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食其力, 做自己喜歡的事。 無論幹啥, 我要養活自己、奉養爹娘。 我們先來看看一個坐計程車回家的家長和司機的對話, 看看從這有什麼啟發。
“師傅, 你孩子工作了?”這位家長坐車的時候, 喜歡不時跟駕駛員說說話, 活躍一下氣氛。
“工作了。 數控機床專業畢業的, 不願意待在工廠的車間裡幹。 現在跟著親戚在‘汽車俱樂部’工作。 成天到處跑著去給別人辦保險啊、車輛手續啊等。 嘿, 反而好像還覺得蠻開心的!現在的年輕人啊, 沒辦法……”司機顯然也很願意搭腔聊天。
“唉, 孩子馬上要高考了, 真著急!”這個家長實質是在想著自己的心事:“現在畢了業的大學生,
Advertisiment
知道這個家長住局機關的家屬樓後, 司機帶點嫉妒味兒地說:“你們著什麼急啊?孩子今後畢業了考公務員嘛!”
“當公務員?不能讓他去!”這位家長很堅定地回答說, “我那孩子比較正派, 人也比較爽直, 可不適合當公務員!真的當了公務員, 不是變壞了, 就可能被人給整了!何況, 他從來都很瞧不起我這個公務員……他想幹的工作, 是穿著白大褂搞什麼科學研究之類的……”
這兩個人的對話, 給我們傳遞了以下資訊:一是孩子將來從事的工作很可能不是他的所學專業, 這在我們身邊已經很普遍;二是當公務員是普通大眾對工作追求的首選,
Advertisiment
幫孩子樹立職業目標
對於第一點, 學非所用肯定是一種浪費, 這是沒能從小正確樹立理想而致;對於第二點, 一是家長的功利心所致, 二是孩子對未來的職業競爭不自信所致, 三是家長和孩子共有的傳統觀念, 而第三點, 恰恰說明家長沒有很好地説明孩子樹立職業目標。
不論做什麼事, 有目標才能有動力。 但一些家長會說:“我天天跟孩子說必須出人頭地!時時囑咐他要考大學呀, 我的目標意識夠強的了。 ”
如此目標教育, 怎能不讓孩子走出校門不迷茫?其實,
Advertisiment
我曾問過很多中小學生“長大了幹什麼”, 多數孩子都回答“上大學”或“上北大”“上清華”還有一些乾脆回答“不知道”, 這說明我們這方面的工作還很薄弱。 我們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個性、愛好、智力類型不予研究, 對孩子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最能實現自我、造福社會不怎麼關心, 他們關心的似乎只有一件事:提高孩子的社會地位, 給大人掙臉面。 難怪很多孩子現在都是在給家長學習, 這都是家長引導不當造成的。
Advertisiment
怎樣引導更恰當呢?比如“非典”時期, 你的孩子看電視, 對醫務人員的無私奉獻精神非常欽佩, 萌生了做“白衣天使”的願望, 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於是你就可以想辦法結識一兩個素質較高的醫生作為朋友, 帶孩子到他們家裡去做客聊天, 到醫院去看看他們怎樣工作。 你還可以事先跟他們打好招呼, 讓他們在和孩子的談話中介紹一下要做一個醫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而你則不去說這些話。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內行人說話孩子信服, 很多話讓別人說比家長自己說更好。 這樣, 如果孩子真想將來當醫生, 他上課聽講、回家寫作業的時候, 醫生的形象和話語就會成為他實實在在的動力, 這時候“上大學”對他來說就不再是“完成父母交給的任務”,
Advertisiment
即使你的孩子後來改變了理想, 在改變前的這段時間裡, 當醫生的理想也還是對他的學習起到了“臨時發動機”的作用, 只有好處, 沒有壞處。 所以不怕孩子理想發生變化, 就怕他沒有理想, 就怕他的理想不具體。
小編總結:其實, 幫助孩子樹立職業理想, 不只對他眼前學習成績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而且關係到他一生的幸福。 人如果能從事自己喜歡而擅長的工作, 當然會比那些為了謀生不得不從事自己不感興趣的職業的人活得快樂。 職業理想涉及孩子一輩子的生活品質問題, 不可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