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誠實家教,從小開始

這是一個從美國回來的朋友講的故事。

復活節假期開始前的下午, 琳達在高速路上開車, 遇上員警例行檢查酒後駕車。 先給她一根吸管, 讓她往裡面吹氣, 看呼氣中的酒精含量。 琳達過關了, 然後員警看駕照, 問琳達:“這個位址沒有變嗎?你們還是住在xx區xx號嗎?”――駕照可以當作身份證用, 位址變了, 是需要立刻通知有關部門的。

我的朋友坐在旁邊, 以為琳達會說:是的。 因為她雖然3個月前就搬了家, 但迄今為止還沒出過事故, 今天糊弄過去, 明天再去局裡改地址也無妨。

但是琳達回答到:“不, 我已經搬家了,

Advertisiment
忘了去改地址。 ”

結果, 琳達被當場罰款200美金。

琳達不是傻瓜, 她交這200美金, 是因為後排坐著她的小女兒, 琳達不想撒謊給她看。

她說:“我要為我女兒做一個誠實的人, 做一個好人。 ”

做誠實的父母

當孩子真的開始撒謊並且成為習慣的時候, 每遇到困難或麻煩的局面, 他們就會本能地想從撒謊中尋找出路, 此時再來管教就遲了。 在日常生活中防微杜漸, 是我們必須做的事。

做誠實的父母, 是誠實家教的第一步。

跟琳達一樣不為了自己的利益或方便而撒謊, 同時, 做真實的自己。 幾米的書《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裡有一句話:“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 但你們從來也不是完美的父母 所以我們必須相互容忍, 辛苦且堅強地活下去”。

Advertisiment

假裝自己是一個完美的人本身就是一種欺騙, 但有時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適當掩蓋一下自己的“真面目”也無可厚非, 但定規矩之前要先把將為此付出的代價和後果想清楚。 如果你自己愛吃甜食, 要限制孩子的甜食量往往意味著你要麼從此不吃了, 要麼在孩子不在的場合悄悄地充滿內疚地滿足一下自己。 或者, 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 索性告訴孩子“媽媽愛吃糖果, 但是你們還小, 對身體不好, 要少吃。 媽媽吃兩顆, 你們只能吃一顆”。

孩子雖然小, 看上去懵懵懂懂, 卻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當然這不妨礙我們從此下決心和孩子一起成長, 為他而做個好人。

獎勵誠實

……我什麼也沒說, 甚至不願表揚。 我希望讓孩子感覺到,

Advertisiment
誠實是自然而然的品格。

孩子:媽媽, 我可以吃點心嗎?

媽媽:可以啊。 (然後反應過來)爸爸怎麼說的?

孩子:爸爸說不可以。

此時, 給誠實的孩子一個獎勵:那就不可以啊, 但我們可以去問問爸爸為什麼不讓你吃。

對開始顯露撒謊習慣的孩子來說, 事無巨細, 都給予即時的表揚是有效的手段, 但對一般的情況來說, 應該把誠實當作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因為如果需要時時處處去提醒和表揚的話, 未免有點吃力。

我一邊上網一邊和弟弟玩大富翁遊戲。 偶然注意到弟弟經過“Go”的時候只拿了“100元”。 他解釋說:我上一次多拿了“100元”。 我什麼也沒說, 甚至不願表揚。 我希望讓孩子感覺到, 誠實是自然而然的品格。 多拿了當然要放回去。 別人是否看見與此無關。

Advertisiment

孩子玩遊戲的時候, 是一個可以“集中”培養誠實品格的好機會。

小朋友開始玩遊戲的時候, 往往有一個試探的過程, 看自己想要的願望能否通過“耍賴”來實現:挑棍遊戲的時候, 動了其他棍子不算行不行?踢球的時候用手抱著球跑進球門可不可以?

孩子的意願很強, 他們還不理解這些意願並不是都可以實現的。 此時需要大人告訴他們不行, 讓他們知道誠實是有代價的, 但別人因此才會和你繼續玩下去, 而堅持下去你就可能實現願望, 贏得比賽。 時間長了, 這樣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會植入孩子的思考, 到一定歲數, 你會發現你其實都不用再提醒了。

在對孩子進行表揚的時候, 對他的努力而非結果進行鼓勵。

Advertisiment
讓他感覺到你不光喜歡他的成就, 更注重他勤奮、刻苦、善於思考的品質。 我們不能決定成果, 但我們可以決定是否要努力。 這樣, 稍大, 他不會因為要討你的歡心而去欺騙。

寬容和幫助

當孩子感覺到你是要解決問題而不是要懲罰他的時候, 他更願意說實話……

孩子看世界是不同的, 你覺得直截了當的事情, 在孩子眼裡和腦子裡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闡釋。 孩子的理解力發展的程度、觀察力的水準、推理能力的運用、情感的影響, 都可能導致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

問一個4歲的孩子是否把水灑地上了, 他可能不承認。 因為他可能確實忘了, 或者沒有意識到水灑到地上跟他把塑膠水杯帶到客廳裡, 並無意中撞翻了杯子(杯子已經滾到沙發底下去了)有什麼關係。 此時過分糾纏,反而於事無補,一些孩子可能會覺得如果這樣的行為可以得到這樣多的關注,或許可以再試試。

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美國媽媽給出的建議是:

1.“地上都是水,這是毛巾,擦擦吧。或者:我們一起來收拾一下吧!”

