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會把被“包含”的處境終結在自己的生涯中, 這種狀況會被延續下去, 她們也要自己的孩子過同樣的生活。 那些不承認孩子和自己是不同的個體的媽媽們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代替自己上“戰場”的“傭兵”, 而且她們認為孩子也希望如此。
有一位夫人從內心深處對努力工作白手起家的丈夫感到自豪, 但在私底下她還總是愛把那些因為繼承遺產而比自己富裕的親戚作為競爭物件。 房子的大小、傢俱的好壞, 孩子們的外表、才能、學業成就等都要比較一番。
對這位夫人而言, 漂亮而聰明的大女兒是她的驕傲。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如果沒有老師的幫助, 這個孩子會很難交到朋友, 學習進度也很難跟上。 在人際關係或生活上出現問題的時候, 孩子就無暇顧及學習了, 這時的孩子就會像陷入深淵一般無力和無助。
那需要做什麼才能讓孩子恢復正常呢?單憑孩子自己是無法完成的。 一旦成績下降, 媽媽的失望與憤怒就會像火球一般砸在孩子身上, 孩子自然也不敢向媽媽求助, 求助無門的孩子又怎麼能恢復正常、步入正軌呢?
媽媽總是擅長給孩子提希望, 卻很少在行動上給予幫助, 這讓孩子覺得大人都是靠不住的, 漸漸地對大人失去了信任。 倘若有人稱讚他, 他會懷疑別人的真心。 如果有人對他表現出關心或疑問, 甚或是好心指出他的錯誤,
Advertisiment
孩子拼命學習最終上了不錯的大學, 本想可以喘口氣, 可媽媽還是不滿足。 於是孩子明白, 即便自己上了最好的學校, 也無法讓媽媽滿意。 面對著要求越來越高的媽媽, 孩子很難感受到成功與被肯定, 因為完成一個目標還有另一個更艱巨的等著自己, 優異的成績、不錯的大學、很好的工作, 這些不僅沒有給孩子帶來信心, 反而讓孩子越來越自卑, 媽媽們你們都不覺得奇怪嗎?
媽媽的期望總是圍繞著“學習、就業、結婚”諸如此類的問題展開並逐漸擴大。 這些問題是重要,
Advertisiment
一位年輕媽媽說, 有一次她聽到年僅四歲的小外甥女的話後感到十分震驚。 小外甥女的哥哥在學校被別的孩子打了,
Advertisiment
把自己的孩子與親戚、鄰居家的孩子做比較並分出高低, 這就是媽媽們最愛做的事情。 這些媽媽把子女送到非合理的欲望戰爭中, 卻不管孩子內心的痛苦。 新時代的媽媽必須擺脫從自己媽媽那裡傳承下來的“包含”行為模式, 讓孩子在沒有比較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