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 兒童飲食中鹽的攝入量越多, 尿中排出鈣的量越多, 鈣的吸收也就越差。 這就是說, 培養孩子“口淡”的飲食習慣對於春季補鈣有輔助作用。
別用高鹽“調口味”
隨著現在家長飲食越來越“重口味”, 兒童飲食中的鹽含量也在節節攀升。 從添加輔食開始, 不少家長就開始用鹽增加食物的味道, 讓孩子吃得更多更香。 專家提醒, 孩子飲食加鹽不宜太早, 最好一歲後再加鹽。 寶貝的味蕾發育還不成熟, 對鹽味的“辨識度”不高。 家長在為孩子準備輔食的時候, 不要用自己的口味咸淡作為衡量標準。
Advertisiment
嬰幼兒期是味蕾發育和口味偏愛形成的關鍵時期, 讓寶寶從小體會並享受各種食物的原味, 對一生健康都有深遠的影響。 如果家長刻意用高鹽食物為寶貝輔食“調口味”, 久而久之, 寶寶就會對原味食物產生抵觸感, 覺得原味就是淡而無味, 形成不健康的飲食觀念。 除此以外, 給寶貝培養“口淡”的飲食習慣, 還可以保持寶貝味蕾對各種味覺的敏感性, 提高對各種食物的接受程度, 對防止孩子偏食和挑食也有一定幫助。
多鹽誘發上呼吸道感染春天的氣候就像是娃娃的臉,
Advertisiment
孩子春季飲食還是應該以清淡為主, 在膳食調味品的選擇上, 家長需做到“四少一多”, 即少糖、少鹽、少醬油、少味精、多醋。 專家建議春季最佳的食材選擇是各種當季蔬菜及水果:如胡蘿蔔、莧菜等黃綠色蔬菜, 富含維生素A, 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
Advertisiment
建議用“餐時加鹽”的方法“為孩子烹飪食物時, 採取‘餐時加鹽’的方法更科學。 ”營養學家建議家長, 可以等菜肴烹調好端到餐桌時再放鹽, 此時的鹽主要附著於食物和菜肴表面, 而不是滲入食物內部。 既保證了孩子在享受菜肴時獲得更好的口感, 也能避免碘在高溫烹飪中的損失。
在改變孩子“重口味”的習慣時, 家長在飲食習慣上也要“以身作則”。 除此之外, 家中小菜就泡飯的早餐習慣也應該替換。
Advertisiment
春季補鈣食譜鯽魚豆腐湯原料:鯽魚250克、嫩豆腐200克、薑、蔥、鹽、油適量。
做法:
1、先將魚去鱗、腮、內臟洗淨, 瀝幹, 豆腐切成1釐米厚、5釐米長、3釐米寬的塊。
2、將魚下油鍋煎至魚皮脫水、收緊, 放入溫水煮開。
3、放少量料酒, 改小火, 放蔥、薑、鹽等, 煮約8分鐘放入切好的豆腐塊與魚同煮約6分鐘即可。
刺蝟丸子原料:豬肉餡500克、雞蛋1個、糯米250克、香油15克、精鹽10克、料酒3克、味精3克、水澱粉100克、水150克, 蔥薑末少許。
做法:
1、將糯米用涼水泡40分鐘, 待用。
2、將肉餡放入盆內, 加入雞蛋、水澱粉、清水用力攪拌, 捏成丸子。
3、將丸子逐個沾一層糯米,
Advertisiment
預防兒童生長痛 春季補鈣最重要進入春天以後, 很多孩子膝部、踝部、脛骨、股骨等部位經常疼痛。 有關專家表示, 春季兒童腿痛多是生長疼。
醫院門診每天都會接診幾位元看腿疼的孩子, 這些來看“病”的孩子很多都是由於生長而引起的疼痛, 症狀明顯的孩子還經常痛得流眼淚。 專家表示, 孩子的生長一般存在三個高峰期, 一般在1歲左右, 5-7歲, 11-13歲, 特別是5至13歲的孩子由於生長過快, 有時營養失衡或者營養不足, 經過一天的生活之後就會有“腿痛”的情況出現, 這種疼痛多出現在膝關節、踝關節、脛骨、股骨處, 有針紮痛、酸痛等不適感覺, 並且會反復發作。
生長痛和缺鈣有一定的關係,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多加強補鈣, 適當運動。以下兩招教你應對生長痛。
1、皮膚受陽光照射後會合成維生素D供人體利用,因此要堅持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每天0.5至1小時;即使在冬季,只要沒有風,早晨9點鐘以後也可到室外曬太陽。
如果在室內曬太陽,一定要把窗子打開,因為玻璃會阻擋住紫外線的穿透。
2、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建議家長多給孩子吃點含鈣高的食物。
適當運動。以下兩招教你應對生長痛。1、皮膚受陽光照射後會合成維生素D供人體利用,因此要堅持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每天0.5至1小時;即使在冬季,只要沒有風,早晨9點鐘以後也可到室外曬太陽。
如果在室內曬太陽,一定要把窗子打開,因為玻璃會阻擋住紫外線的穿透。
2、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建議家長多給孩子吃點含鈣高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