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解讀幼兒的“不合群”

一、不合群的成因

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1.家庭氛圍不良

比如父母關係不和、爭吵不斷, 或父母長期不在家, 缺少親子交流等。 這樣的家庭環境極易導致幼兒產生心理壓抑。 孩子渴望交往但又不敢與其他人交往, 害怕遭到拒絕, 長此以往極易形成自卑、孤僻、消極的內向性格。

2.養育方式不正確

不良的養育方式包括過分溺愛孩子, 導致幼兒“有求必應”;總認為“只有”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 形成了幼兒“虛高”的自我評價;隨意訓斥、打罵幼兒, 給幼兒的生活帶來陰影。 溺愛和“虛高”的自我評價極易使幼兒形成過分的自我中心、過度依賴、倔強、適應能力差等不良品質或習慣,

Advertisiment
從而使幼兒缺乏交往動機, 直至不願交往。 “大棒政策”更加不能培養主動交往的幼兒, 相反很可能給幼兒的交往造成終生障礙。

3.交往環境單一

部分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的“人身安全”, 防止孩子被同齡夥伴抓咬, 就禁止孩子與其他同伴交往, 導致幼兒交往的機會被剝奪。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時候缺少正常的交往環境, 就會缺乏交往的基本技能, 不會商量, 不會謙讓, 不會主動爭取朋友, 從而直接影響幼兒交往態度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不合群的解決方法

不合群, 對於現代城市高樓裡、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來說已經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了。

Advertisiment
有些家長認為不合群的孩子孤僻、內向、甚至還有攻擊行為, 長大以後很難與人合作, 因此非常焦慮甚至悲觀。 其實, 幼兒時期的不合群是完全可以糾正的。 現代幼兒心理學認為, 學齡前幼兒正處於個性萌芽和初步形成期, 應該抓住這個關鍵期對孩子施加正確的引導, 使其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和開朗樂觀、主動交往的性格雛形。 但如果錯過了學齡前這一最佳敏感期的話, 很可能會影響以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與個人能力的正常發揮。

要培養一個“合群”的、樂於交往、善於交往的孩子, 必須從消除那些造成幼兒不合群的原因入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