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課堂“巧提問” 激發寶寶新思維

課堂提問是教育活動的核心, 目的是為了激發幼兒積極思考。 但作為老師, 應該思考自己提出的問題能否激發幼兒思考?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孩子的思維?據研究表明:在教學過程中, 從不打斷老師, 提出自己困惑的孩子佔有93%, 不對老師觀點提出看法的佔有91%。 在大部分時間裡, 幼兒是在進行維持性☆禁☆學習。 因此, 在課堂提問中, 教師必須要精心“準備”提問, 以此來調動寶寶的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

1、必要的雙向性提問

雙向提問, 強調教師用問題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啟發、指導, 不輕易說出答案, 靠幼兒自己或者同伴的幫助解決。

Advertisiment
但是有很多時候幼兒提出的問題, 不一定都能在課堂上解決, 也不必都在課堂上解決。

首先要幫助幼兒找到提問的切入口, 激發幼兒的提問熱情。 其次, 教給幼兒“善問”的方法, 提高幼兒提問品質。 3-6歲的幼兒開始步入問題意識的發展關鍵期, 如果只有老師的提問, 沒有幼兒的提問, 很難收到啟迪效果。 教師不能扼殺幼兒的積極性, 給予適當的問題指導, 讓幼兒學會提問。 為了使幼兒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我要求每位幼兒堅持每天問一個問題。 這樣, 幼兒的學習熱情被激發, 幼兒主動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有些問題, 他們自己解決不了的, 可以和家長、好朋友或者教師進行交流。 這樣, 時常把幼兒置於“問題情境”中,

Advertisiment
使幼兒養成了思考的習慣。

2、新穎的探索性提問

幼兒都具有想像的特點, 隨著知識經驗的豐富, 兒童的想像活動中開始出現了一些創造性因素, 他們的想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物象上, 而是在他們所熟悉的知識空間裡到處遨遊。 因此教師對他們提出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啟發性, 讓幼兒展開想像的翅膀, 盡情發揮。 例如:在活動《怎樣讓物體站起來》中, 給幼兒提出:通過自己的實驗說說怎樣讓物體站起來。 幼兒展開了想像的翅膀, 有的把紙夾在兩個杯子中間, 有的把筆插到了沙子中, 孩子們在動手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3、發展的延伸性提問

教師要抓住幼兒好奇、好問、好想的這些特點,

Advertisiment
在組織教育活動時注意提問的設計, 不受傳統教學的束縛, 提出的問題應靈活地滲透於整個活動中, 並注意它的延伸性。

前段時間大班幼兒收集了玉米、大豆、花生、綠豆等植物種子投放在自然角。 午飯的時候, 小朋友吃的是豆芽, 角落裡的幾個小朋友在爭論不休, 我走過去才知道, 他們在爭論:豆芽是不是豆子變來的?如果是, 那麼硬硬的豆子怎麼能長出芽來呢?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能力不斷提高, 他們不再滿足于老師所告訴的, 而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 因為大班幼兒之前有植物種子發芽的經驗, 進而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豆芽, 作為探索的物件, 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 讓幼兒更直觀、形象地瞭解豆子如何生根發芽,

Advertisiment
更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豆子生長狀況的探索興趣。

4、適度的發散性提問

每個幼兒由於生活的環境不同, 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 於是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出現了個體差異。 教師要善於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幼兒發散思維的發散點來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 給不同層次、不同能力、不同發展水準的幼兒以更多的思維空間。 這對説明幼兒深入理解教材內容, 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尤為重要。 如在詩歌創編活動《雲彩和風兒》中, 教師提問:“為什麼雲會動?”有的幼兒說:“這是動畫, 所以會動。 ”還有的說:“風吹得雲在動。 ”……正是由於教師的提問比較開放, 幼兒才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回答問題。

Advertisiment
而答案的不唯一性, 則激發了幼兒思考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

總之, 課堂中的提問主要目的為, 激發幼兒對課程活動的興趣, 使幼兒散發思維的同時去探索、實踐, 尋找正確的答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