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誰家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咬指甲、抓撓皮膚或頭, 揪頭髮、磨牙;愛哭鬧、亂發脾氣;入睡困難, 睡不踏實, 多噩夢;肚子痛、頭痛、噁心、拉肚子、尿頻;…… 別以為這是孩子不聽話、有“壞毛病”的表現, 或者是病了。 其實, 有可能他正被焦慮侵襲!這是什麼引起的呢?

學家認為, 孩子緊張焦慮的成因非常複雜, 它可以是基因方面的, 也可能是由後天環境引起的。

先天氣質起一定作用。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體驗, 他們的寶貝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表現出極度的, 見到陌生人就哭泣或害怕。 稍長大一些後, 他們中的一些依然表現出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強的性格特點,

Advertisiment
容易緊張, 多慮。 有些父母很納悶, 自己帶孩子和別人沒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孩子這麼“磨人”?在這裡, 先天氣質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父母要求過高。

有研究表明, 環境因素的作用越來越不容忽視。 大多具有焦慮氣質的孩子, 他們的父母也容易焦慮, 或情緒易急躁。 不難想像, 遇事經常緊張的父母傳遞給孩子的資訊也是惶惑焦慮的;而情緒不穩、愛責打孩子的父母, 他們的孩子在長期被忽略、責打、否定的狀況下, 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感。

如今, 更為多見的焦慮是父母通過對孩子實行超前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別的孩子不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會, 別的孩子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更精通。 由於有了“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高標準,

Advertisiment
孩子的表現很難讓父母滿意和認可, 他們就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 久而久之, 孩子會因為自己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 自信心受損, 內心焦躁不安。 假如父母再輔以恐嚇或粗暴的懲罰手段, 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時就會顯得更加緊張。

過度保護和溺愛。

過度地保護和溺愛孩子, 使他缺乏獨立性發展, 也是造成孩子焦慮的原因。 就拿小雨來說, 她從小就是家人寵愛下的“小公主”, 幾乎沒有受到過什麼委屈, 就連上幼稚園, 也是姑姑工作的地方。 1年前, 姑姑隨丈夫出國定居, 小雨有一陣子不想去幼稚園, 後來勉強去了, 就開始咬起指甲來。 家人的過度包辦通常使孩子失去了適應社會能力的鍛煉機會,

Advertisiment
當他們獨自置身於新環境、新情景中或與陌生人接觸, 會產生不知如何應對的困惑, 以致情緒波動、過度擔憂。

父母關係不和諧。

也有很多孩子的焦慮影射了父母關係的不和諧。 比如父母在婚姻關係上有裂痕, 他們自己不願意面對, 而通過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來彌補婚姻中的缺陷感;孩子此時也會下意識地配合父母, 表現出一些焦慮的症狀, 使家裡的矛盾轉移到自己的身上, 心甘情願地做“替罪羊”, 從而避免父母關係的破裂。

延伸閱讀:解析幼兒焦慮症

乖乖女怎麼了?

Catharine是個典型的職場媽媽, 小女兒兩歲後, 她又考取了某名牌大學的在職研究生, 為了學業不得不提前將寶寶送到。 寶寶一直是個可愛聽話的乖乖女,

Advertisiment
平時在家裡安靜乖巧, 剛送幼稚園時, 可能是出於新鮮感, 頭幾天還風平浪靜, 可從第5天開始, 乖乖女總是提許多條件, 作為去幼稚園的補償, 比如下班早接她, 星期天去麥當勞等, 等答應她的要求後, 她卻又拒絕接受。 寶寶早上雖然不拒絕去幼稚園, 可下午接回家後, 卻經常借各種原因哭鬧、, 半夜醒了也常常哭鬧。 Catharine去幼稚園找老師瞭解情況, 老師說寶寶在幼稚園很乖, 也不鬧人, 只是不太愛說話。

乖乖女這是怎麼了?是什麼原因使得她有這些反常行為呢?這就是我們要說的幼兒“分離性焦慮症”, 是因為入託而引起的常見現象。

什麼是“幼兒焦慮症”?

