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誰在攀比?

又到了幼稚園新生入學的時間, 報名處擠滿了家長, 而最熱鬧的地方就要數“特小班”的報名點了。
“特小班”是這個幼稚園今年新設立的特色班, 它的“小”其實並不是召收的孩子年齡特小, 而是指每班的孩子人數特別少。 按計劃, “特小班”每班只招收15名孩子, 它在教學設備和所教課程等方面和普通班完全相同, 但收費卻是普通班的3倍!最初, 對於“特小班”能否招收到孩子, 許多老師都抱懷疑態度, 但是, 事實出人意料——不到半天, “特小班”便已爆滿, 甚至許多已經為孩子報了普通班的家長也要求將孩子送到“特小班”。

Advertisiment
一時間, 幼稚園的“特小班”現象成了媽媽族的熱門話題。
說實話, “特小班”人數較少, 老師給孩子的關注當然會更多些, 但其他方面較普通班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但它卻成為許多家長的首選。 “特小班”為何如此受歡迎?幼稚園專門在“特小班”孩子的家長和打算把孩子送到“特小班”的家長中做了一次民意測驗。 當然, 家長們為孩子報“特小班”各有各的理由, 但總結測驗的結果時, 發現一個驚人的問題:家長們的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 是家長們在育兒過程中刻意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在智力、能力、生活條件等方面進行比較, 並希望超過其他孩子的一種心理狀態。 儘管許多家長不承認自己在育兒過程中存在攀比心理,
Advertisiment
但事實上, 育兒過程中的攀比現象真比比皆是。
養育孩子, 生活中處處有“攀比”
鏡頭重播一:丁丁的好朋友牛牛到丁丁家作客, 牛牛的手腕上戴著爸爸出差時從外國帶回的兒童手錶。 “牛牛, 你的小手錶真漂亮!”丁丁羡慕地說。 “那是當然了, 這是進口的呢!”牛牛驕傲地將手一揚。 正在邊上忙著招待小客人的丁丁媽心裡一下子湧起一股酸酸的感覺。 牛牛剛一走, 她便拉著丁丁爸到街上去替丁丁選購小手錶, 可挑來挑去就是挑不到比牛牛更漂亮的小手錶。 星期天剛一到, 丁丁媽便逼著丁丁爸專程去省城為丁丁買回了一隻很酷的小手錶。
丁丁媽(銀行職員):我小的時候家裡經濟條件很不好, 每當看到別的孩子有了好吃的好玩的,
Advertisiment
我就羡慕得要命。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儘管我心裡也渴望得到, 但我從來也沒有向爸媽提過, 因為就是提了也沒有用。 現在我們有了這樣的經濟能力, 我可再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受我小時候的委屈了。 別的孩子有了小手錶, 我們丁丁不僅也要有, 而且我們要比別人的好。
點評:對孩子們的衣著、食品、玩具、生活用品等方面進行攀比, 是年輕家長們育兒過程中攀比的最常見的形式。 其主要表現為別的孩子有的, 自己孩子也得要有;別的孩子沒有的, 也要想方設法辦到, 使自己的孩子在一定的範圍內能處於一個領先的地位。 家長們的物質攀比, 有的是出於對孩子的溺愛;有的是由於自己小時候物質缺乏,
Advertisiment
現在對孩子產生的補償心理;還有的是出於對自己良好生存狀況的一種炫耀, 希望通過孩子來體現自己生活條件的優越等。 正是出於上述的種種原因, 越來越多的家長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到了“育兒物質競賽”中。
鏡頭重播二:放暑假了, 可以不用每天早早起床去幼稚園了, 5歲的聰聰高興極了。 可剛在家裡玩了兩天, 爸爸就為他報名參加鋼琴興趣班, 因為隔壁王阿姨家的天天報名參加了電子琴興趣班。 還沒學到兩天, 爸爸又為聰聰報名參加繪畫班, 因為聰聰爸發現天天同時還報了繪畫班的。 現在, 聰聰每天上午要去學鋼琴, 下午又得到另外一個學校學繪畫, 晚上還要到有鋼琴的大姨家練琴, 小小人兒整天一副沒精打采的樣子。
Advertisiment

