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誰家灶台無“煙火”?如何控制我這“暴脾氣”

教育孩子的過程就像用鍋煮飯那般, 沒有電飯煲的完美, 卻有更真實的生活味。

案例小故事: 委屈的媽媽

晚上六七點, 基本是家家灶上煙火忙的情景。 不少家長在這一天中的這一刻, 還得變身撐勺達人, 為家人們準備晚餐。 童童媽媽就是這樣一位換下職業裝, 轉身就投入廚房的家長。 忙碌了整天還要炒菜燉湯, 雖然辛苦但總算一切都井井有條, 只是在屬於“童媽”個人戰場的廚房裡, 女兒童童開始往廚房裡鑽進鑽出, 被童媽以“廚房危險”驅逐後, 小丫頭又一會說要喝水, 一會說要和媽媽說悄悄話,

Advertisiment
一個小身子不斷往冰箱那塊靠。 瞅著女兒這些個動作, 童媽估計女兒是惦念著冰箱裡的巧克力蛋糕了, 她出聲道:“晚飯馬上好了, 飯前你也知道不能吃零食, 對吧!”

眼見被媽媽識破了自己的小算盤, 童童卻仍沒放棄, 依然懶在廚房, 一臉討好地向媽媽保證自己“就只要吃一口就好”。 看著擋在自己面前, 影響自己做事的女兒, 媽媽頓感怒氣沖頭, 責駡的話如灶台火一般升了起來。 而女兒在“胡攪蠻纏”失敗後, 承受了媽媽的火氣, 也點燃了自己的怒火!小小人兒以高分貝的“一哭二叫三打液”在客廳擺開了陣式, 也很快成功為自己招安到了一位“和事佬”來調停本次事件。

隨著家庭中“和事佬”的介入, 童童如願吃上了一口巧克力蛋糕,

Advertisiment
但與此同時, 媽媽的火氣卻是斷續漫延開了!

誰家灶台無“煙火”

相信生活中有不少像童媽一樣經歷的家長, 自己的辛苦沒得到認可, 好心為孩子著想, 又被孩子“厭”, 再加上家庭教育中時不時有些個“倒戈份子”或“好好人”, 結果整得自己一肚子火, 讓情緒失控大爆發, 而事後又常是一番隱隱的後悔和自責。

其實,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家長會出現情緒失控, 怒不可遏的情況一定會有, 而且幾乎是人就無法避免。 但只要不讓自己陷入以下四種 “不良的火氣怪圈”, 一是讓憤怒之火四散漫延、二是情緒失控變成為常態、、三是生氣又總是在自責內疚、四是讓孩子感覺不再被愛;能將這四項控制好, 相信即使教育中家長會有憤怒和情緒失控的情況出現,

Advertisiment
也並不等於結果就是破壞性的。 相反, 倒是那些一味在發完脾氣後感到內疚, 擔心自己的盛怒傷害了孩子幼小心靈的家長們, 去用討好的物質彌補, 或是妥協于孩子的痛哭, 這樣的行為更易陷在“孩子繼續任性, 父母繼續崩潰的情緒怪圈裡”。

其實, 焦鍋飯也能成為一種美味

焦鍋飯對現在孩子來說可能陌生, 但作為父母, 相信還是知道, 更有吃過。 在沒有電飯煲的那些歲月裡, 米飯並不都是能煮成像現如今這般瑩白鬆軟的, 尤其是貼近鍋底的那一層米粒, 總會結出一層硬硬的、粘牙的、焦黃色的底。 嘗起來甚至有點苦。 教育孩子的過程就像用鍋煮飯那般, 沒有電飯煲的完美, 卻有更真實的生活味。

Advertisiment
想想那些煮焦的飯粒, 完全可以再製成美味的吃食“鍋巴”。 所以, 當家長再次遇到 “憤怒”來襲, 可以嘗試這樣做:

第一步

接受自己會生氣, 會有情緒、會對孩子發脾氣這個事實:人食五穀, 總有“火氣”在, 不必為此內疚或者羞愧, 表達出來的情緒只是為讓孩子瞭解到你對他/她的行為的內心感受是什麼;

第二步

不是吼、不是罵, 只是客觀告訴孩子你的情感體驗, 讓孩子明白你擔心的是什麼;

第三步

不要發了脾氣沒下文, 更不要用“冷凍技術”來處理情緒傷口。 建議在大家情緒平緩時, 明確告訴孩子, 你的期待目標是什麼, 讓孩子有機會思考和引導去找出一條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四步

人非聖賢, 如果實在沒有控制住情緒, 並已造成了“情緒傷口”,

Advertisiment
記得要在事後(最好當天)的“冷靜期”, 和孩子解釋一下你動怒的原因, 讓孩子明白這不代表不愛他/她, 只是對他/她的錯誤行為不滿;在堅持是非原則下, 嘗試為情緒失控說“對不起”, 邀請孩子共同商量一些應對同類情緒事件的對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