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認識11項新生兒篩檢

1.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CHT)

◎原因及發生率:主要是寶寶體內缺乏甲狀腺荷爾蒙, 影響腦神經及身體生長發育。 發生率約為3千分之1。

◎症狀:剛出生的寶寶幾乎無異常症狀, 通常在出生2-3個月之後慢慢出現症狀;如果到了6個月以後才治療, 大部分會變成智慧障礙、生長發育遲緩、身材矮小。

◎治療方法:

如能及早發現, 在出生後1-2個月給予甲狀腺素(Thyroxin)治療, 可使寶寶有正長的智慧及身體生長發育。

2.苯酮尿症(PKU)

◎原因及發生率:起因于寶寶體內無法有效代謝食物中的蛋白質。 發生率約3萬5千分之1, 分為食物型、藥物型。

◎症狀:通常在出生後3-4個月時出現症狀,

Advertisiment
如生長發育遲緩、尿液及身上有黴臭味, 日後會出現嚴重智慧不足。

◎治療方法:

(1)食物型:早期發現, 於出生後1個月內, 給予嚴格的飲食限制(限制蛋白質的攝取, 包括健怡可樂等含阿斯巴甜的飲食也不能吃)、以特殊奶粉(去掉苯丙胺酸)補充其他可攝取的胺基酸、定期追蹤。

(2)藥物型:補充BH4及相關神經傳導物質。 大部分的寶寶可有正常的智慧發展。

3.高胱胺酸尿症(HCU)

◎原因及發生率:是一種胺基酸代謝異常疾病, 主要是寶寶體內無法有效代謝食物中的蛋白質。 發生率約為10-20萬分之1。

◎症狀:若未加以治療, 會出現全身骨骼畸形、智慧不足、血栓形成等併發症。

◎治療方法:早期發現, 給予低甲硫胺酸飲食及維生素治療,

Advertisiment
可防止寶寶智能不足的發生。

4.半乳糖血症(GAL)

◎原因及發生率:主要是寶寶體內無法正常代謝乳糖。 典型的半乳糖血症在臺灣的發生率約為100萬分之1。

◎症狀:當病人吃含乳糖的食物(母乳或嬰兒奶粉)後, 會出現餵奶後嘔吐、昏睡之現象, 以及眼睛、肝臟及腦部損害。

◎治療方法:

(1)早期發現, 以不含乳糖及半乳糖之乳製品來代替母乳或一般嬰兒奶粉, 可防止疾病之危害。

(2)曾經生育過罹患此病症寶寶的媽媽, 在懷孕期間亦應避免攝取含有乳製品或乳糖的食物, 如:牛乳、乳類製品、內臟等, 以免傷害患有此病症的寶寶。

萄糖-6-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 俗稱蠶豆症)

◎原因及發生率:寶寶體內紅血球之葡萄糖新陳代謝發生異常。 是臺灣地區常見的遺傳性疾病,

Advertisiment
發生率約為3/100。

◎症狀:患有此病症的寶寶在接觸到具氧化性的物質時, 如:吃蠶豆、接觸樟腦丸(臭丸)或其味道、擦紫藥水、服用磺胺劑及解熱鎮痛劑等, 常容易造成急性溶血性貧血。 急性症狀包括:皮膚及眼睛突然變黃、尿尿變可樂的顏色, 有些會發燒、喘、體力變不好, 有任何不正常要立即就醫處理;如未及時處理會導致核黃疸、智慧障礙, 甚至有生命危險。

◎治療方法:

(1)早期確認寶寶健康狀況, 避免接觸上述之致病因素, 可減少對寶寶的傷害。

(2)不隨意服藥, 所有藥物均需經由醫師處方。

(3)發現患兒有上述之溶血症狀時, 盡速帶往醫院診治(帶去可以抽血的醫院, 若時間緊急, 不一定要去原醫院)。

(4)隨身攜帶G-6-PD備忘卡以方便就醫時告知醫師。

Advertisiment

6.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CAH)

◎原因及發生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 最常見的因素為腎上腺21-羥化酵素缺乏。 臺灣的發生率約為1萬5千分之1。

