, 孩子會有不高興的情緒, 甚至會朝你發脾氣?

那是因為, 孩子嫉妒了。 嫉妒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活動, 雖沒有必要將它看得像洪水猛獸般嚴重, 但也需要恰當地引導, 使孩子的情緒得到更良性的發展。

孩子的嫉妒心, 你發現了嗎?

討厭隔壁家的XXX

媽媽常拿隔壁家的小哥哥作為明明的“參照”, 比如“你看小哥哥什麼都吃, 你怎麼這麼挑食” “小哥哥多愛學習, 你怎麼都靜不下心來看書”。 原本媽媽是希望小哥哥能成為明明的效仿對象, 促進他“進步”,

Advertisiment
但每次在路上看到小哥哥, 明明都要去打他。

乖乖網分析:讓孩子嫉妒比自己“好”的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有時為了能讓孩子朝著自己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或是為了讓孩子能夠配合自己當下的行為, 會不自覺得牽孩子與他人比較, 比如:“你看, 隔壁家的哥哥早就會自己穿衣服了, 你怎麼還不會, ” “你再不好好吃飯, 就全部給隔壁家的小弟弟吃了, 他比你乖多了。 ”這樣的比較, 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也越采越嫉妒和討厭總被牽來與自己做比較的物件。

別不和我說話

三歲的婉婉安靜地在客廳和媽媽一起搭積木, 忽然家裡來了客人, 媽媽起身招呼客人, 婉婉見狀, 就開始“搗蛋”, 一會推翻凳子, 一會兒在沙發上蹦跳,

Advertisiment
一會兒又來拉媽媽的手, 讓媽媽“別再和別人講話了”。

乖乖網分析:嫉妒客人‘‘搶走” 了媽媽的注意力

兩三歲的孩子還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 無論是對於玩具之類的物品, 還是對於周圍長輩的關愛, 總是想獨佔, 總是希望自己一直處於被關注的焦點。 當發現“競爭者”出現時, 就會產生排斥、憒怒的情緒。

別和我說“誰有多好”

在小朋友的聚會上, 很多小夥伴為大家表演節目, 媽媽對林林說:“看, 大家表演得多好, 你也上去唱個歌吧! ”

但林林是個內向、不善於表現的孩子, 他抿著嘴不吭聲, 當別的小朋友唱歌時, 他捂住了耳朵。

乖乖網分析:“我”不擅長, 但也不欣賞你“擅長”的

不是每個孩子都擅長自我表現, 不要強迫孩子做還沒準備好的事。

Advertisiment
另外, 每個人都有被稱讚、被肯定的需求, 當發現自己做不到的某些方面, 別人卻能做得很好, 而且還因此得到了大家的稱讚與表楊時, 有些孩子就會出現族妒的心理。

注意日常點滴, 將嫉妒化解

嫉妒幾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愛、物品或是受關注度受一些“權益”受到競爭的“危機”時, 對與自己競爭的一方產生排斥, 甚至是敵對的情緒。 幼小的孩子, 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和情緒應對能力, 當產生嫉妒的心理時, 常常會有焦慮、緊張、敵視, 甚至攻擊性行為, 這不僅會妨礙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也不利於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 所以, 家長要注意自己平時的教養方式, 巧妙地化解嫉妒, 讓孩子的情緒得到更良性的發展。

Advertisiment

避免攀比類話題。 學會欣賞自己和他人的優點

無論有無小朋友在場, 儘量避免攀比類話題, 如“你們誰會背唐詩? ” “大家比比看, 誰的衣服最漂亮? ”這些貌似啟發的問題, 實際上為嫉妒埋下了種子。 其實, 我們更多的是應該看到每個人身上的長處, 如“XX, 歌唱得很好;XX, 拼圖很在行, 大家都很棒。 ”這樣也是引導孩子多去關注自身和他人的優點, 學會欣賞, 而非一再地在“自己的短處和他人長處”的比較中懊惱。

用鼓勵、讚賞的心態看待孩子

平時多用鼓勵、讚賞的心態看待孩子,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當然鼓勵不能誇大其詞, 要讚賞他具體做的事, 比如“寶寶今天自己會穿鞋了, 有進步哦! ”

增強孩子的能力感和自信心。

Advertisiment
能力感強的孩子, 在面對比自己“優秀”的夥伴時, 心態會更平和和樂於接受, 並相信自己通過努力也能達到同樣的水準。

父母以身作則, 培養豁達個性

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 父母的一言一行會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所以, 希望孩子成為寬容、自信、樂觀、不計鉸的人, 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 平時在言行中不要表露出對他人的嫉妒、不滿等情緒, 多用欣賞的□吻談論周(1的人, 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豁達的個性, 減少嫉妒的情緒。

幫孩子克服不足, 將嫉妒轉化為動力

“嫉妒”有時是因為末佔有或未擁有, 有時是因自己某方面不足。 比如先前案例中提到的“聽到某位小用友唱歌, 就捂住自己耳朵”的小朋友, 就是因為嫉妒別人的善於表現而對對方產生排斥心理。這時,家長不如從另一個角度來引導:“小姐姐歌唱得不錯,不過你唐詩也念得很好。如果你不願意表演,我們就坐著看別人表演,但不能捂耳朵,這樣不尊重別人,但如果你願意的活,媽媽會陪你一起上去給大家念首唐詩。”通過引導,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並學會尊重別人的長處;同時通過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克服“羞於表現“的心理。

避免過度關注和無止境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在“6+1”的家庭模式中,孩子往往是全家關注的中心,想要的東西常常能馬上獲得。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被關注和被滿足的需求會特別強烈,一旦發現周圍人的關注點不在自己身上或發現別人擁有自己沒有的東西時,就容易產生嫉妒心理。所以,建議家長不要對孩子過度關注和呵護,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箏。當孩子對某些物質有需求時,可以問孩子幾個“為什麼”,如“你為什麼想要這個” “你要這個拿來做什麼”,必要時可以使用“延遲滿足”法,即當孩子滿足一定條件吋,才能獲得,以免孩子產生“別人有的,我就該有”的心理。

就是因為嫉妒別人的善於表現而對對方產生排斥心理。這時,家長不如從另一個角度來引導:“小姐姐歌唱得不錯,不過你唐詩也念得很好。如果你不願意表演,我們就坐著看別人表演,但不能捂耳朵,這樣不尊重別人,但如果你願意的活,媽媽會陪你一起上去給大家念首唐詩。”通過引導,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並學會尊重別人的長處;同時通過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克服“羞於表現“的心理。

避免過度關注和無止境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在“6+1”的家庭模式中,孩子往往是全家關注的中心,想要的東西常常能馬上獲得。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被關注和被滿足的需求會特別強烈,一旦發現周圍人的關注點不在自己身上或發現別人擁有自己沒有的東西時,就容易產生嫉妒心理。所以,建議家長不要對孩子過度關注和呵護,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箏。當孩子對某些物質有需求時,可以問孩子幾個“為什麼”,如“你為什麼想要這個” “你要這個拿來做什麼”,必要時可以使用“延遲滿足”法,即當孩子滿足一定條件吋,才能獲得,以免孩子產生“別人有的,我就該有”的心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