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誤區:不與孩子溝通就去做諮詢

誤區:去做兒童教育諮詢的人都是失敗者

我們對兒童教育這個問題的態度和我們對待性的態度有些相似。 每個人都願意讀到、聽到或者談到這個話題, 但如果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 人們往往會裝聾作啞、消極逃避。 人們把尋求幫助看成是示弱的表現, 他們不敢承認自己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出現了問題, 在別人面前更是羞於提及。 因此儘管諮詢機構很多, 可是只有當家庭這部汽車真正拋錨的時候, 人們才會想到向專業人士求助。

我們需要說明的是, 尋求專業幫助並不是一種弱者的表現。 相反,

Advertisiment
這代表了這個家庭的自信, 也表明了他們有能力進行改變。 越早去做諮詢, 問題就越容易得到解決。 長期的治療經常是不必要的, 作為旁觀者的諮詢師往往很容易發現這個家庭在哪些方面偏離了日常的軌道, 哪些方面需要家庭成員共同努力才能得以改變。

大多數諮詢是免費的, 被諮詢者也受保密義務的約束。 即使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比如虐待兒童, 諮詢者也可以完全信任被諮詢人。 只有出現了危及到兒童健康和兒童生命的嚴重問題, 被諮詢人才被允許打破保密義務, 並請求未成年人保護機構進行干涉。 這一步驟被諮詢人會事先和家長進行討論。 去做諮詢的家長也不必擔心自己會由於教育上出現的錯誤被批評或者處罰。

Advertisiment
相反, 諮詢機關一貫希望能夠給家長們以支持, 希望能幫助家庭中的每一個人, 更不想傷害任何一個家庭成員。 如果需要的話, 諮詢也可以匿名進行。

大的危機往往來源於對小問題長時間的放任。 只有鼓足勇氣, 克服那種剛剛去諮詢時的錯誤羞恥感, 家庭生活才可能得到顯著改善和充實。 根據兒童保護法, 兒童具有要求諮詢的權利, 他們也可以在沒有父母陪同的情況下獨自去進行諮詢。 而去諮詢的孩子們應該相信工作人員會給予他們支援和幫助。

觀點來源:採訪心理學碩士, 基爾斯汀•達文, 慕尼克兒童保護中心家庭治療師, 德國兒童保護聯合會慕尼克分會會員。

誤區:不與孩子溝通就去做諮詢

Advertisiment

在去進行諮詢之前, 孩子應該有所準備。 那些經常給父母惹麻煩的孩子, 在家中往往充當著替罪羊的角色, 這個“害群之馬”常常被認為是家庭問題的根源。

“你快點收拾收拾, 我們陪你去做諮詢, 就是因為你給家裡帶來了麻煩!”家長把所有問題都不負責任地推到了孩子身上。 孩子也自然會在心理上抵觸諮詢, 不願意積極配合。

“我們一起去, 因為我們這段時間總是吵架, 我們得想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家長對孩子這樣說話會更為公平一些也更容易取得積極的效果。 。 孩子會帶著諒解的態度進行諮詢, 而且往往能在諮詢中提出很多改進家庭生活的好建議。

觀點來源:採訪心理學碩士基爾斯汀•達文, 慕尼克兒童保護中心家庭治療師,

Advertisiment
德國兒童保護聯合會慕尼克分會會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