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 嬰兒在1歲左右說出第一批單詞。 但是, 在1歲半以前, 他們的語言是“單詞句”——用一個詞代表的句子, 因此1歲至1歲半被稱為“單詞句階段”。
1歲半嬰兒所掌握的詞語包含著關於物體名稱、物體運動狀態(跑、掉)、物體數量、物體性質(髒、燙)、空間關係(床上、地下)和否定狀態(不、不要)等。 嬰兒使用單詞句表達願望、要求、命令或陳述, 帶有明顯的語言的性質, 起著交流的作用。 然而, 單詞句不包括句法, 它只是一個單詞, 所以, 有的研究者認為它們是“非語法”形式的初始言語。 單詞句具備下列特點: 首先, 嬰兒最初的單詞句並非指某一特定物體,
Advertisiment
其次, 單詞句含義不夠明確, 語音也往往不夠清晰, 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 因此, 必須輔以表情和動作。 所以, 單詞句又被稱為“言語動作。 ”由於單詞句表意不夠清楚, 成人除了根據嬰兒說話時的表情和動作外, 還必須根據說話的情境來推斷其意義。 因此, 一般只有與嬰兒親近的人才能聽得懂。 而有時嬰兒會因為不被理解發脾氣。
第三, 隨著詞彙量的增長、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嬰兒到1歲半時, 使用的詞語不但可以表示具體事物, 而且使用中顯示了詞語本身所特有的概括性。
Advertisiment
最後, 1歲半以後, 嬰兒能間斷地並逐漸能連續地使用兩個詞表示事物。 例如, “要……狗狗”、“寶寶……餓”。 這種兩個詞的間斷聯繫可能是“主語……謂語”, 也可能是“謂語……主語”或“賓語……謂語”、“謂語……賓語”。 這表明嬰兒正在向“雙詞句”過渡, 他們把單詞聯繫起來表達和陳述思想, 並開始與人進行雙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