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語言故事--孩子有顆玻璃心

孩子真的有顆玻璃心, 那樣敏感而又透明, 父母的言語其實在塑造著她的品格。

語言的故事:孩子有顆玻璃心

那天, 我下班回家, 女兒妙妙正在院子裡和小朋友玩耍, 看到我, 妙妙高興得歡蹦亂跳。 我邊和她玩邊與其他的家長聊天。 慢慢地, 我發現妙妙話少了, 而且好像不高興了。 吃飯的時間到了, 我說:“妙妙, 我們回家吧。 ”她說:“不回家。 ”我說:“怎麼了?妙妙是好孩子, 跟媽媽回家吧!”她很生氣地說:“妙妙不是好孩子!”我很奇怪, “誰說妙妙不是好孩子?妙妙最乖了, 是乖寶寶。 ”她更生氣了——“妙妙不是乖寶寶。 ”我很納悶,

Advertisiment
她怎麼一會兒就變了情緒?仔細回想搜索, 我一下子想起來——我和別的家長說話的場景:

他們說:“妙妙很有脾氣的, 經常看到她在院子裡哭。 ”我隨口說:“是啊, 妙妙特別不聽話, 總是愛哭。 ”當時, 妙妙在玩滑梯, 我以為她沒有聽見, 誰想到她不但聽到了, 而且對我的話很不滿意。 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 妙妙經常會很生氣地說:“妙妙不聽話, 不是乖寶寶。 ”我有意識地尋找各種機會表揚她, 她才逐漸回復到以往的快樂和活潑。 那時妙妙才剛滿兩周歲, 會說的話還很有限, 我一直以為她無法理解我的話, 真沒有想到, 我無意間與別人寒暄時的謙虛之語, 會給予她如此大的影響。

從那以後, 我不敢再把妙妙當成懵懂的小孩子, 而是像對待大人一樣與她交流,

Advertisiment
在她面前講話非常小心。 而且, 她在身邊的時候, 我總是對朋友講她表現得好的地方, 比如“妙妙很愛整潔, 玩具玩好了, 自己能放到原來的地方”等等, 漸漸我發現, 她也在努力地朝我讚美的方向靠攏, 不但自己整理玩具, 而且還敦促家裡的其他成員。 孩子真的有顆玻璃心, 那樣敏感而又透明, 我的言語其實在塑造著她的品格。

語言的發展:先“聽得懂”, 後“說得出”

在一歲到一歲半左右, 寶寶就能發出最初的有意義的音節了, 但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 6~8個月的時候聽到父母說“抱抱”, 寶寶會馬上舉起手等父母抱。

妙妙的媽媽以為孩子語言表達尚未成熟, 不太可能聽得懂成人的交談,

Advertisiment
其實她忽視了孩子語言理解能力的發展。 千萬不能小瞧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 否則將遭遇妙妙媽媽的尷尬。

很多家長因為孩子“說不出”, 就以為孩子也“聽不懂”, 因此常常採取“俯視”的姿態和孩子講話。 而恰當的說話方式應該是一種“平視”的姿態——從孩子可以理解成人的話語意圖開始, 就把孩子當成和自己一樣有語言理解能力的人和他們交談;當孩子處於旁聽者的角色, 也要象尊重和自己有同等認知能力的成人那樣, 顧及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我們經常看到, 很多孩子懼怕幼稚園, 就是因為家長無意間對幼稚園作了負面評價, 影響了孩子對幼稚園的最初認知。

語言的心智:平視的風景

平視的視角和語言更有利於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品格。

Advertisiment
只有平視才能比較清晰而準確地洞察孩子的語言發展、語言風格、個性氣質, 而在平視的基礎上的恰當的評價則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有積極的影響。

也許在直覺上, 我們都會認為相同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在氣質和個性上會更接近。 但, 兒童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卻告訴我們, 這個直覺是錯誤的。 一對同胞兄弟從小在一起長大, 另一對同胞兄弟因為某種原因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長大。 成人後, 前一對兄弟的性格差異很大, 而後一對兄弟的個性卻非常接近。 為什麼?兒童心理學家解釋, 是由於家長的日常言談會影響孩子的態度和反應, 而這些反應又會喚起和強化孩子的某些行為特質。

Advertisiment
前一對兄弟的家長對孩子的個性評價差異很大, 而後一對兄弟的家長對孩子的評價趨同, 可見孩子的個性差異與家庭環境沒有必然聯繫, 卻與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有密切的聯繫。

孩子的世界之豐富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俯視他們會讓我們錯過很多很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