寶寶自出生後就具有了人類的一些基本情緒, 如愉快、興奮、緊張、痛苦、失望、等。

Advertisiment
特別是6個月後, 他們在上要經歷兩種與他們社會化有著重要聯繫的感情反應, 即“分離性焦慮”和“認生階段”。

半歲以後, 寶寶會非常依戀媽媽, 時刻希望媽媽在自己身邊;8個月後, 寶寶會經常關注著媽媽, 一旦媽媽從自己視線中消失, 就哭鬧不安;1歲左右, 寶寶會在媽媽上班或外出時, 哭喊著不讓媽媽走, 有的會扯住媽媽的腿死活不放, 仿佛一鬆手, 媽媽就再也不會回來了似的。

這種幼兒的分離性焦慮情緒, 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正常情感反應。 只有在經歷了母親多次離開的體驗, 知道母親離開會很快回來後, 才會逐漸好轉。

產生的原因

1~2歲的寶寶已經適應了家裡的環境, 對媽媽又非常依戀, 可是到幼稚園後, 看到周圍都是陌生的面孔,而且不像在家裡有那麼多人為她一個人服務,哄著她玩兒,難免會感到緊張、不安和失落,所以會總是哭喊著要媽媽。有的寶寶雖然在當時沒有表現出異常,但也會在適當的時機釋放出來。Catharine的乖乖女就屬於後一種情況,因為突然被送到幼稚園,情緒受到壓抑,雖然當時沒有哭鬧,但回家後她的種種反常表現,就是對這種焦慮情緒的釋放。

怎樣消除寶寶的焦慮情緒

要想消除寶寶的焦慮情緒,就要盡可能地減少離開寶寶的次數,尤其不要丟下他一個人。如果必須離開,要用寶寶能懂的語言告訴他,媽媽要離開一會兒,但很快就會回來,讓寶寶有這種思想準備。媽媽出門前,要營造出一種寬鬆、愉快的氣氛,用玩具逗逗寶寶,或者摟抱一下,讓他得到一定的情感補償,緩解他因為知道媽媽要離開而形成的緊張情緒。

當媽媽不得不離開寶寶較長時間時,讓寶寶看看媽媽的照片,從電話上或答錄機上聽聽媽媽的聲音,穿上媽媽的衣服或戴上媽媽的首飾,都可以減輕對寶寶心靈的傷害。

如何處理與寶寶的分離

對待處於“分離性焦慮”期的寶寶,大人一定要理解他們的情感需要。如果試圖忽視他們的情感,不理睬他們的哭聲,生硬地掰開他們摟著父母的手,甚至把他們關在小屋裡或圍在欄杆裡不讓他們跟著父母,寶寶感情上的焦慮就會更強烈。如果想趁著他們玩兒的時候偷偷溜走,這樣只能成功一次,下次他們就會牢牢盯緊父母,不讓他們離開,而且會對大人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

爸爸媽媽要理智地對待寶寶入託,應該有鍛煉寶寶的決心。不要因為寶寶哭鬧而再三遷就,或者覺得寶寶可憐而捨不得,送寶寶上幼稚園更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會延長寶寶的不適應期。寶寶2~3歲後,會逐漸理解幼稚園是一定要去的,與媽媽只是暫時的分離,因而不會再有很強烈的焦慮情緒,也就比較容易適應暫時性的分離了。

其他原因

與父母分離是使寶寶產生焦慮情緒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情況也同樣會出現,但往往被大人忽視。比如頻繁地更換保姆或撫養人,經常變更孩子的生活環境,家庭氣氛緊張、父母吵架,嚴厲地訓斥孩子,突然把愛轉移的別的孩子身上(如媽媽又生了一個小弟弟,家裡來了親戚的孩子)以及生病住院、打針吃藥等等,都會引起寶寶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

7個月的開開因為被媽媽訓斥了幾句,就幾天都不吃奶,也不找媽媽,以此表示他的憤怒;月月才剛剛1歲半,卻已經有至少3個保姆看過她,媽媽頻繁更換保姆,使得月月整天鬱鬱寡歡,不停地咬手指甲,晚上也常常驚醒;濤濤本來是個十分可愛聽話的小男生,可自從2歲半被送到幼稚園後,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回家後無緣無故地就發脾氣、摔東西,還經常哭鬧;3歲的天天從小在姥姥家長大,一直是全家人的中心,眾星捧月一般,可是自從小姨生了小表弟後,天天獨一無二的地位受到衝擊,大家把注意力都轉移到小表弟身上。從此,天天經常表現得常焦慮不安、任性哭鬧,還不許媽媽去抱小弟弟。

這種焦慮情緒如果持續存在,必然會給孩子造成許多不良影響,會出現食欲下降、睡眠不安、情緒不穩、悶悶不樂、好發脾氣等症狀,嚴重的還可能會形成“幼兒焦慮症”,影響寶寶的身心發育。

結語

分離性焦慮是嬰幼兒個性化過程中的一個普遍現象,但過多失望、焦慮、痛苦或孤獨的情感經歷對寶寶稚嫩的心靈是不利的。值得欣慰的是,這種焦慮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3歲以後,寶寶會變得容易與媽媽分離,因為寶寶會漸漸理解你會永遠守著他,即使你暫時不在他面前,你仍然是存在的,即使你走了,也還是會回來的。這時候,寶寶已經能較好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了。