――當孩子感覺到你是要解決問題而不是要懲罰他的時候,他更願意說實話。

2.或者:“我看見你玩的時候把水碰翻了,這是毛巾,收拾一下吧。”

――當知道死無對證的時候,如果糾纏著讓孩子承認他撒謊了,其結果,往往只會讓孩子發現原來媽媽是可以被蒙的。不如針對結果讓他看到他可以不承認,但仍然不能逃脫懲罰。

如果沒有100%的把握,不要輕易挑戰孩子。因為孩子一般認為大人什麼都知道的,如果你判斷失誤,會帶來懷疑,下次他可能更想嘗試騙你,哪怕就是為了騙你而騙你,也會讓一些孩子興奮不已。

兒童心理學家魯夫曼等人認為,直到4歲,兒童才明白欺騙可以真的讓人相信不是真相的事實。

我們需要做的,是讓孩子繼續相信欺騙在這個家裡是不起作用的,媽媽總是可以發現真相。讓孩子覺得媽媽你無所不知,撒謊沒用。這樣,孩子自然覺得沒必要去掩蓋事實,因為掩蓋不了。

保持冷靜

你脾氣越大,孩子越會撒謊。當孩子知道沒有什麼是彌天大罪的時候,更容易養成講真話的習慣。

發現孩子撒謊的時候,不要大叫大嚷。就像處理孩子其他的行為問題一樣,保持冷靜。你脾氣越大,孩子越會撒謊。孩子當然知道做錯了事會受到懲罰,而且應該受到懲罰,但他害怕你因此而來的怒火,預先商量好的懲罰是可知的,但你的怒火有多大可能是難以預料的。

每次抓到孩子撒謊的“現行”後都過分嚴厲地“教育”,你可能得出的結論是孩子“屢教不改”。

首先給孩子時間,讓他講究竟發生了什麼。行為總是有動機的,聽取了他的動機之後,你可以理解,可以更好地控制怒火,而孩子覺得有解釋的機會,會更有勇氣說實話。

在孩子承認犯錯之後,讓孩子彌補錯誤或道歉:你告訴媽媽是你把白糖撒到地上,這是對的,現在你打算怎麼收拾?要不要用那塊濕布擦一下?

發生了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事情時,讓孩子相信你會更關注事情而非他的“壞”行為:“我關門把弟弟的手卡住了。”此時不是你批評責駡孩子的時候,而應該是趕忙去照護弟弟,並且給哥哥一個幫忙的機會:去把冰箱裡的冰塊拿出來,裹一塊布給弟弟敷上。

哥哥此時告訴你真相,因為他意識到被懲罰已經沒有看到弟弟受傷那麼可怕了。所以沒有必要再去嚴懲他。過後告訴他:看,弟弟好痛,以後再也不要故意把門推來推去玩了,好嗎?

不要忘記孩子的撒謊與大人是不一樣的。過分激烈的處理往往適得其反,會讓本來是無意中偶闖禁區的孩子從此嘗到被關注的甜頭,而開始反復琢磨不說實話的藝術。

當孩子說了實話的時候,不是懲罰他,而是以放棄“訴訟”來獎勵他的勇氣。當孩子知道沒有什麼是彌天大罪的時候,更容易養成講真話的習慣。

保持溝通管道 瞭解孩子

孩子的不誠實往往是偶然的,很多會隨著社會化的過程而消失,大人因此不必太緊張,但瞭解自己的孩子總是好的,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做什麼、想什麼,一方面可以預防問題,一方面在出了問題後也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案。

瞭解孩子,需要你給孩子時間,耐心地解釋你的規矩、世界的道理,並在他“犯規”的時候及時進行管教。有時家長其實是為了省事任孩子糊弄自己,指望孩子只要不出大問題就好。這樣做,雖然孩子會格外獨立一些,自理能力強一點,但同時,如果孩子想要繞著你做什麼的話,他也會慢慢琢磨出方法來。知道你會不喜歡的事他就背著你偷偷做了。而因為都是小事,往往也沒有什麼明顯後果,你可能就睜隻眼閉隻眼讓他過關了。時間長了,次數多了,孩子也許會變得比較滑頭,該說的說,覺得你不會喜歡聽的,不讓你知道。

