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出生到成熟(約1—8歲左右)統稱為兒童期, 這一時期是人類發育最旺盛、變化最大, 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時期。 兒童的心理在這個時期完成了從無到有、從低到高、從簡單到複雜、從萌芽到成熟的整個發展過程, 是接受教育最有效的時期, 因而受到社會及家庭的極大關注。
什麼是兒童心理發育
健康的軀體和發育正常的大腦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在正常的遺傳條件下, 周圍環境和教育對兒童精神心理發育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出生後的環境影響來自家庭、托幼機構、學校和社會的影響。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這個時期的孩子與外界接觸很少, 是以自我為中心地生活著, 只關心自己的滿足。 當他們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時, 就非常平靜, 而當饑餓、消化不良或疲勞刺激時, 就會不停地啼哭。 妻子的注意力有了一定的發展, 發亮或彩色鮮豔的物體出現在視野內時, 他會發出愉快的聲音。 孩子有了短時記憶, 當孩子注意的事物從視野中消失時, 能用眼睛去尋找。
3個月嬰兒心理發育
能短暫地集中注意一個新鮮事物, 如看到彩色的圖像, 能安靜下來注視片刻, 短暫的記憶保持時間很短。 當孩子被抱起時, 會高興地發出響亮的尖叫聲。
4-6個月嬰兒心理發育
Advertisiment
4個月時孩子記憶力較短暫, 能對熟人再認識, 只能保持幾天, 高興時會笑出聲, 全身亂動。 5個月時孩子的注意力有了提高, 能穩定地注意某一事物, 仍對色彩鮮亮的玩具特別感興趣, 每當學會一種玩法, 就會表現出高興的樣子。 6個月時開始有了注意事物的選擇性, 出現了注意的萌芽, 這時也開始出現分離後焦慮的情緒。
7-9月嬰兒心理發育
這個時期的孩子能有意識地較長時間注意感興趣的事物, 具有短時記憶, 能再認識幾十天之前的事物, 並能再現幾周前的事物, 孩子仍有分離焦慮的情緒。
10-12個月嬰兒心理發育
10個月的孩子已有個體的特徵性, 有的孩子表現得活潑、有的沉靜、有的靈活、有的呆板。 如有的孩子不讓別人搶走他手中的玩具或吃的東西;而有的孩子見別人有什麼玩具都想要什麼;有的孩子則顯得很大方,
Advertisiment
此外這時期寶寶具有明顯的記憶力, 能認識自己的玩具、衣物。 還能指出自己身上的器官, 如頭、眼、鼻、口等。 而思維發育程度較低, 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 叫做前語言思維, 表現為有目的地用東西來解決問題, 如可找到藏在某地方的物體。 孩子的好奇心逐漸增強, 喜歡到處觸摸, 到處看。 孩子常常把家裡的抽屜打開, 把每件東西都拿出來看看、玩玩, 如果有箱子, 他就會鑽進去, 還會把塑膠袋套在自己頭上, 常常因拿不下來而發急。
兒童的心理隨著大腦的發育也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
Advertisiment
1、初步產生了參加社會實踐生活的願望, 特別是勞動和學習活動的需要。
同時, 隨著兒童獨立生活能力的增長, 父母也會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兒童獨立地擔負某些簡單的職責, 如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等等。 開始要求兒童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生活活動。但是,學齡前兒童的能力還是非常有限的,還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動,其知識經驗還非常缺乏,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兒童渴望獨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種新的需要跟從事獨立活動的經驗及能力水準之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而遊戲活動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活動形式。在遊戲活動中,兒童心理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決,從而也就推動兒童心理不斷向前發展。
2、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只是剛剛開始發展。
他們一般不能給事物下抽象的定義,而只能下功用性的定義,例如:花是好看的,水果是好吃的,椅子是可以坐的東西等等。學前兒童也能掌握數的概念和進行計算,但是同樣需要直觀形象的不斷支援和強化,否則就會有很大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學齡前兒童還是受外界印象的調節支配的,很容易受外界新穎事物的吸引而改變自己的心理活動,有目的、系統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很差的。當然,在整個學前時期內,在教育影響下,這種特點正在逐漸發生改變。一般說來,從幼稚園中班開始,特別是到了幼稚園大班的時候,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的隨意性和穩定性都在不斷增長著,為兒童進入學校學習準備了重要條件。
