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該不該當孩子面跟別人吵架

在公共場合難免和人發生爭執, 可如果孩子在一旁的時候, 應該怎麼辦呢?不和人爭吵吧, 心裡咽不下這口氣;和人爭吵吧, 孩子會不會受傷害呢?而現實生活中, 很多家長在衝動之下基本上完全忽略了身邊孩子的感受, 殊不知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也很容易留下心理陰影。

孩子反應:害怕極了, 心理陰影很大

當家長和人吵架, 甚至動起手來的時候, 一旁的孩子是怎樣的感受呢?由於缺乏對整個事件風險的評估能力, 孩子在這時候的第一反應就是“恐懼”, 既擔心自己, 又擔心家長。

“這是怎麼了?”

上三年級的小萍最怕跟媽媽去擠公車。

Advertisiment
“有一次, 媽媽不知道怎麼回事和人吵起來了, 具體和誰吵的, 因為什麼吵我都不是很明白, 不過看到媽媽和人吵架, 我就害怕得不得了, 一個人在人堆裡拼命地哭, 可是人多也沒人能聽到我的哭聲, 太可怕了。 ”

“爸爸會死嗎?”

“和家長出去的時候遇到過吵架的情況嗎?”被問到這個問題時, 9歲的明明說:“我爸爸脾氣不好, 在家裡和媽媽吵, 在外面和別人吵,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 我都擔心爸爸媽媽會不會死, 特別害怕。 如果爸爸媽媽死了, 就沒有人要我了。 ”說到這, 明明委屈得哭了起來。

家長心結:發生衝突, 我到底該怎麼辦?

在公眾場合與人發生衝突, 家長往往有兩種反應:一是還手, 二是逃避。

動起手來,

Advertisiment
心有餘悸

前幾天在地鐵裡, 程小姐在人群中無意擠碰了旁人, 沒想到那個男人回頭就是一聲巨響的“獅子吼”。 嚇到了她身邊的女兒和老人, 甚至還誣陷她偷東西, 氣得程小姐甩手就給了那人一個耳光。 一旁的孩子立時嚇得大哭。 當時根本沒顧慮到孩子, 事後想想對孩子驚嚇太大了。

選擇逃避, 心存不快

Ruru帶著女兒和爸媽一起去公園, 卻在公車上因為一些小事被售票員數落了幾句。 Ruru怕破壞心情就沒理會, 結果又被同行的父母罵沒用, 這一次遊玩非常不高興。

專家意見:還手和逃避都不是好辦法

一般來說, 家長在處理公共場合裡的人際衝突時的態度主要分為以下三種方式:打、罵、不理。 教育專家表示, 不管是“我贏他輸”還是“他贏我輸”,

Advertisiment
從長遠來看都不利。

動手:如果因為口角而動起手來, 很可能引發不可收拾的後果, 使得矛盾升級, 帶來身體的傷痛, 甚至殃及生命。 如果家長給孩子樹立動不動就動手的榜樣, 不僅會讓孩子當時感到恐懼, 失去安全感, 更有害的是讓孩子學習到了這樣的一種解決情緒問題的模式:動手打人。 這樣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

對罵:罵人好像出了氣, 但其實是一個“雙輸”的過程。 污言穢語的你來我往只能讓當時的雙方都受到更大的傷害, 而並沒有解決問題。 此外, 負面的情緒還有可能通過種種方式傳遞給孩子, 比如母親的乳汁、家長的態度等等, 讓孩子無辜受害。

不理:一些家長為了孩子好, 可能會採取“逃離是非場”的方式,

Advertisiment
但有時心裡的結可以通過這種逃避進而自我調節的方式解開, 有時則解不開, 留在身體裡, 帶來傷害。 有時候, 孩子也會學習這種逃避的行為, 今後不敢面對衝突, 無法解決紛爭, 變得軟弱不自信。

解決之道:讓孩子在衝突中取得經驗

雖然每個人都不希望在公共場合發生爭執, 但一旦這種衝突來了, 家長也不要怕, 因為如果處理得法, 這反而能夠成為一次教育孩子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好機會。

首先, 當家長面臨衝突的時候, 不要急著發火。 比如, 對於案例中的程小姐, 她可以說:“剛才你大喊大叫, 如果是我們大人之間的話問題不大, 可是你嚇到了我的孩子, 她還不到1歲, 我作為母親感到非常擔心。 ”講出自己的感受後,

Advertisiment
接下來可以補充對於對方的理解:“剛才我婆婆是出於保護孩子撥了撥你的包, 可能給你帶來了擔心, 對此我感到抱歉。 ”

這樣一來, 對方肯定會表示對自己無意中嚇到孩子的歉意, 雙方的問題就解決了。 經歷了這樣的事件, 孩子也可以從中學到非常寶貴的經驗:每個人都有情緒, 但學會表達, 就能握手言和。

專家提醒說, 這種溝通的方式只適用於級別較低的摩擦, 如果遇到了歹徒或遭遇身體攻擊的時候, 家長必須首先評估風險, 保護好自己和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