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誰是我們的育兒專家

現在是一個育兒資源和資訊空前“富裕”的年代, 許多媽媽, 面對著懷中那個可心的小人兒, 暗自發誓:我!一定要做到最好!

於是, 忙碌開始了……

每天用消毒鍋給寶寶的奶瓶消毒;寶寶的衣物需要用熱水燙過, 在陽光下晾曬;給寶寶洗澡後, 還要用潤膚油進行撫觸按摩;寶寶睡覺的時候, 要抽時間看買來的很多育兒書籍;寶寶睡醒後要給他念兒歌, 拿鮮豔的玩具逗他玩兒, 給他聽輕音樂;週末, 還要到各種學習班聽專家講餵養和早期智力開發方面的知識…

有時, 母親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在前線作戰的戰士,

Advertisiment
但有時, 在一陣忙碌過後, 卻又感覺茫然——我都按專家說的去做了嗎?特別是當孩子出了稍許“閃失”的時候, 許多母親更會反復問自己: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作為母親, 為什麼越來越缺乏自信?

專家說法不一, 我該怎麼辦?

李奕:編輯

兒子馬上快4歲了。 作為媽媽, 我覺得自己缺少能當好媽媽的天然自信, 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健康、心理等各方面的問題, 很容易焦慮, 因此經常從外界尋求幫助。 懷孕之初, 我就特別關注育兒、家教類圖書, 陸續買了不少。 可是書一多, 問題也來了, 各家各派觀點、理念百花齊放, 有的還相互衝突, 看到後來真有些“書到用時方恨多”的感覺了。 比如, 在給孩子選幼稚園時, 針對選什麼樣的幼稚園, 怎樣考察,

Advertisiment
到底是上特色園還是普通園, 不同的教學理念的靈魂和優勢究竟在哪……為了尋找答案, 我著實費了一番腦筋。 我不停地上網, 查閱相關書刊, 向專業人士諮詢, 乃至每週帶著孩子到鎖定目標的幼稚園上親子課……面對豐富的選擇, 我最終還是很難找出最佳選擇, 結果轉了一圈, 又轉回了原地:讓孩子上了離家最近的一所幼稚園。 不僅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此, 每次孩子生病, 看中醫還是看西醫, 用不用抗生素, 藥物治療還是讓他自然痊癒……我常常會因為專家的說法不同而拿不定主意。 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又該怎麼辦?

專家沒有告訴我個性化的東西

田慈:會計

從懷孕開始, 我便買了很多育兒書來看。 但是, 我發現每一本書只能向我們介紹某一方面的觀點,

Advertisiment
和某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法, 然而孩子和孩子是不同的, 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成長和變化之中, 有很多情況都是自己孩子個性化的東西, 很難與某本書上的某個理論相吻合。 另外, 我感覺專家的指導一般理論層面的東西比較多, 而人文關懷很少。 比如關於牙齒的保護問題, 很多書上都介紹過不少專家觀點, 但他們大都是強調小孩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刷牙的正確方法等等, 沒有人教我如何讓孩子喜歡刷牙。

其實, 一個人如果把一件事持續不斷地做上十幾年, 那即使他還不算這方面的專家, 也應該算上一個老手了。 我們每一個做了父親、母親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和經驗, 而這一套理論和經驗可能對你的孩子是最適用的。

Advertisiment

<>

> 孩子沒達標, 自責的是我

孫躍:全職爸爸

在和孩子朝夕相處的3年多時間裡, 我體味到了孩子成長的快樂, 不過, 當面對孩子成長上某些方面的“不足”時, 我又會有一種深深的愧疚感。 我看了一些育兒、早教方面的書, 應該說都是出自名家之手。 書中介紹了孩子成長各階段應該達到的“標準”, 這給了我一種很強烈的心理暗示:達到這個標準, 至少不低於它的下限, 你的孩子發育才正常, 你才算得上合格的父母。 於是, 我每個月都按照這個成長方案來關注孩子的成長發育狀況。 但是, 優優的語言發育這一項一直不能達標, 我和我愛人都非常著急, 請教專家, 打熱線諮詢。 每次帶他到社區裡玩兒的時候,

Advertisiment
總會有一些善良的爺爺奶奶問他“小傢伙兒, 會說話了嗎?”聽到這話, 我心裡總是有些不好受, 感覺是自己沒教好兒子。

我好像失掉了部分母性的本能

朱葵花:教師

當兒子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 通過學習育兒書籍, 我已經將孩子的生理發展階段爛熟於心。 等到他呱呱落地後, 我就滿懷信心地開始了做母親的偉大工程。
書上說, 他睡覺的時間很長, 清醒時間很短, 果然如此, 他實在是讓我省心, 結果大夫來問:“他吃奶了嗎?”吃奶?沒有!我光想著他睡得多是身體正常的表現了。 於是全家總動員, 拍兒子的腳心, 直到硬把他從睡夢中拽出來才開始吃奶, 我才放心了。

