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有一技之長, 會唱一首歌、跳一支舞, 最好還能彈幾段鋼琴曲, 或者弈幾盤圍棋、甚至會冰, 珠、心算之類的比賽再拿幾個第一。 在這樣的早教氛圍的空氣裡, 各種各樣的興趣班, 也就鋪天蓋地地應運而生了。 寶寶在小時候多學一些各種技能, 確實對以後的發展會有所幫助, 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迫切願望, 又難免會讓父母走進一個又一個的誤區。
誤區一:不瞭解寶寶的興趣, 盲目報名
鏡頭:貝貝的媽媽看到鄰居家的寶寶報名上了鋼琴班, 聽到隔壁每天傳來叮叮咚咚的琴聲,
Advertisiment
專家的話:留心觀察, 發現寶寶的已有興趣
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 父母要多留心觀察寶寶, 看准了寶寶對哪些事物感興趣,
Advertisiment
誤區二:忽視寶寶的年齡, 要求過高
鏡頭:晶晶爸爸給3歲的晶晶報名上了鋼琴班。 一個月過去了, 晶晶爸爸發現, 晶晶絲毫沒有進步。 而他的同事有個寶寶只有4歲, 同樣學了一個月, 卻已經達到了第二階段。
Advertisiment
專家的話:循序漸進, 放低對寶寶的要求
寶寶的學習效果和年齡有很大的關係, 不同年齡的寶寶學習效果不同。 晶晶3歲參加了鋼琴班的學習, 與4歲的寶寶比起來, 進步緩慢, 成效甚微, 這並不能說明晶晶沒有努力、沒有學習鋼琴的天賦。 而真正的原因是, 晶晶各方面的能力還沒有達到4歲寶寶的程度, 比如對音樂的理解力, 手、眼、腦的協調能力等等。 所以晶晶爸爸沒有必要操之過急, 這麼快就給晶晶下定論。 而是應該先瞭解寶寶在各個年齡層的特點, 放慢學習進程, 循序漸進, 讓晶晶快樂地學鋼琴。 等到晶晶4歲, 各種能力達到相應的程度之後,
Advertisiment
誤區三:興趣班如同趕場, 累了寶寶, 苦了父母
鏡頭:每個週末都是悅悅最忙的時候,
因為她這一天要上3個興趣班,
如同演員趕場子一樣,
忙得不可開交。
悅悅一大早就被叫起床,
趕著去珠心算班上課,
下課後又急急忙忙回家吃飯,
準備下午的舞蹈班和表演班。
一天下來,
悅悅比平時去幼稚園上課還要忙。
專家的話:太多的興趣班讓寶寶膩煩
如果一味地讓寶寶參加各種興趣班,
容易讓寶寶感到疲勞、膩味,
會引起寶寶的抵觸情緒,
不願再學習。
用趕場子一樣的節奏去上興趣班,
會讓悅悅失去了很多玩樂的時間,
會讓她覺得是珠心算班、舞蹈班和表演班奪走了她的遊戲時間,
Advertisiment
誤區四:狹隘了寶寶的興趣範圍
鏡頭:依依最喜歡的事情是,
跟在媽媽的後面幫著做這做那。
看到媽媽在做飯,
就主動幫忙擇菜;看到媽媽在打掃房間,
就拿起掃把掃地;看到媽媽在洗衣服,
就跑去和媽媽一起洗,
依依媽媽卻不喜歡依依做這些。
每次依依要幫忙,
媽媽不是把依依趕去練琴,就是安排去學英語。
專家的話:正確認識,不要縮小了寶寶的興趣範圍
剛剛出生的寶寶對很多事情感興趣,其範圍遠遠超過了父母的理解範圍。比如:“為什麼會打雷?”“為什麼糖果是甜的?”“爸爸為什麼會長鬍子?”等等。很多父母都認為,樂器、舞蹈、珠心算、圍棋……這些才是寶寶的興趣,卻不知這樣縮小了寶寶的興趣範圍,局限了他的潛能開發,忽略了他對於社會、自然和科學的探索能力,也不利於發展寶寶的動手能力。
創造條件,培養寶寶的多種興趣
當寶寶對家務勞動產生興趣的時候,父母不要阻止,而是讓寶寶動起手來,充分參與其中。同時,引導寶寶仔細觀察,引發思考,再適時傳授一些通俗易懂的科學知識。比如,依依幫助媽媽擇菜的時候,媽媽可以問:“依依,你知道蔬菜是怎麼長大的嗎?”然後用淺顯的語言告訴依依蔬菜的生長過程,進而拓展到其他植物,乃至整個生物領域。
誤區五:注重結果,輕視過程
鏡頭:婷婷參加了英語班,學會了如何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參加了鋼琴班,學會了如何彈奏一首完整的曲子;參加了舞蹈班,學會了如何演繹一段完整的舞蹈。
專家的話:重視過程,讓寶寶零壓力學習
父母給寶寶報名興趣班,自然希望寶寶學有所成。但是,如果只注重學習成果,而輕視了學習過程,則會造成一些不良影響。婷婷媽媽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婷婷的學習成績上,只關心婷婷學會了什麼,會說哪些英語、會彈哪首鋼琴曲、會跳哪段舞,卻不關心婷婷收穫了什麼,提高了哪方面的能力。比如,婷婷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提高了她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習鋼琴的時候,開發了她的手、眼、腦協調能力;在學習跳舞的時候,培養了她對音樂的理解力和肢體的表現力。而婷婷媽媽過度關注結果,無形中給婷婷增加了很多壓力,讓婷婷覺得,不管學習英語、鋼琴還是舞蹈,都變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務。
