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寶寶年齡增長、智力發育, 幾十次的“媽媽”、“媽媽”重複後, 寶寶認識到總抱著他的那個人是媽媽。 剛出生的寶寶確實聽不懂大人的話, 但是嬰兒有驚人的學習能力, 媽媽總是對著寶寶微笑, 告訴寶寶“我是媽媽”“要喝奶奶了”等語言都能被寶寶儲存在他腦海裡, 隨著幾十次語言重複, 寶寶就會明白抱著他的人是誰, 等到1歲左右就開始釋放儲存在腦海裡的語言資訊了, 開始叫“爸爸”、“媽媽”了, 而當媽媽說“球球在哪裡”寶寶也會轉身去找了, 說明寶寶已經明白話裡的意思。
此外, 寶寶也開始明白有些話不用說大人也會明白。
Advertisiment
用兒語和寶寶說話應該適應兒童自身語言發展的階段性, 正常是單詞句——多詞句——說出完成句子的階段順序。 當家長教育寶寶時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 但也不能太遷就寶寶而錯過正確引導寶寶的語言走向更高階段的機會。 比如, 寶寶1歲時是處於單詞句階段,
Advertisiment
寶寶剛學說話時都是用兒語表達自己的想法, 並且存在發音不準確的問題, 比如把“吃飯”說成“七飯”, “蘋果”說成“蘋朵”等, 這是由於不完善的小兒發音器官造成的,
Advertisiment
最後, 在語言環境複雜的家庭裡, 有爺爺奶奶方言、保姆方言、爸爸媽媽普通話並存的現象, 會讓寶寶對語言學習產生困惑, 導致寶寶說話比較晚, 所以在寶寶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半歲-2歲), 大人應著重教寶寶正確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