書上說, 母乳是新生兒最好的食品, 第一個月我一直堅持喂母乳, 婆婆說給他加奶粉,我就是不同意,結果兒子滿月的時候,體重非但沒有長反而少了2兩,嚇得我們趕快抱著兒子來到兒童醫院,醫生說,“孩子沒病,只是一直沒有吃飽。”於是開始我給他餵奶粉,我嚴格按照說明書上的比例進行科學餵養,沒想到兒子很快地喝完規定的量,卻意猶未盡。我又不知所措了……

有時候,仔細想一想,比起我的母親,現在的生活條件比那時候好了很多,各種資訊資源也越來越豐富了,可是某種程度上,這些資源使我們的育兒過程變得越來越僵硬了,有時候我甚至有一種失掉了部分母性本能的感覺。

專家是誰的專家?——心理治療師解讀傳統專家主流話語

龍迪: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博士生

專家的知識更正確?

我們現在越來越信任和依賴專家,其中隱含了一個基本的前提:專家的知識更正確。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龍迪:人常常是因為不相信自己,才迷戀權威。問題是,在充滿奇跡的生命面前,是否存在真正的權威?通常而言,專家應該經過專業訓練。不過,你首先要瞭解,他(她)在哪裡受了哪些專業訓練。從受過正規的兒科訓練的專家那裡得到有關生理發育

的知識是恰當的,但你不能指望他(她)在處理親子衝突方面給你更符合你個性的意見。

此外,專家的知識也不總是正確的,因為如今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多元和複雜了,一個人很難去關照那麼多,專家的目光也難免會受到限制。而且,專家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觀,因為他所看到的以及他所有的解釋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他自己生活的烙印,包括他的專業背景和生活背景。同時,還牽涉到專家自己的良心在哪裡,他怎樣去運用這些知識,他為什麼要用,為誰用,這麼用的時候對誰有利……這種價值觀更深層地左右著專家的意見。

“專家知識”不能保證我們成為好的父母

有些父母為了能夠更好地教育孩子,不斷地學習和充電,看專業書籍,聽專家講座。但是,就像前面那位母親所說的,在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時候,我們卻發現自己自己變得有點中規中矩了,甚至那種清醇而原始的母愛也被加入了太多技術層面的東西。

龍迪:這就等於說,不知不覺中,父母在與專家聯盟,尋找“修理”孩子的辦法。在我看來,孩子成長非常非常需要父母“純粹”的陪伴,需要父母在與孩子的接觸中發現孩子的長處和問題,並與孩子協商,尋找創造性☆禁☆生☆禁☆活和學習的辦法。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知道”很多“專家知識”並非能保證我們做好的父母。不斷地“學習”,可能正是我們在努力與自己做父母的不安全感搏鬥,而不是真的能夠幫助孩子成長。我們或許不會否認,很多不識字的父母曾用“人之常情”幫助孩子塑造出意味深長的人生,我們又何必逼著自己在“專家知識”中尋找育兒救生圈?或許,我們需要暫時放下專家的書籍和講座,用自己的心聆聽孩子的心靈,聆聽夫(妻)的心靈。

面對獨一無二的小生命,父母需要的是創造

就像有些父母所感覺到的,看了很多育兒書籍,結果卻發現在自己孩子身上卻並不適用。或者比起那些基本理論的條條框框,他們可能更需要一些很實用的、更具針對性的方法。

龍迪:的確如此!出現這種情況最大的問題是,專家的話常常經過篩選和編輯,濾掉現實生活的複雜和艱難,得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結論,而他們卻並不能完全有效地幫助父母應對自己獨特的生活現實。

在我看來,有效地養育和管教孩子,並不取決於父母是否採納專家的意見,而取決於父母是否願意並能夠創造生活。看看別的父母怎麼帶孩子,聽聽別的父母當年怎麼過來的,想想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與幼稚園及學校老師談談,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啟發。更重要的是,父母有決心花時間和精力,和孩子一起摸索養育和管教之道。

“責備父母”的話語是有缺陷的

有了孩子後,作為父母,我們總是盡力做到最好。為此,我們不停地忙碌著,但是,還是免不了孩子會出一些問題。於是,我們就開始自責。對於父母的這種心態,您怎麼看?

