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認識自己是一生的事

認識自己是一生的事:孩子你慢慢來

臺灣女作家龍應台曾經在一篇文章寫過這樣一個故事:她在一對賣花祖孫的小攤上買了一束花, 老祖母讓小孫子幫忙包裝, “小孫兒大概只有五歲, 清亮的眼睛, 透紅的臉頰, 咧嘴笑著, 露出幾顆稀疏的牙齒。 他很慎重、歡喜地接過花束, 抽出一根草繩綁花。 花枝太多, 他的手太小, 草繩又長, 小小的人兒又偏偏想打個蝴蝶結, 手指繞來繞去, 這個結還是打不起來。 ”當老祖母看到這一切的時候, 生氣地呵斥著小孫兒, 為什麼這點活都做不好。 而龍應台在夕陽下看著這個努力的孩子,

Advertisiment
說:“我願意等上一生的時間, 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蝴蝶結系好。 ”

讓孩子慢慢來, 道出了這位女作家的心聲。 在這個時候, 她已為人母, 理解孩子受到的種種敦促與苛責, 因此, 她用最溫柔的口氣道出:“孩子, 你慢慢來, 慢慢來。 ”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 是缺乏耐心的, 他們盯緊了孩子, 不停地催他們快點起床, 快點刷牙洗臉, 快點吃飯, 快點去上學, 快點完成作業……在他們迫不及待的催促之下, 孩子手忙腳亂地去做一切。 有的時候, 家長實在等不及了, 就會三下五除二地代替孩子去做這些事情。

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學習成績上不去的時候, 他們會很著急, 指著孩子的臉大聲訓斥, 你是怎麼學的, 怎麼成績會這麼糟糕?

Advertisiment

當看到別人的孩子繪畫拿了獎, 鋼琴拿到了等級證書的時候, 他們會氣得對孩子說, 瞧瞧你真笨, 什麼都不會。

家長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家長再著急, 卻不能代替孩子成長。 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 我們不能焦急, 也不能代勞。 我們所做的, 只有慢慢等待, 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這也是生命的一個過程。 雖然在這個崇尚速度和高效的年代, 讓孩子慢慢來顯得有幾分格格不入, 但是對孩子而言, 需要時間。 我們不能焦急, 也沒有辦法讓他們提速, 我們所能做的, 只有等他們慢慢來。

想讓孩子慢慢來, 那麼家長要拿出勇氣來, 鼓勵自己的孩子自由發展。 他們的成長就像是沒有秩序的枝蔓, 雖然總會有一些胡亂生長的枝條出現,

Advertisiment
但是大體方向卻是基本向上的。 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充分地展現自我, 而不必急於剪掉這些枝蔓。 因為只有讓孩子暴露出這些缺點和不足, 他們才會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我, 調整自我, 從而獲得個體成長發育的機會。

鄭淵潔是著名的作家, 他對如何教育孩子有著一套不尋常的經驗。 對於兒子鄭亞旗的教育, 他講究的是“慢慢來”。 當兒子還在上小學的時候, 鄭淵潔就把孩子接回了家, 開始親自給他最自由的教育。 兒子喜歡睡懶覺, 他就讓兒子上午睡覺, 下午再上課, 每天只上三節課。 這種慢慢來的教育方式, 讓鄭亞旗獲益匪淺。 現在, 鄭亞旗已經開公司當上了主編, 而且還讓他的老爸為自己打工。

Advertisiment

讓孩子慢慢來, 家長就不要把快與慢當作是衡量他們價值的唯一標準。 因為孩子們在慢慢來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身體和心靈生長的速度。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速度和空間。 家長對孩子做的事情, 要學會寬容。 讓一個很小的孩子花很長的時間從容地去做一件事情, 這意味著一種耐心, 家長等待孩子成長的耐心。

讓孩子慢慢來, 家長就不要苛求孩子能把一切事情做得很完美。 如果孩子稍一出錯家長就橫加指責, 那麼孩子就會在做事的時候變得縮手縮腳。 其實,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 家長要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 讓孩子有自我成長的機會。 家長不能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 要讓孩子的成長遵循一定的順序性,

Advertisiment
因為生命生長的規律是不可以違背的, 所以家長一定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悠著點”。

讓孩子慢慢來, 就意味著家長要尊重孩子, 不能強行剝奪孩子的自由, 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的頭上, 不能因為心情惡劣而無端地遷怒于孩子。 家長要嘗試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 認真理解他們的語言, 幫他們解釋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

總而言之, 認識自己是一生的事情, 讓孩子慢慢來, 家長不妨與他們同時品嘗成長的樂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