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討好型寶寶,才是最可憐的一類寶寶!

上周大學同學聚會, 有兩位女同學因為寶寶沒人照看, 帶著孩子出席。 一時間同學聚會成了“哄娃會”, 好不熱鬧。

只是, 短短數小時的相處, 我就發現了兩個“討好型寶寶”。

麗是我們同學中最強勢的一個, 女兒朵朵是個有些靦腆的小女孩。 為了讓朵朵一展芭蕾舞才華, 麗命令似地讓朵朵給大家表演舞蹈。 朵朵怯聲地問了句:“我能不跳嗎?”麗卻用不可質疑的語氣對女兒說:“給叔叔阿姨跳支舞, 這對你也是種鍛煉, 不能不跳。 ”

見媽媽生氣了, 朵朵努力地點著頭, 討好式地對著麗笑了又笑, 直到麗的表情緩和下來。

Advertisiment

喬娜的兒子小虎很內向, 看得出, 他想盡辦法想逃離叔叔阿姨們對他的各種噓寒問暖。 可轉頭看到媽媽正認真地“端詳”著他, 為了不讓媽媽失望, 小小的寶寶雖已如坐針氈, 卻仍耐心地回答著大家的問題, 他時不時地偷望媽媽, 看到媽媽面露喜色, 才長長籲了口氣。

1、你可能正在培養討好型寶寶!

生活中, 有這樣一類父母, 他們喜歡打著“為你好”的招牌, 對孩子進入侵入式教養。 所謂侵入式教養, 就是家長以為孩子好的名義, 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並強制要求孩子執行。

而孩子們或是為了不讓家長失望、避免家長生氣, 只得壓制自己的想法, 努力討好, 以獲得家長的認可。 不知不覺, 這種強制性的“為你好”成了打造討好型寶寶最得力的利器。

Advertisiment

隱忍的討好型人格寶寶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 活在別人對自己的期待中, 他們會下意識地追逐他人對自己的認可, 他們有著敏感脆弱的內心, 他們很會為他人著想, 卻總是刻意忽略自己的需求, 因為, 他們害怕對方不高興。

不懂拒絕在討好中失去自信

討好型寶寶似乎不懂得拒絕, 哪怕違心, 也會硬著頭皮滿足對方的需求, 若是完成得不好, 會感覺非常愧疚和惶恐。 他們在意他人的眼光和看法、評價, 哪怕委屈自己也要營造出和諧的相處氣氛, 明知損害的是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討好型寶寶期望對方能看到自己的付出, 給予回報, 只是他們一般不會, 或羞於用語言提出要求, 他們只會一再地用行動、付出、討好等方式,

Advertisiment
暗示對方看到自己。

家長們希望孩子擁有最美好的人生, 最完善的人格, 殊不知有些家長正親手銷毀著孩子燦爛的一生, 讓他們在“討好”中虛耗光陰。

過於懂事不過是假面的偽裝

在討好型寶寶波瀾不驚的背影裡, 即便夾雜著快要溢出的咆哮, 他們也會隱忍著不讓它們爆發。 過於“懂事”的他們, 在一次被打壓、反抗無效後, 慢慢學會了自動適應環境, 他們學會了察言觀色, 學會了如何讓氣氛變得祥和。

馬斯洛理論將需求分成了五類, 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 其中, 安全、愛和歸屬感、尊重, 這些需求需要父母無條件的給予, 它們不該在命令、指揮、強制性的安排下獲得,