◎症狀:臨床表徵因「21-羥化酵素」缺乏的質與量不同而有:(1)「失鈉型」, 大部分在新生兒時期因鹽分大量流失, 會造成緊急危險情況, 疏於診斷, 極可能因而致死。 (2)「單純型」, 此時嬰會有異常性徵, 成長後無月經、過度男性化、不孕及發育異常;患病之男嬰也會有發育上的問題, 如未早期發現, 生生理與心理矯治均甚困難。 (3)「晚發作型」, 患者在嬰兒期以後才出現症狀。

◎治療方法:失鈉型可經由篩檢早期診斷, 早期治療可以避免新生兒生命危險, 依其缺乏予以適時補充藥物,

Advertisiment
可使之正常發育及成長。 部份單純型和部份晚發作型, 亦可經由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7.楓漿尿症(MSUD)

◎原因及發生率:是特殊支鏈胺基酸代謝異常的罕見疾病, 使得支鏈胺基酸(纈胺酸、白胺酸、異白胺酸)的代謝無法進行順利。 國內發生率約10萬分之一。

◎症狀:由於患者的體液和尿液會有楓樹糖漿的甜味而命名。 嬰兒在開始餵食後數天, 會逐漸出現嘔吐、嗜睡、食欲減低、呼吸急促、黃疸、抽搐等現象, 嚴重者會意識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治療方法:早期發現及治療, 使用特殊飲食、喝特殊配方奶、藥物治療, 對新生兒是十分重要的, 可讓寶寶較有正常的生長及智慧發展。

8.中鏈醯輔酶A去氫酶缺乏症(MCAD)

◎原因及發生率:是最常見的一種脂肪酸代謝疾病, 寶寶會因缺少中鏈脂肪酸去氫酶,使得脂肪代謝無法順利進行,不完全分解的脂肪堆積在體內產生毒性,對大腦和神經系統造成傷害。臺灣發生率約為60萬分之1。

◎症狀:通常會在出生後的出現症狀,包括嘔吐、肝臟腫大、低血酮性低血症、意識模糊、昏迷及抽搐等現象。雖然有部分病人沒有症狀,這個疾病有25%的病情在第一次發作時死亡,也常被誤診為嬰兒猝死症。

◎治療方法:早期篩檢可預防疾病的發作!在急性期快速治療低血症;長期治療則是要在就寢前提供碳水化合物點心,避免長時間禁食,以及積極治療感染或胃腸炎等突發情況。如能妥善預防傷害的發生,最終的預後是相當好的。

9.戊二酸血症第一型

◎原因及發生率:是一種胺基酸代謝異常的罕見疾病,寶寶因為缺乏戊二基輔酶A去氫酶,無法正常分解離胺酸與色胺酸,使得有毒產物(如戊二酸等)過量堆積於血液與組織中,造成漸進的神經症狀及急性的代謝異常。臺灣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

◎症狀:通常寶寶在出生幾個月內,可能沒有異常或僅有無症狀的巨腦,但後來會逐漸出現運動困難、漸進式的舞蹈徐動症、肌肉低張到僵硬、麻痹、角弓反張(四肢向外翻轉,身體呈弓狀)等症狀,也可能有癲癇或昏迷的急性發作。

◎治療方法:早期發現及治療對新生兒十分重要,使用特殊飲食、喝特殊配方奶、藥物治療,可讓寶寶較有正常的生長及智慧發展。

10.異戊酸血症

◎原因及發生率:是一種有機酸代謝異常的罕見疾病,寶寶因為缺乏異戊醯輔酶A去氫酶,無法正常分解白胺酸,有毒產物異戊酸過度堆積,進而侵犯神經與造血系統。根據症狀嚴重程度以及發病早晚分為典型及非典型量種。臺灣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

◎症狀:典型患者在出生後可能與一般嬰兒無異,但會逐漸出現倦怠、嗜睡、噁心、嘔吐、胃口不佳及抽筋等症狀,大量的異戊酸堆積在體內,寶寶身體和尿液會有明顯臭腳汗味道。此時並沒有正確的診斷治療,病患將會逐漸昏迷。而非典型患者發病時間較晚且症狀輕微不明顯,往往在出生後一年才會被診斷出來,有時會被誤判為其他類似疾病。