龍迪:

專家建構出來的“責備父母”話語是有缺陷的。科學研究方法總是竭力控制“無關變數”,獲得“科學家群體”認為合理的結論。可是,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無關變數”是無法消除的。專家忽視的“無關變數”可能是影響你們一家的重大生活事件。

其次,孩子的問題固然與家庭有關,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社會、文化以及每個家庭獨特的歷史始終以強有力的方式影響家庭的運行。比如說,孩子的成長需要陪伴,可是,在一個經濟發展為主導的社會裡,為生存疲於奔命,可能佔據著父母們所有醒著的時間和精力,特別是那些貧困的家庭。要求父母不打罵孩子,基本不可能。

實際上,即使我們做了所有該做的,孩子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因為生活本身就是由問題和解決問題構成的,特別是聰明的孩子更是善於在多變的世界裡製造超級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抱著“問題潔癖”,無法容忍問題的存在?在我看來,重要的不是做父母的讓孩子不出問題,而是培養孩子學會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我們覺得孩子有很多問題卻不能解決,我們不要責備自己,也不好責備孩子,需要審視一下,究竟是什麼導致孩子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

從權威到學習者,專家姿勢的轉變

從1989年開始,您就一直在從事心理諮詢方面的工作。應該說,您也稱得上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了。是什麼激發了您對主流專家話語有這樣一種帶有挑戰性的思考呢?

龍迪:因為我自己也經常被稱作專家,起初還覺得自己當之無愧。後來,我自己也成為了母親,在育兒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當我發現這些問題僅僅憑藉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經歷很難解決的時候,我發現我不是專家,但是我可以向不同的人學習,學習做我自己的育兒專家。這樣一來,我的角度就變了,當我再做專家的時候,我不再是你的專家,我只是來教你成為你的家庭問題的專家,或者鼓勵你去做你的專家。這是一種思維方法的深刻轉變。

但是對傳統的主流專家話語而言,這是一種很要命的欠缺,因為當他們試圖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的時候,這種現實的姿勢可能就沒有了。

“破解”專家和權威的形象和聲音,我們想要改變的不是父母們對專家話語的那份固有的信任,而是當下的一種育兒狀態:

我們與孩子之間情感的天然連接被那些撲面而來的要發起一場革命似的育兒口號和理論淹沒了。面對外界強大的攻勢,我們的思維和創造力變得那樣微不足道!

此時,我們思考的權利和創造力被我們自己剝奪了……

最後,我們留下來幾個問題,是關於家庭教育的一些思考,也許你對這些話題並不感到陌生,但是,這一次需要我們自己來給出答案:

家庭最主要的功能是什麼,教育還是關懷?
怎樣的教育才是恰當的?
我們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是成為他自己,還是成為我認為有用的人?

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什麼,是物化指標還是人性指標?
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有完美的父母嗎?存在完美的父母嗎?
……

婆婆說給他加奶粉,我就是不同意,結果兒子滿月的時候,體重非但沒有長反而少了2兩,嚇得我們趕快抱著兒子來到兒童醫院,醫生說,“孩子沒病,只是一直沒有吃飽。”於是開始我給他餵奶粉,我嚴格按照說明書上的比例進行科學餵養,沒想到兒子很快地喝完規定的量,卻意猶未盡。我又不知所措了……

有時候,仔細想一想,比起我的母親,現在的生活條件比那時候好了很多,各種資訊資源也越來越豐富了,可是某種程度上,這些資源使我們的育兒過程變得越來越僵硬了,有時候我甚至有一種失掉了部分母性本能的感覺。

專家是誰的專家?——心理治療師解讀傳統專家主流話語

龍迪: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博士生

專家的知識更正確?

我們現在越來越信任和依賴專家,其中隱含了一個基本的前提:專家的知識更正確。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龍迪:人常常是因為不相信自己,才迷戀權威。問題是,在充滿奇跡的生命面前,是否存在真正的權威?通常而言,專家應該經過專業訓練。不過,你首先要瞭解,他(她)在哪裡受了哪些專業訓練。從受過正規的兒科訓練的專家那裡得到有關生理發育

的知識是恰當的,但你不能指望他(她)在處理親子衝突方面給你更符合你個性的意見。

此外,專家的知識也不總是正確的,因為如今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多元和複雜了,一個人很難去關照那麼多,專家的目光也難免會受到限制。而且,專家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觀,因為他所看到的以及他所有的解釋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他自己生活的烙印,包括他的專業背景和生活背景。同時,還牽涉到專家自己的良心在哪裡,他怎樣去運用這些知識,他為什麼要用,為誰用,這麼用的時候對誰有利……這種價值觀更深層地左右著專家的意見。

“專家知識”不能保證我們成為好的父母

有些父母為了能夠更好地教育孩子,不斷地學習和充電,看專業書籍,聽專家講座。但是,就像前面那位母親所說的,在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時候,我們卻發現自己自己變得有點中規中矩了,甚至那種清醇而原始的母愛也被加入了太多技術層面的東西。

