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解讀發燒的目的及意義

發燒的目的及意義

在動物實驗中已經證明, 33~35℃(90~95℉)的溫度最利於病毒及細菌繁殖, 換言之, 低於常人體溫的溫度也因此最可能引起傷害。 所以“著涼”的說法是相當有道理的。 另一方面, 對於消滅或預防影響身體病毒或細菌的滋長, 發燒(一般為39~40℃/102~104℉)則提供了最理想的的溫度(注1)。

在活化內因性的防禦系統中, 許多身體的反應只有通過發燒才被啟動。 發燒刺激免疫系統活動, 並制止病毒或細菌的滋長。 抑制麻疹產生的發燒, 或抑制原因不明的細菌在血液中繁殖而影響器官“血液迴圈中毒(淋巴管炎)”的發燒,

Advertisiment
可能導致併發症。 而退燒藥也會降低腎功能。 研究顯示, 幼兒期發燒可以預防過敏, 癌症風險也隨之降低, 特別是出過麻疹、德國麻疹及水痘以後。

發燒是身體對抗疾病, 也是奠定健康基礎的高效反應。 在發燒時, 立即以藥物退燒或服用抗生素可以說是幫倒忙, 反而阻斷了生命體本身在發燒時所啟動的防禦機制。 因此應該只有在身體無法自己對抗細菌的感染時, 才需要採用藥物。 不過, 從實際效果看來, 對於經常活躍的病毒而言, 抗生素並不是這麼管用。

發燒及體溫調整同樣也具有心性及靈性層面的意義。 人的體溫不只是單單用溫度計測量出來的資料而已。 對人而言, 溫度更顯現出人類心性及靈性的活動。 當我們遇到好朋友或重訪兒時故地的美麗風景時,

Advertisiment
總是令人感到“溫暖”。 同樣地, 每當我們靈光乍現, 或是對某個理想感到振奮時, 總是有一股暖流注入四肢。 反之, 恐懼、憤怒、仇恨、嫉妒, 或極度憂傷, 或對周遭環境不滿等, 我們的血液會“發冷”。 我們可能論及冰冷的氣氛、冰霜般的沉默, 或是冷漠的拒絕, 或者我們可能會說:“那令我心寒。 ”等等。 37℃的體溫令人感到舒適, 有利於我們身、心、靈的活動。 同樣地, 喜樂的經歷、內在的專注及靜坐冥想, 會使溫暖和諧地遍佈全身。 血液的迴圈及器官運作不單單會受到身體活動及飲食的影響, 對我們的情緒及想法更是敏感。 我們能相當正確地將溫暖關聯至身心靈之上。 同樣地, 溫暖在整個身心靈三個層面中運作,
Advertisiment
雖然有時候是較內在的, 但有時候則是較外在的活動。

溫暖的統整本質, 使我們體驗到自己是一個綜合了身心靈的獨立存在體, 因此我們可以說, 身體的溫暖組織是一個整體, 是自我, 人類的“我”的有形載體。 每一個疾病都伴隨著這個體溫系統的改變, 因此, 它是以一個非常直接的方式影響並牽連著這個“我”。

我們感謝魯道夫·斯坦納對人類組成的研究, 以及對其間的關聯性瞭解, 而使得教育及醫學結出豐碩的果實。 當我們視疾病與孩子的自我活動及意志力相關——亦即是, 與他的自我相關, 我們面對疾病的態度會改變。 這正說明了孩子的個別差異:有些孩子從來不發燒;有些孩子的發燒保持輕微而緩慢的上升;有些孩子會受到高燒的短暫侵襲。

Advertisiment
我們接觸過全家族的孩子, 有些孩子總是第一個躺平的, 而鄰近的孩子卻仍在水坑裡濺著水花行走, 接著, 他們對換角色, 而最晚感冒的那個孩子可能與該傳染病交戰最久。

大人身上的特質更是明顯, 有人喜愛自己的工作, 工作時間長而辛苦, 但規律而有節奏, 他們和經常需要許多時間“放鬆”的人比起來, 可能得感冒或流行性☆禁☆感冒的機率明顯要低很多。 當我們的自我積極參與工作並樂在其中時, 會刺激體溫組織, 並且強化我們的免疫力。 心理神經免疫學的研究也已經證實:一些正面的情緒, 如:勇氣、熱心、信賴及愛等能夠刺激免疫系統;反之, 壓力、憤怒、害怕、冷漠及憂鬱則會削弱免疫系統(注2)。