誤區六:父母的願望強加在寶寶身上
鏡頭:小雨爸爸對美術充滿了熱情,一直都想成為一名畫家,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這個夢想沒能實現,於是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小雨身上。自從小雨出生,小雨爸爸就給小雨報名了繪畫班,不僅如此,回家後還不忘督促小雨勤加練習,一心想著靠小雨來完成自己的人生夙願。
專家的話:寶寶也有自己的夢想
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就要靠寶寶來完成。但是寶寶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寶寶,那麼寶寶的負擔就太沉重了。小雨爸爸的美術夢想沒有實現,把這個夢想強加給小雨,卻沒有問過小雨是否對畫畫感興趣。如果小雨對美術並不感興趣,那麼學習過程就變成了一種痛苦,這段痛苦的過程會逐漸消磨小雨的學習熱情,甚至會產生厭學的情緒。
專家的話:正確認識,不要縮小了寶寶的興趣範圍
剛剛出生的寶寶對很多事情感興趣,其範圍遠遠超過了父母的理解範圍。比如:“為什麼會打雷?”“為什麼糖果是甜的?”“爸爸為什麼會長鬍子?”等等。很多父母都認為,樂器、舞蹈、珠心算、圍棋……這些才是寶寶的興趣,卻不知這樣縮小了寶寶的興趣範圍,局限了他的潛能開發,忽略了他對於社會、自然和科學的探索能力,也不利於發展寶寶的動手能力。
創造條件,培養寶寶的多種興趣
當寶寶對家務勞動產生興趣的時候,父母不要阻止,而是讓寶寶動起手來,充分參與其中。同時,引導寶寶仔細觀察,引發思考,再適時傳授一些通俗易懂的科學知識。比如,依依幫助媽媽擇菜的時候,媽媽可以問:“依依,你知道蔬菜是怎麼長大的嗎?”然後用淺顯的語言告訴依依蔬菜的生長過程,進而拓展到其他植物,乃至整個生物領域。
誤區五:注重結果,輕視過程
鏡頭:婷婷參加了英語班,學會了如何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參加了鋼琴班,學會了如何彈奏一首完整的曲子;參加了舞蹈班,學會了如何演繹一段完整的舞蹈。
專家的話:重視過程,讓寶寶零壓力學習
父母給寶寶報名興趣班,自然希望寶寶學有所成。但是,如果只注重學習成果,而輕視了學習過程,則會造成一些不良影響。婷婷媽媽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婷婷的學習成績上,只關心婷婷學會了什麼,會說哪些英語、會彈哪首鋼琴曲、會跳哪段舞,卻不關心婷婷收穫了什麼,提高了哪方面的能力。比如,婷婷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提高了她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習鋼琴的時候,開發了她的手、眼、腦協調能力;在學習跳舞的時候,培養了她對音樂的理解力和肢體的表現力。而婷婷媽媽過度關注結果,無形中給婷婷增加了很多壓力,讓婷婷覺得,不管學習英語、鋼琴還是舞蹈,都變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務。
誤區六:父母的願望強加在寶寶身上
鏡頭:小雨爸爸對美術充滿了熱情,一直都想成為一名畫家,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這個夢想沒能實現,於是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小雨身上。自從小雨出生,小雨爸爸就給小雨報名了繪畫班,不僅如此,回家後還不忘督促小雨勤加練習,一心想著靠小雨來完成自己的人生夙願。
專家的話:寶寶也有自己的夢想
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就要靠寶寶來完成。但是寶寶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寶寶,那麼寶寶的負擔就太沉重了。小雨爸爸的美術夢想沒有實現,把這個夢想強加給小雨,卻沒有問過小雨是否對畫畫感興趣。如果小雨對美術並不感興趣,那麼學習過程就變成了一種痛苦,這段痛苦的過程會逐漸消磨小雨的學習熱情,甚至會產生厭學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