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誰在傷害我們的教育

教育是我們人類在一生中始終必須面對的事情, 接受教育以及教育他人。 我們的文明社會即是教育的一個直接後果, 只有借助於教育我們才可能成為真正的人。 一個真正的人就是擁有愛與創造能力的人, 這種能力絕非單純的某種技藝;最重要的, 是它還蘊涵著一種深刻的信仰。 否則, 教育便只能淪為可憐的工具了。 問題是, 教育一旦被工具化, 這也就意味著人成為了工具, 而事實上, 人永遠是要超越於工具的。

學校是我們接受教育的地方, 在希臘語裡, 學校一詞是“閒暇”的意思。 因為在希臘人看來,

Advertisiment
學習屬於人們擺脫了動物性生存繁忙之後的事情, 因此, 它同基本的謀生技能並無太大關係。 他們之所以需要學習, 首先不是為了謀生, 而是為了認識生活。 這樣, 哲學就在他們那裡誕生了。 但是, 哲學著重強調的可不是知識, 而是對知識的熱愛。 也就是說, 光有知識是不夠的, 還要懂得如何去愛知識。 唯如此, 一個知識淵博的人才不至於墮落成一個冷漠麻木的人。 希臘人對於探索知識過程中這種情感因素的重視, 有效避免了讓人成為知識的機器抑或是學習的奴隸。

我們古人給予師者的定位是“傳道授業解惑”, 這裡, 傳道是第一位的, 其次才是授業。 道是學, 業是術。 學是對於知識的熱愛, 術是借知識以維持生存的手段。

Advertisiment
所以, 沒有學僅有術的學術已然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我們今日國家的學術可謂空前繁榮, 不論人文科學還是自然科學, 成果均已多得鋪天蓋地。 可是, 看看那些學者, 再看看我們的社會, 究竟能看到多少真正熱愛學術的激情呢?那些鋪天蓋地的成果是因為“學”而為, 還是因為“術”而為?如果真的是因為學而為, 那為何我們的校園裡總不斷會有那麼多因心理困惑而走上極端道路的學子呢?師者緣何不能解惑, 學子又緣何那麼厭惡學習?

這著實夠奇怪的, 我們今天的學習熱情可以說遠遠超過了古人, 孩子尚未出世便開始在子宮裡接受父母的胎教。 等到一上幼稚園就正式投入了全面的緊張學習:學英語、學繪畫、學鋼琴、學舞蹈、學輪滑……真是五花八門。

Advertisiment
然而, 不久你就會發現, 許多熱衷於學習語言的孩子, 卻壓根不喜歡文學這種“語言的藝術”;一個獲得十級鋼琴證書的女孩, 對於音樂史竟然一無所知, 她可以將巴赫的曲子彈奏得美妙絕倫, 可對巴赫本人卻毫無興趣。 這些個無時無刻不在拼命學習的孩子啊, 他們學到了知識、學到了本領, 但卻唯獨沒學到對自己所掌握知識和本領的愛。 有鑑於此, 你不能指望一個有繪畫特長的孩子, 一定就是個有美術修養的孩子。 這已經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常識。 畢竟, 所有的“學”都已被我們當成了謀生之“術”。 大量課外英語班、作文班、美術班、奧數班的開設, 不就是一種謀生的方式嗎?

家長和老師們先是齊心協力把我們的孩子打造成學習的機器,

Advertisiment
其目的無非還是為了將來能使他們繼續成為機器賺錢的機器。 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 教育被我們看作了投資。 既為投資, 必須講求的當然是回報了。 因而, 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 將來選擇什麼樣的專業進行深造, 這顯然是件與心靈無干的事情, 唯一需要參考的不過就是何種專業才能夠帶來最大額度的經濟回報。 盤點一下這些年來國內各省市的所謂高考狀元, 其中又有誰選擇的不是金融、經濟、工商等這些具有賺錢前景的專業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