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說了100遍孩子也不聽?這都是“超限效應”惹的禍!

很多媽媽也許之前都沒聽說過這個詞, 包括我自己。 也是前不久, 在一個親子講座上聽到, 覺得特有意思, 和我們育兒息息相關, 所以今天拿來和妞們分享。

● ● ●

什麼是超限效應?

分享個故事吧:是關於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 據說他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 一開始, 牧師的演說特別打動他, 他感動的想立馬捐款。 過了大概10分鐘, 牧師還沒有講完, 他有些不耐煩了, 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 牧師還在滔滔不絕, 馬克吐溫決定1分錢也不捐了。 一直到冗長的演講結束, 馬克·吐溫不但沒捐款還氣衝衝地走了。

Advertisiment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說白了, 就是囉嗦。

日常生活中, 我們可能都會當這樣的“超限”父母。 當孩子把玩具堆的滿屋又不整理的時候, 很多媽媽會生氣。

媽媽:我和你說了幾次了, 怎麼還這樣?耳朵長哪裡了?

孩子:哦, 我知道了。

媽媽:你總是這樣丟的亂七八糟, 為什麼就是學不會?

孩子:我已經在整理了

此刻, 媽媽依舊不依不撓。

媽媽: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下次再這樣, 玩具都丟垃圾桶!

孩子:不能丟, 我不是已經在整理了嗎?

當孩子理好了玩具, 媽媽還是沒有結束埋怨。

媽媽:非要催了才會動, 你就是懶!

無形之中, 還把孩子貼了標籤。

孩子:不整理要說我,

Advertisiment
整理好了還要說我, 哼, 還不如不整理。

俗話說, 過猶不及。 做任何事情, 都要把握住度。 我們總是習慣了和孩子嘮叨一堆, 卻往往說不到點子上。 這樣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 相反有時候還會有逆反心理。

理解了這一點後, 我們或許能避免家庭教育中出現“超限效應”, 也能更好地與孩子溝通了。

● ● ●

如何避免出現“超限效應”?

下達指令時, 簡單明瞭

不少媽媽會覺得孩子做事拖拉, 儘管自己已經下達了指令, 但對孩子的行動並未起到什麼作用, 回頭想想, 是不是自己下的指令和裹腳布一般又臭又長?

和玩具整理一樣, 很多孩子看完家裡的繪本隨手一扔, 媽媽對此很有意見:“我都給你說了幾遍了, 看完記得把書放回去,

Advertisiment
你怎麼就不聽呢?”

緊接著:“每次都是跟在你屁股後面收拾, 累都累死。 ”

最後, 略顯無奈了:“我求求你了, 別再把家里弄的這麼亂了。 ”

其實, 媽媽完全可以給出這樣簡單明確的指令:“請你現在就把這些書放回書架, 我看著你完成!”

之前的指令, 媽媽說了一堆, 單純的嘮叨, 並沒有表達清楚讓孩子做什麼, 而之後明確的告訴孩子要做的任務、時間, 遠比囉嗦的效果好。

批評孩子時, 正中要害

孩子做錯事情時, 我們做父母的可以提醒或者直接指出他的錯誤, 千萬不要長篇大論, 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 又或者一而再, 再而三的批評, 甚至隔了很久再翻舊帳, 這樣會使孩子原本內疚的心感到不耐煩, 甚至會產生“你故意揪住我不放, 那我改了也沒用,

Advertisiment
下次還要這樣, 看你怎麼辦”的逆反心理。

二來, 爸爸媽媽們也不要因孩子做錯了一件事, 就給孩子下結論貼標籤。 因為孩子愛睡懶覺就說孩子懶, 因為孩子灑了牛奶就說他們手腳笨, 這些都很不利於孩子的好習慣和好性格的養成。

啟蒙教育時, 適當閉嘴

有一句話這麼說來著“成功的孩子成功在媽媽的心裡, 失敗的孩子失敗在媽媽的嘴裡。 ”父母太囉嗦, 真不是什麼好事。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 很多媽媽會過多的介入到孩子的思想情感中。 我曾經在商場裡看到過一個孩子塗沙畫。

媽媽不停的提醒著:“太陽塗紅色和黃色, 這花粉色……呀!泥土怎麼也選了個紅色, 不像話!”

孩子一臉無奈:“我喜歡紅色啊~”

媽媽:“不行, 土就要黑色的……”

Advertisiment

整個過程, 媽媽停下來“監督”了好幾回:“嗯, 對, 這裡就塗黑色!”

哎, 不就填個色嗎, 為什麼不能讓孩子自行發揮呢?孩子的思想天馬行空, 他們的能力很多時候是遠超我們大人的,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 我們適當的閉上嘴, 少一些喋喋不休, 是不是會更好呢?

● ● ●

包媽的話

生活中, 很多媽媽總是不滿意孩子的做法, 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 明確命令孩子就應該這樣那樣做, 一廂情願地希望孩子聽話, 期望孩子改變。 孩子是要管, 但有時候, 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點到為止, 更多時候做一個靜靜地坐在邊上替孩子鼓掌的家長說不定更好。

和孩子溝通沒那麼簡單, 教你點技巧讓你事半功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