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該怎樣培養教育孩子的品德

善良作為一種美德, 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 父母們若想讓孩子長大後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品德高尚的人, 必須重視從小培養並呵護他們善良的品性。 那麼, 在日常教育中, 哪些是我們應該做的, 哪些不是我們應該做的呢?

情境一:孩子的惡作劇

陽陽在公園裡玩時, 遇到一隻貓媽媽帶著幾隻可愛的小貓, 他便撿起一根小樹枝, 開始驅趕它。 小貓們嚇得四處亂竄, 陽陽樂得哈哈大笑。 看到此情境, 媽媽趕過來阻止他, 生氣地說:你怎麼這麼自私?一點愛心也沒有, 你看你把小貓嚇得都快哭了,

Advertisiment
以後別想我給你買好吃的!

分析:上述陽陽用樹枝催趕小貓的行為是不對的, 但孩子可能完全沒有惡意, 只是覺得好玩, 如果媽媽因此對陽陽加以懲罰, 有可能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那這就不僅僅是個簡單的惡作劇了, 將對以後的親子教育添加阻力。 錯誤做法:用恐嚇或者懲罰的方法去要求孩子承擔他一時做錯的事。 建議這樣做:制止孩子的惡作劇, 讓他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有正確的認知能力, 在生活中慢慢地教會他如何與身邊的事物好好相處。

情境二:孩子執著善舉

3歲的菲菲是個特別可愛的小女孩。 星期天, 媽媽帶她去逛美食街, 一路上, 買了不少吃的東西。 許多人吃完東西後, 隨手就把一次性餐具扔在地上了,

Advertisiment
可是菲菲卻堅持要找垃圾桶。 要在平時, 媽媽會很高興菲菲的這個好習慣, 可當時人太多了, 一時又找不到垃圾桶, 媽媽顯得很不耐煩。

分析:善良就是在許多小細節裡體現出來的, 尤其是孩子, 不亂扔垃圾、愛護環境, 是她從小就受到的教育, 她也樂於保持這個良好的習慣。 如果父母僅僅為了省事, 而忽略孩子的好習慣, 不僅會讓父母的教育功虧一簣, 在孩子面前變得沒有說服力, 也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規矩。 錯誤做法:隨意改變對孩子的要求, 誤導孩子的判斷;表現出不耐煩的態度, 打擊孩子善意的舉動。 建議這樣做:在不能完成孩子所要求的事時, 可以向孩子解釋, 或者找到其他的適當的解決辦法。

Advertisiment
如隨身準備一個垃圾袋, 先把垃圾放在裡面, 看到有垃圾桶的地方再扔, 而不是簡單地讓孩子放棄善舉。

在日常生活中, 家長要善於賞識孩子善意的舉動。 如果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揚, 那麼他還會繼續這麼做。 因此, 當孩子幫助了別人, 或者替別人著想時, 父母要贊成他的這一舉動, 讓他知道你希望他這樣做, 希望從他的舉動中看到善意, 表現得友好些。 如果孩子對他人不友好, 也不必責怪他, 要讓他認識到這樣不好, 不是好孩子應該做出的舉動, 並表示你對此的遺憾, 相信他下次會做得好一些。

情境三:孩子被誤解

冰冰在社區的遊樂場玩滑滑梯時, 一個比她小一點的孩子在上臺階時摔倒了, 冰冰趕忙跑過去扶起他。

Advertisiment
而不明就裡的對方奶奶, 看到小孫女兒在地上哇哇大哭, 以為是冰冰欺負她, 大聲嚷嚷地沖著冰冰叫了起來, 還怪冰冰的媽媽沒有看好自己的孩子。 冰冰媽媽氣衝衝地和那位奶奶理論起來。 最後媽媽還忍不住責怪冰冰多管閒事, 冰冰委屈地說:小妹妹摔倒了, 我是姐姐, 應該扶她起來的, 是奶奶看錯了, 不是我的錯。

分析:上述情境是冰冰的善意被誤解, 每每這種情況發生時, 父母常因為心疼孩子, 而阻止她再做類似的事, 甚至希望她變得自私一點。 儘管這樣會減少一些孩子受委屈的幾率, 但同時也可能讓孩子變得無動於衷, 漸漸冷漠, 不再關愛別人。 錯誤做法:用消極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善意, 用管好你自己就行了、做了好事還被罵等的言語來責駡他,