3、從這時期起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傾向。
到了學前期,在教育影響下,行為的自覺性就慢慢發展起來,能逐漸使自己的行為服從較遠的目的,這就為形成兒童最初的個性傾向提供主要條件。這種最初的個性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會保留它的痕跡,因而在人的心理發展上具有一定的作用。應從小培養兒童良好的個性品質、道德行為,讓兒童的個性從一開始就能沿著正確的道路向前發展。
兒童心理發育的特點
3種行為危害兒童心理發育1、退縮性行為
有些孩子聰明又健康,學習成績也不錯,唯一不好的就是畏縮,在人多的場合,他總是靜坐在一旁,別人問話,他臉漲的通紅,不答話,有時咬鉛筆、吮手指,對旁人似乎沒有什麼興趣。像這種情形,一般稱為“退縮性行為”。有這樣行為的孩子在團體中很容易被別人忘記其存在。產生退縮性行為的原因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但與所受到的教養方式密切相關。
2、破壞性行為
首先要分清什麼是破壞性行為。孩子的某種行為從表面上看是破壞性的,但經分析,其目的很多卻是建設性的。例如,孩子把鬧鐘拆開,想瞭解它是怎麼響的;把彩色的玻璃鏡砸開,想看看裡面有沒有花等。孩子就是通過這種貌似破壞的行為來探究和認識事物的。因此,這類行為是健康行為。但是,有少部分孩子經常故意打破學校或鄰居的玻璃窗、燈泡。故意搞髒別人晾曬的衣服、床單等,以損壞他人的財物為樂,那就是破壞行為了。引起孩子破壞性行為的原因各異,由敵對情緒引起報復、由不愉快情緒引起的發展、為了炫耀自己“能幹”等都會導致幼兒的破壞性行為。出現嚴重的破壞性行為時要注意及時進行心理諮詢。
3、性別倒錯
“性別倒錯”是指一個人的心理上的性別認同與生物學上的性別不吻合,即生物學上確定性別的男性或女性,卻強烈地認為自己是個異性。具體來說,有這樣一些表現:持續地嚮往穿著異性的服裝;對異性☆禁☆感興趣,不喜歡和同性在一起;長期認同異性,比如小男孩常告訴別人自己是小女孩。經常表現出異性的儀態、聲調、姿勢等,而且在外界壓力下仍無法克服;經常不被同伴接受等。出現這種性別倒錯,應及時帶領孩子到專業醫療部門就診。
嬰兒心理特點嬰兒一出生,就開始了對世界的認識,也開始了和別人的交往,突出表現在感覺的發生和視覺、聽覺的集中上。半歲以後,身體活動的範圍擴大,爽收可以模仿多種動作,出現語言的萌芽,可以發出許多重複的連續音節。到9-10個月後,因而已能聽懂一些詞,並且按承認的話去做一些動作。只是直到1歲,孩子能說的詞還是極少的。
1-3歲是真正形成人類心理特點時期。嬰兒在這是學會走路,開始說話,表現出表像思維和想像等人類所有的心理活動,出現獨立性,各種心理活動逐漸齊全。如1歲以前是語言發生後的準備階段。1-1.5歲的孩子初一理解語言階段。他能聽懂許多話,但是說出的不多,有的孩子甚至完全不說話。1.5歲以後,孩子有一個似乎是突然開口的階段,一下子就說得很好。2歲左右的孩子,雖然說話不成句,但總是喜歡嘰裡咕嚕地說話,更喜歡模仿大人說話。到了3歲,能夠初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
與此同時,嬰兒的表像也發展起來。特別是1.5-2歲,當事物不在眼前時,嬰兒能夠在大腦中出現關於該事物的表像。表像的發生是嬰兒的認識後動出現重大的變化。記憶已不僅停留在再認那些重新出現的事物,還可以回憶起過去感知過的事物。表像的發生使嬰兒有可能產生想像。2歲左右的嬰兒已能夠拿著物體進行想像性活動。這是出現了遊戲萌芽。人類典型的認識活動形式——思維,也是在這個時期發生的。這是孩子出現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比如,能夠把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的人加以分類,主動叫“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在生活中,2歲以後孩子開始會講道理,對一些事情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這時候的思維還是非常具體的,而且只是在活動中進行。至此,嬰兒的認識過程——從感覺到思維都已形成。
此外,在孩子2-3歲,會出現獨立性的表現。獨立性出現時開始產生自我意識的明顯表現。這是孩子知道“我”和他人有區別,在語言上逐漸分清“你”、“我”,在行動上要“自己來”。獨立性的出現是嬰兒心裡發展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最初心理發展成就的集中表現。它表明,嬰兒心理具備了人類的一切特點,才能夠有暨大的主觀能動性。嬰兒出生時固然已不同於動物,但只有發展到這個階段,才真正開始形成人類的全部心理機能。
開始要求兒童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生活活動。但是,學齡前兒童的能力還是非常有限的,還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動,其知識經驗還非常缺乏,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兒童渴望獨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種新的需要跟從事獨立活動的經驗及能力水準之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而遊戲活動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活動形式。在遊戲活動中,兒童心理的主要矛盾逐步得到解決,從而也就推動兒童心理不斷向前發展。2、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只是剛剛開始發展。