Advertisiment
因此, 當我們面對童年時期傳染性疾病的高燒時, 我們必定要問每一個發燒的目的。 這是為了干預、強化體內心—靈元素的能力而致的短暫性發燒嗎?或者是因為缺乏心靈活動而衍生的替代品呢?這個問題當然可以從許多有趣的觀察中得到答案。

以下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一個新生兒誕生了, 親戚們一開始說“這孩子長得像爺爺”, 也許之後改變心意, 說“他看起來更像他媽媽”。 但是, 在孩子經歷過一場發燒的疾病之後, 父母親發現, 在孩子身上有一個其他親人所沒有的新特徵。 他們很高興, 孩子自己的特徵正在浮現。 發燒幫助一個孩子的“我”改造遺傳的身體合於自己的目的, 使之成為更適合自我表達的工具。 眾所皆知,嬰兒期易罹患的疾病,如濕疹或氣喘等,在嚴重的發燒後,情況會大有改善。此現象可能的生理解釋是,從過去20年免疫學及基因研究的成果中,我們得知基因遺傳並不是像以前所認為的只是靜態的實體,而是一種動態的、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表現的實體。長久以來,廣為人知的是,基因及其功能不僅受到免疫系統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人一生中的心—靈及心理—社會過程的影響(注3)。

單純從外在的角度來看,孩子在發燒時體重減輕,這顯示身體正在進行結構的重塑。孩子會解構遺傳自父母身體的某些部分,並通過體溫組織的自我能量重新建造新的身體。在小兒科的職業生涯中,我們一再經驗到,伴隨著高燒的感冒、被小心處理好的肺炎,甚或是麻疹,可能導引孩子進入一個新的、更穩定的發展階段。較罕見、較長時間反復發作的疾病顯示出一個有待完成的任務。

發燒對身體的影響,可比喻為優良的教育方法——在這兩種情境裡,孩子都得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東西。一般而言,不斷地告訴孩子“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不許你做那個”等,被認為是不良的教育實踐。很不幸地,這卻正是許多發燒引起的感染所遭遇的狀況。一旦孩子的體溫超過38.5℃(101.5℉),他馬上就會被給予退燒劑;而且,如果確定感染,也會立刻被開出抗生素處方,這使得孩子的身體幾乎沒有獨立地介入疾病的機會。此外,比較“克服兒童期的發燒性☆禁☆感染”,與“面臨未來更嚴肅、更重要的任務”二者,一個被這樣處置的身體,就失去了必要的練習“彈性能力”的機會(注4)。

當然,我們知道,像熱痙攣等病症可能產生戲劇性或極端性反應,也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及時對抗這些反應的方法,是醫學專業的當然職責。因為兒童期的發燒性疾病確實需要醫師們的關注,而併發症即便罕見,也必須要及時控制。

眾所皆知,嬰兒期易罹患的疾病,如濕疹或氣喘等,在嚴重的發燒後,情況會大有改善。此現象可能的生理解釋是,從過去20年免疫學及基因研究的成果中,我們得知基因遺傳並不是像以前所認為的只是靜態的實體,而是一種動態的、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不同表現的實體。長久以來,廣為人知的是,基因及其功能不僅受到免疫系統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人一生中的心—靈及心理—社會過程的影響(注3)。

單純從外在的角度來看,孩子在發燒時體重減輕,這顯示身體正在進行結構的重塑。孩子會解構遺傳自父母身體的某些部分,並通過體溫組織的自我能量重新建造新的身體。在小兒科的職業生涯中,我們一再經驗到,伴隨著高燒的感冒、被小心處理好的肺炎,甚或是麻疹,可能導引孩子進入一個新的、更穩定的發展階段。較罕見、較長時間反復發作的疾病顯示出一個有待完成的任務。

發燒對身體的影響,可比喻為優良的教育方法——在這兩種情境裡,孩子都得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東西。一般而言,不斷地告訴孩子“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不許你做那個”等,被認為是不良的教育實踐。很不幸地,這卻正是許多發燒引起的感染所遭遇的狀況。一旦孩子的體溫超過38.5℃(101.5℉),他馬上就會被給予退燒劑;而且,如果確定感染,也會立刻被開出抗生素處方,這使得孩子的身體幾乎沒有獨立地介入疾病的機會。此外,比較“克服兒童期的發燒性☆禁☆感染”,與“面臨未來更嚴肅、更重要的任務”二者,一個被這樣處置的身體,就失去了必要的練習“彈性能力”的機會(注4)。

當然,我們知道,像熱痙攣等病症可能產生戲劇性或極端性反應,也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及時對抗這些反應的方法,是醫學專業的當然職責。因為兒童期的發燒性疾病確實需要醫師們的關注,而併發症即便罕見,也必須要及時控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