Advertisiment
或者要求孩子假裝沒看見, 這些都會給孩子帶來負面效果。

建議這樣做:當孩子善意被誤解時, 家長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安慰孩子:媽媽知道你做得對, 是那位奶奶誤解你了。 事後再找當事人解釋清楚。

情境四:孩子被迫禮讓

青青經常和鄰居城城一起玩。 城城個性比較霸道, 每次2人一塊玩的時候, 個性溫和的青青都會讓著他。 前幾天, 青青收到了一份生日禮物, 是輛電動小汽車, 青青便邀請城城一起玩, 可是城城坐上車兜了幾圈後, 卻大哭大鬧地不肯下車。 青青雖然也很想玩, 可是媽媽說要讓城城多玩會兒。 就這樣, 整個下午, 城城一直占著車, 而青青卻委屈地等在一邊。 青青心想,難道就因為她大城城1歲,就必須讓著他嗎?

分析:父母常常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大方,要禮讓比自己小的孩子,但禮讓並非讓孩子完全承受隱忍與委屈,善良並不意味著無原則地順從對方。錯誤做法:不過問事情緣由,無原則地要求孩子忍讓,而造成孩子的怯懦,不給孩子申訴的機會。建議這樣做:當遇到無理取鬧的孩子時,父母要教導孩子用智慧去化解,並積極地協助孩子來糾正無理取鬧的玩伴。

情境五:孩子無法判斷

在幼稚園,齊齊有2個好朋友,可是,這2個小朋友卻常常發生矛盾,她們經常要求齊齊不要跟另外1個小朋友玩。善良的齊齊卻不願意這麼做,為此,齊齊經常被好朋友孤立。有段時間,齊齊哭著跟媽媽說不願意去幼稚園,於是媽媽便讓齊齊另外再交朋友。善良的齊齊為了好朋友,卻傷了自己的心。

分析:當孩子在交朋友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自己不想做,但又怕失去好朋友的事情。這並不是簡單地放棄,做父母的應該傾聽寶寶的苦惱,幫她找到平衡點。錯誤做法:父母粗暴簡單地為孩子做選擇,一方面會讓孩子自己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機會,倘若以後有不能解決的問題都會依賴于父母,另一方面會誤導孩子與人相處的規則,進而失去好朋友。建議這樣做:幫助孩子分析朋友之間的矛盾,如她們為什麼有矛盾、這種矛盾怎麼才能化解,鼓勵孩子成為好朋友的橋樑,讓她們相互瞭解對方的優點,最終讓大家都能成為好朋友。

青青心想,難道就因為她大城城1歲,就必須讓著他嗎?

分析:父母常常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大方,要禮讓比自己小的孩子,但禮讓並非讓孩子完全承受隱忍與委屈,善良並不意味著無原則地順從對方。錯誤做法:不過問事情緣由,無原則地要求孩子忍讓,而造成孩子的怯懦,不給孩子申訴的機會。建議這樣做:當遇到無理取鬧的孩子時,父母要教導孩子用智慧去化解,並積極地協助孩子來糾正無理取鬧的玩伴。

情境五:孩子無法判斷

在幼稚園,齊齊有2個好朋友,可是,這2個小朋友卻常常發生矛盾,她們經常要求齊齊不要跟另外1個小朋友玩。善良的齊齊卻不願意這麼做,為此,齊齊經常被好朋友孤立。有段時間,齊齊哭著跟媽媽說不願意去幼稚園,於是媽媽便讓齊齊另外再交朋友。善良的齊齊為了好朋友,卻傷了自己的心。

分析:當孩子在交朋友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自己不想做,但又怕失去好朋友的事情。這並不是簡單地放棄,做父母的應該傾聽寶寶的苦惱,幫她找到平衡點。錯誤做法:父母粗暴簡單地為孩子做選擇,一方面會讓孩子自己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機會,倘若以後有不能解決的問題都會依賴于父母,另一方面會誤導孩子與人相處的規則,進而失去好朋友。建議這樣做:幫助孩子分析朋友之間的矛盾,如她們為什麼有矛盾、這種矛盾怎麼才能化解,鼓勵孩子成為好朋友的橋樑,讓她們相互瞭解對方的優點,最終讓大家都能成為好朋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