聰聰爸(私營企業主):等聰聰的鋼琴課和繪畫課學完之後, 我準備再將聰聰送去學電腦, 和周圍其他的孩子相比, 聰聰只報兩個興趣班是有點少了。 我們這一代年輕父母對孩子早期智力的開發都非常重視, 我周圍沒有誰不願在孩子身上“智力投資”的, 我們當然也不能落後了, 眼前的落後就是對孩子未來最大的不負責任。 我想, “

智力投資”就好比是做一門穩賺不虧的買賣, 投入越多, 將來的產出就越大。
點評:對孩子教育投入上的攀比, 是家長們在育兒過程中攀比的又一重要表現形式。 從某種意義上講, 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興趣班、特長班正是這種攀比的直接原因和後果。 而各種貴族學校、貴族幼稚園、准貴族班的開辦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家長們重視孩子的教育、捨得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投資無疑是一種進步,但是,一味的攀比,則是對重視早教的曲解。造成攀比的原因主要是家長們缺乏正確的育兒思想,無法對教育孩子的目標及方式等作恰當的定位,所以只好隨大流;同時,部分家長急功近利,有的甚至將對孩子教育的關注僅僅等同於金錢的投入,認為只要多花錢孩子就能成才,而忽略了孩子成才所必備的其他因素,比如父母的關心和引導等等。
鏡頭重播三:笑笑4歲半了,是個可愛的寶寶。那天,媽媽和笑笑在公園裡遇到了老同學,笑笑叫她“李阿姨”。李阿姨正好也帶著自己剛滿4歲的女兒晴晴,兩人自然而然將話題落到了孩子身上。“晴晴,講個故事給阿姨和小哥哥聽聽!”李阿姨笑咪咪地對晴晴說。晴晴繪聲繪色地講起了一個醜小鴨的故事,晴晴出色的表演引得許多路人忍不住停下來觀看,還有些人為晴晴鼓掌加油呢。晴晴的故事終於講完了,笑笑媽對笑笑說:“你也唱首歌給阿姨和妹妹聽聽吧!”看著媽媽使勁鼓勵他的樣子,笑笑只好唱了起來,可才唱了一句,就忘了下面的歌詞,笑笑不好意思的樣子引得路人一陣大笑。笑笑媽滿臉通紅,訕訕地和晴晴媽打了一個招呼,領著笑笑離開了。
笑笑媽(產科醫生):笑笑今天真是讓我丟盡了臉,回來就被我狠狠打了一頓。晴晴比他還小半歲呢,可人家講故事頭頭是道,而他連一首歌也唱不好,整天就知道吃和玩!想當年我和晴晴媽做同學的時候,我可是每一樣都比她強!現在我的孩子卻比人家的孩子差了許多,這叫我的臉往哪裡擱呢?我現在都有些怕見晴晴媽了,唉,誰叫自己生的孩子不爭氣呢?!
點評:將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進行比較,這是又一重要的“攀比”形式。有時候,這種攀比是將自己孩子的不足與其他孩子的長處相比較,家長會感到慚愧,然後回家“揚鞭奮蹄”;有時候,也可以是將自己孩子的長處與其他孩子的短處相比較的情況,家長會替孩子驕傲,甚至延伸出虛榮心。
在許多家長眼裡,孩子本身是沒有意志的,他們僅僅是爸爸媽媽可以任意操縱的小木偶;還有一些家長將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孩子從一出生開始,他們便肩負著實現父母們未曾實現的理想和張揚父母個性的使命。因此,當以上兩類家長遇到其他孩子時,他們總會忍不住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一番比較。這種攀比實質上是緣于家長自身的虛榮心和好勝心。
誰在為家長的攀比付出代價?
育兒生活中的攀比是家長們的事,但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攀比,家長都得為此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些都是家長為此所付出的“代價”。但是,許多父母未曾想到的是,真正付出的代價的卻是處在攀比中的孩子們。
代價之一:小小的人兒學會了攀比。
遠的不說,就說在幼稚園裡,每個班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孩子們之間相互攀比的現象。家長往往對孩子之間的攀比感到既無奈又不解,他們怎麼也想不通,這麼一丁點兒的孩子竟然也學會比吃、比穿、比誰家電子琴的牌子好!其實,孩子就是家長的影子,媽媽們在攀比,在談論,孩子當然很快就學會了。
為什麼&怎麼辦: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他們的一言一行往往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當家長們在較著勁兒“比賽”的時候,就為孩子作了“最好”示範。所以,“孩子面前謹言慎行”,一點沒錯。
代價之二:孩子的自信心在攀比中失落。
直截了當地拿孩子互相比較,往往會使在攀比中“落敗”一方的孩子受到諸如被家長責難、被同伴嘲弄等不公平待遇,必然會使孩子

