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造成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小寶出了什麼問題?
心理診室進來的是一大家人:滿臉緊張的媽媽、無所謂的爸爸、抱著小孩的奶奶和一臉慈祥的爺爺。 還沒坐下, 媽媽就迫不及待地說:“醫生, 您說我家小寶是否有毛病?他在家裡很乖, 但一上幼稚園, 問題就出來了。 老師說他不愛說話、不合群, 不愛與別的孩子玩, 上課也坐不住。 但他在家裡和我們很多話說, 與表姐、阿姨也玩得很好。 醫生。 你說這是為什麼?”
爺爺這時插了嘴:“孩子能有什麼毛病?就是太小了, 不該這麼早上幼稚園!”在聽媽媽講話的同時, 我觀察著這家人的中心:小寶。
Advertisiment
看到這一幕。 我明白了小寶為什麼在幼稚園和在家裡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表現。 百依百順的爺爺、奶奶能滿足小寶的各種要求, 哪怕這些要求有些不合理。 而在要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
Advertisiment
但在幼稚園, 小朋友是不會隨意去遷就一個同齡人的。 在各種遊戲交往中, 要求大家協調, 每個人根據規則作出一定的調節。 而不懂得或不願意作出調節的孩子會受到大家的排斥和孤立。 另一方面, 在幼稚園的活動中, 都要遵守一些紀律, 要學會等待、輪候、相互關心和有禮貌, 老師也不可能無限量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這些與孩子在家的生活環境相差較大。 也讓孩子難以接受幼稚園的生活。
我把我的想法講了出來, 媽媽聽後不停地點頭。
以身作則的教育
奶奶忍不住問:“是不是孩子大一點就會好了?”我笑了,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孩子是一面鏡子
同樣, 一位父親曾向我抱怨他的孩子打同學, 經常被老師投訴。 這位父親最後無奈地說:“每次知道他打人, 我都會狠狠地揍他一頓, 可他還是改不了。 ”
“你揍他是因為他打人?”
“對!我對他要求比較嚴格, 他打人、他不乖。 我都會批評他, 有時太生氣了, 就忍不住打他,
Advertisiment
“他為什麼要打人?”
“不知道。 有時是同學無意中碰了他一下, 或說了他, 反正都是些小事。 我講了他多少遍讓他忍讓一下, 有事可以告訴老師。 不要打人, 可他就是不聽。 ”
“你認為他不乖、不聽話時, 你會打他。 他認為同學不乖、不聽話時, 他為什麼不能打同學?你讓他學會忍讓, 你覺得在他面前你忍讓的能力有多少?”
這位父親一愣, 好一會反應過來了, 不好意思地問:“您是說我不應該打他?”
我點頭, 說:“孩子在幼年階段, 他的社會活動、能力學習主要是通過模仿。 不僅模仿言語、動作。 還模仿家長的發洩方式和處事方式。 想孩子有個良好的處事方式和情緒表達, 先看看自己的處事方式和表達情緒的方式。 再看看孩子, 你會發現, 孩子其實只是一面鏡子。
孩子其實只是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