◎治療方法:早期篩檢發現後,採用特殊飲食、喝特殊配方奶、藥物治療和定期追蹤,有較好的治療成效。

11.甲基丙二酸血症

◎原因及發生率:是一種有機酸代謝異常的的罕見疾病,導致體內甲基丙二酸、丙酸等有機酸堆積,造成神經系統損害。臺灣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

◎症狀:嚴重時引起酮症酸中毒、高血氨、高甘胺酸血症。新生兒、嬰幼兒期死亡率很高。

◎治療方法:早期篩檢發現可預防急性發病,適時補充液體、避免酸中毒。對於維生素B12有效型的病患,須給予維生素B12治療;對於維生素B12無效型的病患,給予特殊配方奶粉及高熱量飲食,可使血液、尿液中的甲基丙二酸濃度維持在理想範圍。換肝可減少此病之疾病危相(Crisis)的發生。

寶寶會因缺少中鏈脂肪酸去氫酶,使得脂肪代謝無法順利進行,不完全分解的脂肪堆積在體內產生毒性,對大腦和神經系統造成傷害。臺灣發生率約為60萬分之1。

◎症狀:通常會在出生後的出現症狀,包括嘔吐、肝臟腫大、低血酮性低血症、意識模糊、昏迷及抽搐等現象。雖然有部分病人沒有症狀,這個疾病有25%的病情在第一次發作時死亡,也常被誤診為嬰兒猝死症。

◎治療方法:早期篩檢可預防疾病的發作!在急性期快速治療低血症;長期治療則是要在就寢前提供碳水化合物點心,避免長時間禁食,以及積極治療感染或胃腸炎等突發情況。如能妥善預防傷害的發生,最終的預後是相當好的。

9.戊二酸血症第一型

◎原因及發生率:是一種胺基酸代謝異常的罕見疾病,寶寶因為缺乏戊二基輔酶A去氫酶,無法正常分解離胺酸與色胺酸,使得有毒產物(如戊二酸等)過量堆積於血液與組織中,造成漸進的神經症狀及急性的代謝異常。臺灣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

◎症狀:通常寶寶在出生幾個月內,可能沒有異常或僅有無症狀的巨腦,但後來會逐漸出現運動困難、漸進式的舞蹈徐動症、肌肉低張到僵硬、麻痹、角弓反張(四肢向外翻轉,身體呈弓狀)等症狀,也可能有癲癇或昏迷的急性發作。

◎治療方法:早期發現及治療對新生兒十分重要,使用特殊飲食、喝特殊配方奶、藥物治療,可讓寶寶較有正常的生長及智慧發展。

10.異戊酸血症

◎原因及發生率:是一種有機酸代謝異常的罕見疾病,寶寶因為缺乏異戊醯輔酶A去氫酶,無法正常分解白胺酸,有毒產物異戊酸過度堆積,進而侵犯神經與造血系統。根據症狀嚴重程度以及發病早晚分為典型及非典型量種。臺灣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

◎症狀:典型患者在出生後可能與一般嬰兒無異,但會逐漸出現倦怠、嗜睡、噁心、嘔吐、胃口不佳及抽筋等症狀,大量的異戊酸堆積在體內,寶寶身體和尿液會有明顯臭腳汗味道。此時並沒有正確的診斷治療,病患將會逐漸昏迷。而非典型患者發病時間較晚且症狀輕微不明顯,往往在出生後一年才會被診斷出來,有時會被誤判為其他類似疾病。

◎治療方法:早期篩檢發現後,採用特殊飲食、喝特殊配方奶、藥物治療和定期追蹤,有較好的治療成效。

11.甲基丙二酸血症

◎原因及發生率:是一種有機酸代謝異常的的罕見疾病,導致體內甲基丙二酸、丙酸等有機酸堆積,造成神經系統損害。臺灣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1。

◎症狀:嚴重時引起酮症酸中毒、高血氨、高甘胺酸血症。新生兒、嬰幼兒期死亡率很高。

◎治療方法:早期篩檢發現可預防急性發病,適時補充液體、避免酸中毒。對於維生素B12有效型的病患,須給予維生素B12治療;對於維生素B12無效型的病患,給予特殊配方奶粉及高熱量飲食,可使血液、尿液中的甲基丙二酸濃度維持在理想範圍。換肝可減少此病之疾病危相(Crisis)的發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