Advertisiment
當這些需求被套上了枷鎖, 孩子們便再無法獲得真正的關懷, 也便無法真正獲得這些需求上的滿足。

當愛都有了條件, 孩子們便不得不學會讓步、妥協, 學會討好, 從而迷失了自己最真實的需求, 如溫水煮青蛙般, 獲得了“討好型人格”。

討好也緣於“我”不夠好

生活中,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並不鮮見, 只是, 他們討好的“使命“”不同。

鄰居晴晴也是這樣的孩子。 晴晴的媽媽在廣告公司工作, 依她的話說, 最大的遺憾就是小時家裡窮, 沒圓鋼琴夢。

所以, 晴晴3歲後不得不肩負幫媽媽完成夢想的重任, 哪怕她對畫畫更感興趣, 哪怕她手小骨軟硬體條件不適合彈琴, 她都不得不一天4個小時坐在鋼琴前。 小小的孩子, 眼神中竟已透出悲涼。

Advertisiment

我勸過晴晴媽, 可她完全不為所動, 還一本正經地告訴我, 晴晴學的很努力, 就怕讓她失望。 我曾私下裡和晴晴聊天, 我問她:“喜歡彈琴嗎?”她搖了搖頭, 但馬上強調, “我彈琴, 媽媽會非常高興, 我不想讓媽媽生氣”。

這種強制的侵入式教育會讓孩子慢慢學會放低身子, 或是為了避免懲罰, 或是為了討媽媽高興, 久之, 便一定會學會如何討好。

美籍德國心理學家F.海德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歸因理論。 根據原因的內在性和外在性, 分為內歸因和外歸因, 內歸因將行為原因歸屬為個人內在的性向因素, 外歸因將行為原因歸屬為外部環境因素。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中, 我們可以瞭解到, 孩子們在處理問題時, 更傾向於內歸因, 他們會將家庭中的變化, 歸因在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表現得不好,父母才會吵架,是自己表現不好,媽媽才會生氣,總之,一切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當自責、內疚、不安充斥孩子的內心,他們便不得不開始行動起來,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局面,所以,他們會將自己嵌在家長喜歡的模子裡,討媽媽開心,討爸爸歡喜,他們越發地懂事,從小心試探到主動去討好大人。家長們不清楚,這個世界上,唯一值得孩子去討好的人只是他自己,哪怕身為他的父母,也沒有這樣的權利這樣享受這般“討好”式對待。

2、討好型寶寶失去了什麼?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提出過六大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巴、空間、時間、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

細想想這六大主張說的是什麼,無非是一點,在科學的教養中讓孩子自由發展。而討好型寶寶不僅失去了這份自由發展的權力,還失去了更多難能可貴的品質。

失去了勇氣和獨立性

習慣在父母認可中生活的孩子,一定是缺乏勇氣的,當心靈長久地嵌父母的認可裡,安穩便成了最重要的事,至於鼓起勇氣去挑戰未知,想都不想去想。

習慣聽從父母安排的孩子同樣會缺少獨立性,遇到事情時,他們第一反應永遠是看向媽媽,這種“奴性心理”,讓他們無法做決策,無法行使主動權,從而也就談不上真正的獨立。

失去了責任和耐心

因為不懂得決策,自然就會下意識地逃避責任,不要怪他們,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學習過如何承擔,他們習慣的是遇事就躲到父母這個大大的“保護傘”下樂得逍遙。

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說過: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

偏偏生活在父母認可環境中的孩子沒有這樣的自由,父母認為好的,才是好的。既然父母將他們探求精彩的路已經都堵上了,便不要再指望他們可以耐心地發現、聆聽、靜思了。

3、學會遠離專制型教育

或許,許多媽媽會說,她們根本不想養個討好型寶寶,那麼,請你關注你的有意識或下意識不當的教養方式。

遠離威脅與“疏遠”

在街頭,我們常會見到這樣的孩子,媽媽大踏前行,寶寶在後面哭得奔跑,讓媽媽等等自己,不猜也知道,這個小傢伙惹媽媽生氣,於是,媽媽故意疏遠他,讓他知道得罪媽媽的厲害。

媽媽刻意的“疏遠”為的是讓寶寶服從,膽敢不聽媽媽的話就是這樣的下場,試想想,完全沒有能力獨立生存的寶寶,如何能不在這般威脅下妥協呢?