龍迪:這就等於說,不知不覺中,父母在與專家聯盟,尋找“修理”孩子的辦法。在我看來,孩子成長非常非常需要父母“純粹”的陪伴,需要父母在與孩子的接觸中發現孩子的長處和問題,並與孩子協商,尋找創造性☆禁☆生☆禁☆活和學習的辦法。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知道”很多“專家知識”並非能保證我們做好的父母。不斷地“學習”,可能正是我們在努力與自己做父母的不安全感搏鬥,而不是真的能夠幫助孩子成長。我們或許不會否認,很多不識字的父母曾用“人之常情”幫助孩子塑造出意味深長的人生,我們又何必逼著自己在“專家知識”中尋找育兒救生圈?或許,我們需要暫時放下專家的書籍和講座,用自己的心聆聽孩子的心靈,聆聽夫(妻)的心靈。

面對獨一無二的小生命,父母需要的是創造

就像有些父母所感覺到的,看了很多育兒書籍,結果卻發現在自己孩子身上卻並不適用。或者比起那些基本理論的條條框框,他們可能更需要一些很實用的、更具針對性的方法。

龍迪:的確如此!出現這種情況最大的問題是,專家的話常常經過篩選和編輯,濾掉現實生活的複雜和艱難,得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結論,而他們卻並不能完全有效地幫助父母應對自己獨特的生活現實。

在我看來,有效地養育和管教孩子,並不取決於父母是否採納專家的意見,而取決於父母是否願意並能夠創造生活。看看別的父母怎麼帶孩子,聽聽別的父母當年怎麼過來的,想想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與幼稚園及學校老師談談,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啟發。更重要的是,父母有決心花時間和精力,和孩子一起摸索養育和管教之道。

“責備父母”的話語是有缺陷的

有了孩子後,作為父母,我們總是盡力做到最好。為此,我們不停地忙碌著,但是,還是免不了孩子會出一些問題。於是,我們就開始自責。對於父母的這種心態,您怎麼看?

龍迪:

專家建構出來的“責備父母”話語是有缺陷的。科學研究方法總是竭力控制“無關變數”,獲得“科學家群體”認為合理的結論。可是,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無關變數”是無法消除的。專家忽視的“無關變數”可能是影響你們一家的重大生活事件。

其次,孩子的問題固然與家庭有關,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社會、文化以及每個家庭獨特的歷史始終以強有力的方式影響家庭的運行。比如說,孩子的成長需要陪伴,可是,在一個經濟發展為主導的社會裡,為生存疲於奔命,可能佔據著父母們所有醒著的時間和精力,特別是那些貧困的家庭。要求父母不打罵孩子,基本不可能。

實際上,即使我們做了所有該做的,孩子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因為生活本身就是由問題和解決問題構成的,特別是聰明的孩子更是善於在多變的世界裡製造超級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抱著“問題潔癖”,無法容忍問題的存在?在我看來,重要的不是做父母的讓孩子不出問題,而是培養孩子學會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我們覺得孩子有很多問題卻不能解決,我們不要責備自己,也不好責備孩子,需要審視一下,究竟是什麼導致孩子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

從權威到學習者,專家姿勢的轉變

從1989年開始,您就一直在從事心理諮詢方面的工作。應該說,您也稱得上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了。是什麼激發了您對主流專家話語有這樣一種帶有挑戰性的思考呢?

龍迪:因為我自己也經常被稱作專家,起初還覺得自己當之無愧。後來,我自己也成為了母親,在育兒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當我發現這些問題僅僅憑藉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經歷很難解決的時候,我發現我不是專家,但是我可以向不同的人學習,學習做我自己的育兒專家。這樣一來,我的角度就變了,當我再做專家的時候,我不再是你的專家,我只是來教你成為你的家庭問題的專家,或者鼓勵你去做你的專家。這是一種思維方法的深刻轉變。

但是對傳統的主流專家話語而言,這是一種很要命的欠缺,因為當他們試圖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的時候,這種現實的姿勢可能就沒有了。

“破解”專家和權威的形象和聲音,我們想要改變的不是父母們對專家話語的那份固有的信任,而是當下的一種育兒狀態:

我們與孩子之間情感的天然連接被那些撲面而來的要發起一場革命似的育兒口號和理論淹沒了。面對外界強大的攻勢,我們的思維和創造力變得那樣微不足道!

此時,我們思考的權利和創造力被我們自己剝奪了……

最後,我們留下來幾個問題,是關於家庭教育的一些思考,也許你對這些話題並不感到陌生,但是,這一次需要我們自己來給出答案:

家庭最主要的功能是什麼,教育還是關懷?
怎樣的教育才是恰當的?
我們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是成為他自己,還是成為我認為有用的人?

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什麼,是物化指標還是人性指標?
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有完美的父母嗎?存在完美的父母嗎?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