產生“處處不如人”的想法。而這種比較經常是不夠合理的,比如拿己短處比人長處。於是,在家長們一次又一次的攀比過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已經不知不覺地被逐步削弱,並最終失落了。自信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質,賞識教育之所以被廣為推崇,其最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它是通過賞識孩子從而強化了孩子們的自信心。
為什麼&怎麼辦:事實上,由於先天條件及後天環境的不同,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發展潛質。養育孩子,只有尊重規律和科學,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育兒過程中的攀比實質上是以一個統一的標準,或是以別的孩子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孩子。此種做法忽視了孩子之間存在的諸如興趣愛好、身體發育狀況、後天成長環境等個體差異,而一味以家長自己的想法來要求孩子,這不但違背了成長的規律,而且也會使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和感受公式化,最終必然會限制個性的發展。
代價之三:攀比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壓力。
孩子的適應能力往往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得多,他們為了取悅父母,往往會去揣摩家長的想法,小小年紀便產生較強的得失心。為了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認同,他們總是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別的孩子更好,而一旦別的孩子超過自己時,他們便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
為什麼&怎麼辦:愛攀比的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強,當孩子不如人意時,他們往往會對孩子產生強烈的失望情緒,有的還會採取一定的懲罰措施,甚至取消孩子優越的物質待遇,想想看,這些會給小小的孩子造成多大的精神壓力啊!
一位明智的媽媽不會是愛攀比的媽媽,更不會是隨意對孩子下結論的媽媽。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發展,讓孩子在優點面前虛心,在缺點面前有信心,在出現真正的問題和不足時先從家長的角度來考慮恰當的解決方法,然後引導孩子進步,才會讓孩子重新找回歡樂的童年


