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認識兒童的語言修補

當年幼兒童意欲表達比較複雜的資訊時, 他們的話語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 例如, 一個3歲孩子在回答父母訊問的關於他的肚子怎麼會疼的問題時說:“因為它……它……它……它……它會疼, 現在……它疼……”這個孩子結結巴巴地進行陳述, 重複著某些詞語, 最終沒把意思表達清楚。 對學齡前兒童來說, 未經填補的停頓, 或者反復表達某種詞語, 都是一些常見的現象。

此外, 學齡前兒童無法理解成人在進行資訊編碼時所表達的一些特殊言語。 對成人來說, 表達時插入“哦”、“啊”、“好的”、“那麼”等詞語, 是具有特定意義的。 例如, “我想,

Advertisiment
噢, 我可能是會去的”。 其實, 這句話的背後隱匿著言者可能還在考慮其他的選擇。 研究發現, 兒童要到6歲以後才能使用“也就是說”、“確切地說”、“我的意思是說”等自我更正的言語, 用以修正或調節上下文的關係。 為了確保語意的正確, 兒童需要付出許多努力, 因為語意錯誤可能會使聽者面臨修補的需要。 4歲以後的兒童已經認識到, 如果他們在對話中陳述含糊, 聽者就無法理解他們所說的話。 於是, 他們就採取停頓、重複已經說過的話, 以及諸如“你知道”等填補性的詞語來修補含糊的陳述。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