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事業也頗有成就的年輕女性。
由于兒時父親對她簡單粗暴,
母親也常對她置之不理,
使她一直想望著將來自己能有一個溫暖的家,
一個呵護她的丈夫。
25歲時,
她與一位性情溫和的男子結婚了。
婚后,
丈夫對她百依百順,
喜怒哀樂都圍著她轉。
但她卻仍然對丈夫不滿意,
經常對他莫名其妙地發脾氣,
對自己的婚姻也常常有一種說不出的擔憂和疑慮。
結婚快5年了,
她仍然不敢要孩子,
擔心不穩定的婚姻會給未來的孩子帶來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創傷。
在極度的苦悶之中她走進了心理醫生的診室,
Advertisiment
在安靜的診室里,
當她講述著童年的坎坷經歷,
講述她父親如何粗暴地責罰她時,
眼淚不止一次地順著面頰流了下來。
在醫生耐心地詢問下,
她講出了對丈夫的感覺:"他雖然對我百依百順,
一切都圍著我轉,
但他讓我感覺不到力量,
他引導不了我,
不能給我一種安全感。
更奇怪的是,
當他對我特別好時,
我會感到他很陌生,
這讓我非常緊張,
我既希望他對我好,
同時又非常害怕他對我好,
真是太矛盾了?"她用困惑的目光望著醫生,
象孩子似地期待著反應。
醫生的分析和解釋:
一個女人對丈夫的選擇和相處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幼年時和父母親、特別是和父親的關系的影響。
對一個女孩來說,
Advertisiment
對父親的了解和認識也就是她對男人的了解和認識的開始。
簡單粗暴的父親幾乎沒有給過她慈愛、沒有給過她信任感,
她記憶中父親的形象大多都是在被父親責罰時留下的。
因此,
在她的內心世界中,
父親是一個有力量的,
但也是一個簡單粗暴的男人,
這種兒時留下的印記逐漸泛化成潛意識中對男人的理解和定位。
雖然父親簡單粗暴的方式傷害了她,
但他能約束她,
使她不敢太淘氣、不敢做任何出格的事,
這就是她感受到的力量感和安全感。
因此,
丈夫對她的體貼和謙讓反而使她無所適從、覺得沒有激情,
甚至沒有安全感。
醫生的一番解釋使她如夢初醒,
她想起曾不止一次地對丈夫說過:"我不喜歡你這樣百依百順,
Advertisiment
我需要你來約束我,
給我力量感"。
當丈夫偶爾對她發脾氣時,
她反而會感到特別高興。
"那么就是說,
是因為我自己對男性的理解和認識有偏差才對丈夫不滿的?"她仍然用疑惑的目光望著醫生。
醫生建議她回去以后仔細考慮一下自己提出的這個問題,
客觀地評價一下丈夫的男子氣,
并對她說:"至少我們都承認,
謙和、大度的男人不一定沒有力量和勇氣,
沖動粗魯的男人也不一定都是英雄好漢"她似有所悟地點點頭,
帶著滿意的微笑離開了診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