他們一般不能給事物下抽象的定義,而只能下功用性的定義,例如:花是好看的,水果是好吃的,椅子是可以坐的東西等等。學前兒童也能掌握數的概念和進行計算,但是同樣需要直觀形象的不斷支援和強化,否則就會有很大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學齡前兒童還是受外界印象的調節支配的,很容易受外界新穎事物的吸引而改變自己的心理活動,有目的、系統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很差的。當然,在整個學前時期內,在教育影響下,這種特點正在逐漸發生改變。一般說來,從幼稚園中班開始,特別是到了幼稚園大班的時候,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的隨意性和穩定性都在不斷增長著,為兒童進入學校學習準備了重要條件。
3、從這時期起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傾向。
到了學前期,在教育影響下,行為的自覺性就慢慢發展起來,能逐漸使自己的行為服從較遠的目的,這就為形成兒童最初的個性傾向提供主要條件。這種最初的個性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會保留它的痕跡,因而在人的心理發展上具有一定的作用。應從小培養兒童良好的個性品質、道德行為,讓兒童的個性從一開始就能沿著正確的道路向前發展。
兒童心理發育的特點
3種行為危害兒童心理發育1、退縮性行為
有些孩子聰明又健康,學習成績也不錯,唯一不好的就是畏縮,在人多的場合,他總是靜坐在一旁,別人問話,他臉漲的通紅,不答話,有時咬鉛筆、吮手指,對旁人似乎沒有什麼興趣。像這種情形,一般稱為“退縮性行為”。有這樣行為的孩子在團體中很容易被別人忘記其存在。產生退縮性行為的原因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但與所受到的教養方式密切相關。
2、破壞性行為
首先要分清什麼是破壞性行為。孩子的某種行為從表面上看是破壞性的,但經分析,其目的很多卻是建設性的。例如,孩子把鬧鐘拆開,想瞭解它是怎麼響的;把彩色的玻璃鏡砸開,想看看裡面有沒有花等。孩子就是通過這種貌似破壞的行為來探究和認識事物的。因此,這類行為是健康行為。但是,有少部分孩子經常故意打破學校或鄰居的玻璃窗、燈泡。故意搞髒別人晾曬的衣服、床單等,以損壞他人的財物為樂,那就是破壞行為了。引起孩子破壞性行為的原因各異,由敵對情緒引起報復、由不愉快情緒引起的發展、為了炫耀自己“能幹”等都會導致幼兒的破壞性行為。出現嚴重的破壞性行為時要注意及時進行心理諮詢。
3、性別倒錯
“性別倒錯”是指一個人的心理上的性別認同與生物學上的性別不吻合,即生物學上確定性別的男性或女性,卻強烈地認為自己是個異性。具體來說,有這樣一些表現:持續地嚮往穿著異性的服裝;對異性☆禁☆感興趣,不喜歡和同性在一起;長期認同異性,比如小男孩常告訴別人自己是小女孩。經常表現出異性的儀態、聲調、姿勢等,而且在外界壓力下仍無法克服;經常不被同伴接受等。出現這種性別倒錯,應及時帶領孩子到專業醫療部門就診。
嬰兒心理特點嬰兒一出生,就開始了對世界的認識,也開始了和別人的交往,突出表現在感覺的發生和視覺、聽覺的集中上。半歲以後,身體活動的範圍擴大,爽收可以模仿多種動作,出現語言的萌芽,可以發出許多重複的連續音節。到9-10個月後,因而已能聽懂一些詞,並且按承認的話去做一些動作。只是直到1歲,孩子能說的詞還是極少的。
1-3歲是真正形成人類心理特點時期。嬰兒在這是學會走路,開始說話,表現出表像思維和想像等人類所有的心理活動,出現獨立性,各種心理活動逐漸齊全。如1歲以前是語言發生後的準備階段。1-1.5歲的孩子初一理解語言階段。他能聽懂許多話,但是說出的不多,有的孩子甚至完全不說話。1.5歲以後,孩子有一個似乎是突然開口的階段,一下子就說得很好。2歲左右的孩子,雖然說話不成句,但總是喜歡嘰裡咕嚕地說話,更喜歡模仿大人說話。到了3歲,能夠初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
與此同時,嬰兒的表像也發展起來。特別是1.5-2歲,當事物不在眼前時,嬰兒能夠在大腦中出現關於該事物的表像。表像的發生是嬰兒的認識後動出現重大的變化。記憶已不僅停留在再認那些重新出現的事物,還可以回憶起過去感知過的事物。表像的發生使嬰兒有可能產生想像。2歲左右的嬰兒已能夠拿著物體進行想像性活動。這是出現了遊戲萌芽。人類典型的認識活動形式——思維,也是在這個時期發生的。這是孩子出現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比如,能夠把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的人加以分類,主動叫“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在生活中,2歲以後孩子開始會講道理,對一些事情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這時候的思維還是非常具體的,而且只是在活動中進行。至此,嬰兒的認識過程——從感覺到思維都已形成。
此外,在孩子2-3歲,會出現獨立性的表現。獨立性出現時開始產生自我意識的明顯表現。這是孩子知道“我”和他人有區別,在語言上逐漸分清“你”、“我”,在行動上要“自己來”。獨立性的出現是嬰兒心裡發展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最初心理發展成就的集中表現。它表明,嬰兒心理具備了人類的一切特點,才能夠有暨大的主觀能動性。嬰兒出生時固然已不同於動物,但只有發展到這個階段,才真正開始形成人類的全部心理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