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自身的元情緒, 這點很重要。 如果認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元情緒, 那就無法讀懂孩子的情緒。 向來討厭別人大聲說話的爸爸, 由於他沒有認清自身的元情緒, 所以當孩子不順心而發脾氣或發脾氣時聲音大了, 爸爸就會急於發洩自己的元情緒, 根本無暇感受孩子的情緒, 當然不可能讀懂孩子的情緒。
女老師討厭看到學生吊兒郎當的樣子, 也是由於自身的元情緒所致。 於是當看到這類孩子時, 就會怒不可遏, 無法進行正常的情管理訓練。 不僅無法解讀孩子的情緒,
Advertisiment
認清自身情緒, 是情緒管理訓練的前提條件。 如果自身存在元 情緒, 不必刻意去區別自己的元情緒是好是壞, 不用因為元情緒會 給情緒管理訓練帶來負面影響而全力否定它, 甚至試圖消滅元情緒。 其實, 只要能清楚認識到自身的元情緒, 就可以了。 一旦意識到自身的元情緒, 就不會盲目責怪孩子、懲罰孩子, 並強迫孩子改變。 而是會嘗試以下3 個步驟, 即通過“我―轉達法” 來傳遞元情緒。
1. 首先站在中立的立場述說當時發生的情境;
Advertisiment
2. 描述當時的情緒;
3. 提出你的要求(期望)。
我們可以把上面講述的實例, 用這3 步驟來分解:
“爸爸小時候, 只要爺爺大聲發脾氣(情境), 就會感到非常害 怕和討厭(情緒)。 所以當你大聲說話時, 我也會不知不覺地發火, 情緒激動(情緒)。 我希望我的寶貝和爸爸說話時, 能溫柔點、輕聲 點(要求)。 ”
“老師如果看到我的學生態度不誠懇、不夠真誠(情境), 就會 非常生氣(情緒)。 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人身上也有 這些毛病, 導致我的家人受了不少苦。 我想我現在看到學生吊兒郎當就忍不住生氣, 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吧!如果我的學生每天上學都能展現出端莊的面貌, 那我將舉雙手歡迎(要求)。 ”
“老師看到有同學在嚼口香糖時(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