因為寶寶還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父母應該細心地體察寶寶的情緒狀態,及時彌補感情上欠缺,儘量多和寶寶在一起,使寶寶有安全感,讓他在濃濃的愛意中逐漸長大。

看到周圍都是陌生的面孔,而且不像在家裡有那麼多人為她一個人服務,哄著她玩兒,難免會感到緊張、不安和失落,所以會總是哭喊著要媽媽。有的寶寶雖然在當時沒有表現出異常,但也會在適當的時機釋放出來。Catharine的乖乖女就屬於後一種情況,因為突然被送到幼稚園,情緒受到壓抑,雖然當時沒有哭鬧,但回家後她的種種反常表現,就是對這種焦慮情緒的釋放。

怎樣消除寶寶的焦慮情緒

要想消除寶寶的焦慮情緒,就要盡可能地減少離開寶寶的次數,尤其不要丟下他一個人。如果必須離開,要用寶寶能懂的語言告訴他,媽媽要離開一會兒,但很快就會回來,讓寶寶有這種思想準備。媽媽出門前,要營造出一種寬鬆、愉快的氣氛,用玩具逗逗寶寶,或者摟抱一下,讓他得到一定的情感補償,緩解他因為知道媽媽要離開而形成的緊張情緒。

當媽媽不得不離開寶寶較長時間時,讓寶寶看看媽媽的照片,從電話上或答錄機上聽聽媽媽的聲音,穿上媽媽的衣服或戴上媽媽的首飾,都可以減輕對寶寶心靈的傷害。

如何處理與寶寶的分離

對待處於“分離性焦慮”期的寶寶,大人一定要理解他們的情感需要。如果試圖忽視他們的情感,不理睬他們的哭聲,生硬地掰開他們摟著父母的手,甚至把他們關在小屋裡或圍在欄杆裡不讓他們跟著父母,寶寶感情上的焦慮就會更強烈。如果想趁著他們玩兒的時候偷偷溜走,這樣只能成功一次,下次他們就會牢牢盯緊父母,不讓他們離開,而且會對大人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

爸爸媽媽要理智地對待寶寶入託,應該有鍛煉寶寶的決心。不要因為寶寶哭鬧而再三遷就,或者覺得寶寶可憐而捨不得,送寶寶上幼稚園更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會延長寶寶的不適應期。寶寶2~3歲後,會逐漸理解幼稚園是一定要去的,與媽媽只是暫時的分離,因而不會再有很強烈的焦慮情緒,也就比較容易適應暫時性的分離了。

其他原因

與父母分離是使寶寶產生焦慮情緒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情況也同樣會出現,但往往被大人忽視。比如頻繁地更換保姆或撫養人,經常變更孩子的生活環境,家庭氣氛緊張、父母吵架,嚴厲地訓斥孩子,突然把愛轉移的別的孩子身上(如媽媽又生了一個小弟弟,家裡來了親戚的孩子)以及生病住院、打針吃藥等等,都會引起寶寶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

7個月的開開因為被媽媽訓斥了幾句,就幾天都不吃奶,也不找媽媽,以此表示他的憤怒;月月才剛剛1歲半,卻已經有至少3個保姆看過她,媽媽頻繁更換保姆,使得月月整天鬱鬱寡歡,不停地咬手指甲,晚上也常常驚醒;濤濤本來是個十分可愛聽話的小男生,可自從2歲半被送到幼稚園後,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回家後無緣無故地就發脾氣、摔東西,還經常哭鬧;3歲的天天從小在姥姥家長大,一直是全家人的中心,眾星捧月一般,可是自從小姨生了小表弟後,天天獨一無二的地位受到衝擊,大家把注意力都轉移到小表弟身上。從此,天天經常表現得常焦慮不安、任性哭鬧,還不許媽媽去抱小弟弟。

這種焦慮情緒如果持續存在,必然會給孩子造成許多不良影響,會出現食欲下降、睡眠不安、情緒不穩、悶悶不樂、好發脾氣等症狀,嚴重的還可能會形成“幼兒焦慮症”,影響寶寶的身心發育。

結語

分離性焦慮是嬰幼兒個性化過程中的一個普遍現象,但過多失望、焦慮、痛苦或孤獨的情感經歷對寶寶稚嫩的心靈是不利的。值得欣慰的是,這種焦慮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3歲以後,寶寶會變得容易與媽媽分離,因為寶寶會漸漸理解你會永遠守著他,即使你暫時不在他面前,你仍然是存在的,即使你走了,也還是會回來的。這時候,寶寶已經能較好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了。

因為寶寶還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父母應該細心地體察寶寶的情緒狀態,及時彌補感情上欠缺,儘量多和寶寶在一起,使寶寶有安全感,讓他在濃濃的愛意中逐漸長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