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認識寶寶口腔疾病發生的原因

寶寶的口腔很柔嫩, 容易受到病菌侵襲。 雖然是小病, 但護理不好會引起寶寶不愛吃東西, 這樣就影響身體的發育了。 寶寶的口腔疾病有哪些?應該怎麼做好護理工作呢?

復發性口腔潰瘍

這不是感染了什麼病原體, 而是與寶寶自身的免疫功能有關, 且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 如果父母一方或雙方有復發性口腔潰瘍, 寶寶患病的幾率比較高。 另外, 偏食、消化不良、發燒、睡眠不足、過度勞累、壓力大等因素都會誘發潰瘍反復發作。

應對方法一般1~2周可以自行癒合, 潰瘍局部可使用冰硼散、錫類散等緩解疼痛,

Advertisiment
促進口腔黏膜修復。 生活調理也很重要, 做到膳食均衡、清淡飲食、保持良好作息習慣、放鬆心情、注意口腔衛生等, 這也是防止病情反復發作的有效方法。

創傷性潰瘍

由於吃飯時不小心被牙齒咬傷形成的居多, 也可因為某些尖利的物體刺傷口腔黏膜所致, 如被魚刺紮傷, 通常是單個的潰瘍。

局部用藥與復發性口腔潰瘍相同, 癒合的速度較快。 媽媽要注意控制寶寶吃飯的速度, 不要狼吞虎嚥, 以防再被咬傷;吃魚時要將魚刺擇乾淨再喂給寶寶;不要讓寶寶含著棒棒糖、筷子等玩耍, 防止口腔黏膜被刺傷。

馬牙

是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的上皮細胞聚集和角化形成的“上皮珠”, 屬於新生寶寶正常的生理現象。

不需要治療,

Advertisiment
大多數馬牙會在1個月內自行脫落。 媽媽一定不要用針挑或用布擦馬牙, 否則會損傷寶寶的口腔黏膜, 容易引起感染。

鵝口瘡

鵝口瘡又稱雪口病, 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 多見於小寶寶, 尤其是新生兒, 營養不良、腹瀉、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激素的寶寶也容易發生。 從媽媽帶菌的產道、消毒不徹底的奶瓶或奶嘴、被污染的日常用品(如衣服、尿布、玩具等)都可能讓寶寶感染白色念珠菌。 出牙階段的寶寶因為牙齦不適會經常吃手、咬東西, 這也是感染的常見原因。

制黴菌素是治療鵝口瘡的良藥, 將1片制黴菌素片溶於10毫升白開水中, 或將藥片研成粉末與適量魚肝油調勻, 塗擦寶寶的鵝口瘡, 每4小時塗1次, 兩三天后就可痊癒。

Advertisiment
除了治療, 還要做好寶寶的個人衛生, 各種用具要保持清潔, 特別是奶瓶、奶嘴要清洗和煮沸消毒。 餵奶前媽媽要洗淨雙手、清潔乳☆禁☆頭。

地圖舌

病因不是很明確, 可能與消化不良、營養缺乏(如缺鋅、缺鐵)、體質差等因素有關, 也可能與腸道寄生蟲或胃腸功能紊亂、情緒波動有關, 而且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父母最好帶寶寶去醫院請醫生幫助查找病因, 然後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果找不到病因, 就不必做特殊治療, 但要注意生活有規律、合理搭配飲食、不挑食偏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