保持溝通的管道,意思是你要善於聆聽,對孩子告訴你的東西儘量保持一個開放、接受的心態。不能把孩子說的話都變成懲罰孩子的理由,否則,孩子為什麼要跟你說?如果你想要知道真相,那麼做好準備自己消解傷心、吃驚或憤怒。你不能因為孩子告訴了你而懲罰他。

你還可以給孩子一些句型,在需要的時候用來鼓勵自己說實話同時安撫大人,比如做錯事後,這樣開頭:“媽媽對不起……”,或者“媽媽你別生氣……”

孩子撒謊究竟有多嚴重,一時的漫想和吹牛會不會引起今後的撒謊,很難判斷,但不是我們因此就焦慮的理由。孩子的成長總是充滿意外的,我們不可能預知和防備所有的一切,我們做我們能做的,比如以溫和公正理性的態度對待孩子,不過分地愛惜他們,也不過分地粗魯凶蠻,當我們覺得自己做得合適的時候,我們是自信、健康的家長,孩子也會是自信、健康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仍然會有很多問題,但他們會有良知,未來我們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可以判斷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可以做的,而這正是我們教育的目標。

畢家媽媽問答:

問:我看到明明是兒子做的事,問他,他就是不承認,讓我很生氣……

答:不要跟孩子硬碰硬。不要製造機會讓孩子撒謊。孩子在玩樂高,旁邊是倒過來的大箱子,地上全是細小的樂高顆粒,此時,你如果問:誰把這些樂高倒得滿地都是?孩子可能會本能地推脫罪責:是它自己翻過來的。不如告訴他:這麼多樂高在地上,要收拾好長時間呢。以後不要全倒出來了。倒出來的話,你自己要收拾乾淨。

也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威脅:如果這些樂高半個小時後還在地上的話,我就全部掃出去。

結果是什麼?半個小時後你來看,樂高沒有了,你問去哪裡了,孩子說:都收拾了收拾了。其實,正堆在他們身子後面。

當你知道是誰犯規的時候,沒必要一定要求孩子“坦白”,直截了當地幫他說出真相來。別把真相當皮球指望孩子原樣把它彈回來。一定要跟孩子分清黑白善惡有時是給孩子做陷阱,給自己做陷阱,吃力不討好。在孩子還懵懂的時候,幫助他避免撒謊的處境,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以及負面影響。 (文/畢家媽媽)

此時過分糾纏,反而於事無補,一些孩子可能會覺得如果這樣的行為可以得到這樣多的關注,或許可以再試試。

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美國媽媽給出的建議是:

1.“地上都是水,這是毛巾,擦擦吧。或者:我們一起來收拾一下吧!”

――當孩子感覺到你是要解決問題而不是要懲罰他的時候,他更願意說實話。

2.或者:“我看見你玩的時候把水碰翻了,這是毛巾,收拾一下吧。”

――當知道死無對證的時候,如果糾纏著讓孩子承認他撒謊了,其結果,往往只會讓孩子發現原來媽媽是可以被蒙的。不如針對結果讓他看到他可以不承認,但仍然不能逃脫懲罰。

如果沒有100%的把握,不要輕易挑戰孩子。因為孩子一般認為大人什麼都知道的,如果你判斷失誤,會帶來懷疑,下次他可能更想嘗試騙你,哪怕就是為了騙你而騙你,也會讓一些孩子興奮不已。

兒童心理學家魯夫曼等人認為,直到4歲,兒童才明白欺騙可以真的讓人相信不是真相的事實。

我們需要做的,是讓孩子繼續相信欺騙在這個家裡是不起作用的,媽媽總是可以發現真相。讓孩子覺得媽媽你無所不知,撒謊沒用。這樣,孩子自然覺得沒必要去掩蓋事實,因為掩蓋不了。

保持冷靜

你脾氣越大,孩子越會撒謊。當孩子知道沒有什麼是彌天大罪的時候,更容易養成講真話的習慣。

發現孩子撒謊的時候,不要大叫大嚷。就像處理孩子其他的行為問題一樣,保持冷靜。你脾氣越大,孩子越會撒謊。孩子當然知道做錯了事會受到懲罰,而且應該受到懲罰,但他害怕你因此而來的怒火,預先商量好的懲罰是可知的,但你的怒火有多大可能是難以預料的。

每次抓到孩子撒謊的“現行”後都過分嚴厲地“教育”,你可能得出的結論是孩子“屢教不改”。

首先給孩子時間,讓他講究竟發生了什麼。行為總是有動機的,聽取了他的動機之後,你可以理解,可以更好地控制怒火,而孩子覺得有解釋的機會,會更有勇氣說實話。

在孩子承認犯錯之後,讓孩子彌補錯誤或道歉:你告訴媽媽是你把白糖撒到地上,這是對的,現在你打算怎麼收拾?要不要用那塊濕布擦一下?