家長們重視孩子的教育、捨得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投資無疑是一種進步,但是,一味的攀比,則是對重視早教的曲解。造成攀比的原因主要是家長們缺乏正確的育兒思想,無法對教育孩子的目標及方式等作恰當的定位,所以只好隨大流;同時,部分家長急功近利,有的甚至將對孩子教育的關注僅僅等同於金錢的投入,認為只要多花錢孩子就能成才,而忽略了孩子成才所必備的其他因素,比如父母的關心和引導等等。
鏡頭重播三:笑笑4歲半了,是個可愛的寶寶。那天,媽媽和笑笑在公園裡遇到了老同學,笑笑叫她“李阿姨”。李阿姨正好也帶著自己剛滿4歲的女兒晴晴,兩人自然而然將話題落到了孩子身上。“晴晴,講個故事給阿姨和小哥哥聽聽!”李阿姨笑咪咪地對晴晴說。晴晴繪聲繪色地講起了一個醜小鴨的故事,晴晴出色的表演引得許多路人忍不住停下來觀看,還有些人為晴晴鼓掌加油呢。晴晴的故事終於講完了,笑笑媽對笑笑說:“你也唱首歌給阿姨和妹妹聽聽吧!”看著媽媽使勁鼓勵他的樣子,笑笑只好唱了起來,可才唱了一句,就忘了下面的歌詞,笑笑不好意思的樣子引得路人一陣大笑。笑笑媽滿臉通紅,訕訕地和晴晴媽打了一個招呼,領著笑笑離開了。
笑笑媽(產科醫生):笑笑今天真是讓我丟盡了臉,回來就被我狠狠打了一頓。晴晴比他還小半歲呢,可人家講故事頭頭是道,而他連一首歌也唱不好,整天就知道吃和玩!想當年我和晴晴媽做同學的時候,我可是每一樣都比她強!現在我的孩子卻比人家的孩子差了許多,這叫我的臉往哪裡擱呢?我現在都有些怕見晴晴媽了,唉,誰叫自己生的孩子不爭氣呢?!
點評:將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進行比較,這是又一重要的“攀比”形式。有時候,這種攀比是將自己孩子的不足與其他孩子的長處相比較,家長會感到慚愧,然後回家“揚鞭奮蹄”;有時候,也可以是將自己孩子的長處與其他孩子的短處相比較的情況,家長會替孩子驕傲,甚至延伸出虛榮心。
在許多家長眼裡,孩子本身是沒有意志的,他們僅僅是爸爸媽媽可以任意操縱的小木偶;還有一些家長將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孩子從一出生開始,他們便肩負著實現父母們未曾實現的理想和張揚父母個性的使命。因此,當以上兩類家長遇到其他孩子時,他們總會忍不住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進行一番比較。這種攀比實質上是緣于家長自身的虛榮心和好勝心。
誰在為家長的攀比付出代價?
育兒生活中的攀比是家長們的事,但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攀比,家長都得為此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些都是家長為此所付出的“代價”。但是,許多父母未曾想到的是,真正付出的代價的卻是處在攀比中的孩子們。
代價之一:小小的人兒學會了攀比。
遠的不說,就說在幼稚園裡,每個班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孩子們之間相互攀比的現象。家長往往對孩子之間的攀比感到既無奈又不解,他們怎麼也想不通,這麼一丁點兒的孩子竟然也學會比吃、比穿、比誰家電子琴的牌子好!其實,孩子就是家長的影子,媽媽們在攀比,在談論,孩子當然很快就學會了。
為什麼&怎麼辦: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他們的一言一行往往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當家長們在較著勁兒“比賽”的時候,就為孩子作了“最好”示範。所以,“孩子面前謹言慎行”,一點沒錯。
代價之二:孩子的自信心在攀比中失落。
直截了當地拿孩子互相比較,往往會使在攀比中“落敗”一方的孩子受到諸如被家長責難、被同伴嘲弄等不公平待遇,必然會使孩子

產生“處處不如人”的想法。而這種比較經常是不夠合理的,比如拿己短處比人長處。於是,在家長們一次又一次的攀比過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已經不知不覺地被逐步削弱,並最終失落了。自信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質,賞識教育之所以被廣為推崇,其最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它是通過賞識孩子從而強化了孩子們的自信心。
為什麼&怎麼辦:事實上,由於先天條件及後天環境的不同,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發展潛質。養育孩子,只有尊重規律和科學,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育兒過程中的攀比實質上是以一個統一的標準,或是以別的孩子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孩子。此種做法忽視了孩子之間存在的諸如興趣愛好、身體發育狀況、後天成長環境等個體差異,而一味以家長自己的想法來要求孩子,這不但違背了成長的規律,而且也會使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和感受公式化,最終必然會限制個性的發展。
代價之三:攀比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壓力。
孩子的適應能力往往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得多,他們為了取悅父母,往往會去揣摩家長的想法,小小年紀便產生較強的得失心。為了能夠得到爸爸媽媽的認同,他們總是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別的孩子更好,而一旦別的孩子超過自己時,他們便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
為什麼&怎麼辦:愛攀比的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強,當孩子不如人意時,他們往往會對孩子產生強烈的失望情緒,有的還會採取一定的懲罰措施,甚至取消孩子優越的物質待遇,想想看,這些會給小小的孩子造成多大的精神壓力啊!
一位明智的媽媽不會是愛攀比的媽媽,更不會是隨意對孩子下結論的媽媽。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發展,讓孩子在優點面前虛心,在缺點面前有信心,在出現真正的問題和不足時先從家長的角度來考慮恰當的解決方法,然後引導孩子進步,才會讓孩子重新找回歡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