遠離霸道與“專制”

還有些媽媽,“命令性語言”是口頭禪,“不行”、“不可以”、“想都別想”,或是,“馬上”、“必須”、“立即”,這種上對下的溝通方式,只會讓孩子覺得胳膊擰不過大腿,自己的需求可有可無,為避被罰,只得一昧地讓步。

我們常說,凡事記得“度”,度就是行為的底線,教育孩子也是一樣。

在專制型教育下,孩子最終會變成你滿意的模樣,可同時,他也會失去了自帶的光環。

還給孩子應有的權利和自由,讓他們成為他們想成為的樣子,而不是父母意志的產物,是所有父母都應該做的事情。

歸因在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表現得不好,父母才會吵架,是自己表現不好,媽媽才會生氣,總之,一切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當自責、內疚、不安充斥孩子的內心,他們便不得不開始行動起來,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局面,所以,他們會將自己嵌在家長喜歡的模子裡,討媽媽開心,討爸爸歡喜,他們越發地懂事,從小心試探到主動去討好大人。家長們不清楚,這個世界上,唯一值得孩子去討好的人只是他自己,哪怕身為他的父母,也沒有這樣的權利這樣享受這般“討好”式對待。

2、討好型寶寶失去了什麼?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提出過六大主張。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巴、空間、時間、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

細想想這六大主張說的是什麼,無非是一點,在科學的教養中讓孩子自由發展。而討好型寶寶不僅失去了這份自由發展的權力,還失去了更多難能可貴的品質。

失去了勇氣和獨立性

習慣在父母認可中生活的孩子,一定是缺乏勇氣的,當心靈長久地嵌父母的認可裡,安穩便成了最重要的事,至於鼓起勇氣去挑戰未知,想都不想去想。

習慣聽從父母安排的孩子同樣會缺少獨立性,遇到事情時,他們第一反應永遠是看向媽媽,這種“奴性心理”,讓他們無法做決策,無法行使主動權,從而也就談不上真正的獨立。

失去了責任和耐心

因為不懂得決策,自然就會下意識地逃避責任,不要怪他們,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學習過如何承擔,他們習慣的是遇事就躲到父母這個大大的“保護傘”下樂得逍遙。

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說過:教育中應該儘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儘量多些。

偏偏生活在父母認可環境中的孩子沒有這樣的自由,父母認為好的,才是好的。既然父母將他們探求精彩的路已經都堵上了,便不要再指望他們可以耐心地發現、聆聽、靜思了。

3、學會遠離專制型教育

或許,許多媽媽會說,她們根本不想養個討好型寶寶,那麼,請你關注你的有意識或下意識不當的教養方式。

遠離威脅與“疏遠”

在街頭,我們常會見到這樣的孩子,媽媽大踏前行,寶寶在後面哭得奔跑,讓媽媽等等自己,不猜也知道,這個小傢伙惹媽媽生氣,於是,媽媽故意疏遠他,讓他知道得罪媽媽的厲害。

媽媽刻意的“疏遠”為的是讓寶寶服從,膽敢不聽媽媽的話就是這樣的下場,試想想,完全沒有能力獨立生存的寶寶,如何能不在這般威脅下妥協呢?

遠離霸道與“專制”

還有些媽媽,“命令性語言”是口頭禪,“不行”、“不可以”、“想都別想”,或是,“馬上”、“必須”、“立即”,這種上對下的溝通方式,只會讓孩子覺得胳膊擰不過大腿,自己的需求可有可無,為避被罰,只得一昧地讓步。

我們常說,凡事記得“度”,度就是行為的底線,教育孩子也是一樣。

在專制型教育下,孩子最終會變成你滿意的模樣,可同時,他也會失去了自帶的光環。

還給孩子應有的權利和自由,讓他們成為他們想成為的樣子,而不是父母意志的產物,是所有父母都應該做的事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