發生了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事情時,讓孩子相信你會更關注事情而非他的“壞”行為:“我關門把弟弟的手卡住了。”此時不是你批評責駡孩子的時候,而應該是趕忙去照護弟弟,並且給哥哥一個幫忙的機會:去把冰箱裡的冰塊拿出來,裹一塊布給弟弟敷上。

哥哥此時告訴你真相,因為他意識到被懲罰已經沒有看到弟弟受傷那麼可怕了。所以沒有必要再去嚴懲他。過後告訴他:看,弟弟好痛,以後再也不要故意把門推來推去玩了,好嗎?

不要忘記孩子的撒謊與大人是不一樣的。過分激烈的處理往往適得其反,會讓本來是無意中偶闖禁區的孩子從此嘗到被關注的甜頭,而開始反復琢磨不說實話的藝術。

當孩子說了實話的時候,不是懲罰他,而是以放棄“訴訟”來獎勵他的勇氣。當孩子知道沒有什麼是彌天大罪的時候,更容易養成講真話的習慣。

保持溝通管道 瞭解孩子

孩子的不誠實往往是偶然的,很多會隨著社會化的過程而消失,大人因此不必太緊張,但瞭解自己的孩子總是好的,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做什麼、想什麼,一方面可以預防問題,一方面在出了問題後也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案。

瞭解孩子,需要你給孩子時間,耐心地解釋你的規矩、世界的道理,並在他“犯規”的時候及時進行管教。有時家長其實是為了省事任孩子糊弄自己,指望孩子只要不出大問題就好。這樣做,雖然孩子會格外獨立一些,自理能力強一點,但同時,如果孩子想要繞著你做什麼的話,他也會慢慢琢磨出方法來。知道你會不喜歡的事他就背著你偷偷做了。而因為都是小事,往往也沒有什麼明顯後果,你可能就睜隻眼閉隻眼讓他過關了。時間長了,次數多了,孩子也許會變得比較滑頭,該說的說,覺得你不會喜歡聽的,不讓你知道。

保持溝通的管道,意思是你要善於聆聽,對孩子告訴你的東西儘量保持一個開放、接受的心態。不能把孩子說的話都變成懲罰孩子的理由,否則,孩子為什麼要跟你說?如果你想要知道真相,那麼做好準備自己消解傷心、吃驚或憤怒。你不能因為孩子告訴了你而懲罰他。

你還可以給孩子一些句型,在需要的時候用來鼓勵自己說實話同時安撫大人,比如做錯事後,這樣開頭:“媽媽對不起……”,或者“媽媽你別生氣……”

孩子撒謊究竟有多嚴重,一時的漫想和吹牛會不會引起今後的撒謊,很難判斷,但不是我們因此就焦慮的理由。孩子的成長總是充滿意外的,我們不可能預知和防備所有的一切,我們做我們能做的,比如以溫和公正理性的態度對待孩子,不過分地愛惜他們,也不過分地粗魯凶蠻,當我們覺得自己做得合適的時候,我們是自信、健康的家長,孩子也會是自信、健康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仍然會有很多問題,但他們會有良知,未來我們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可以判斷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可以做的,而這正是我們教育的目標。

畢家媽媽問答:

問:我看到明明是兒子做的事,問他,他就是不承認,讓我很生氣……

答:不要跟孩子硬碰硬。不要製造機會讓孩子撒謊。孩子在玩樂高,旁邊是倒過來的大箱子,地上全是細小的樂高顆粒,此時,你如果問:誰把這些樂高倒得滿地都是?孩子可能會本能地推脫罪責:是它自己翻過來的。不如告訴他:這麼多樂高在地上,要收拾好長時間呢。以後不要全倒出來了。倒出來的話,你自己要收拾乾淨。

也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威脅:如果這些樂高半個小時後還在地上的話,我就全部掃出去。

結果是什麼?半個小時後你來看,樂高沒有了,你問去哪裡了,孩子說:都收拾了收拾了。其實,正堆在他們身子後面。

當你知道是誰犯規的時候,沒必要一定要求孩子“坦白”,直截了當地幫他說出真相來。別把真相當皮球指望孩子原樣把它彈回來。一定要跟孩子分清黑白善惡有時是給孩子做陷阱,給自己做陷阱,吃力不討好。在孩子還懵懂的時候,幫助他避免撒謊的處境,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以及負面影響。 (文/畢家媽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