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調節策略不同對孩子的影響

不同的心理調節策略對孩子有不同的影響
以上1和2屬於消極策略, 3屬於中性策略, 4、5、6屬於積極策略。
面臨同一情境時, 年齡相仿的孩子由於思維水準和思維方式不同, 採取的調節策略可能差別很大, 這不僅會導致不同的調節後果, 形成思維習慣之後, 還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人格以及修養和心理健康發展狀況。
★“被動應付”的孩子雖然不像“發洩”那樣令人難堪, 可能還顯得比較聽話, 但孩子比較被動, 不善於動腦筋, 遇到問題就發呆;這種不喜歡意志努力的消極策略, 阻礙孩子形成主動意識、創新精神和進取人格。

Advertisiment

家長容易忽視“被動應付”的孩子, 因為他比較安靜和乖巧, 顯得息事寧人, 家長常常意識不到這樣的孩子還需要進一步積極引導。
★“自我慰藉”是孩子用逃避現實的方式來調節心理平衡, 達到自我安慰。 遇到矛盾和困難時, 年齡小的孩子常常這樣反應, 這有暫時性的自我保護作用, 但如果孩子對此依賴過多, 會養成幼稚、退縮、逃避的心理與習慣, 不利於提高孩子正確認識和分析問題、勇敢面對現實的能力。 所以家長應該引導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減少使用這一策略。
★“發洩”容易導致孩子出現攻擊和破壞等問題行為, 養成抱怨、報復等不良心理傾向與行為習慣。
有些年輕父母認為, 發洩有助於釋放消極情緒,
Advertisiment
排解心理壓力。 事實上, 在釋放和排解過程中, 孩子並不愉快, 他情緒亢奮、行為過激甚至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 破壞了和諧的人際氛圍, 之後還容易形成錯誤的思維模式, 即出現問題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 於是, 他通過把外在環境變得更加混亂, 用兩敗俱傷來“扯平”。 顯然, 與其他幾種策略相比, 這種方式是消極和不足取的。 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學習積極調節策略, 否則孩子在心理調節能力方面就落後于同齡夥伴了。
★“主動解決”是孩子正確面對現實、認真分析問題、自主嘗試辦法的積極策略, 它是人一生都在發展和提高的能力, 研究發現, 兒童從1歲就會出現使用這種策略的能力, 並隨著他運動、語言和思維水準的提高而不斷提高。
Advertisiment

孩子的經驗有限, 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 所以他的主動解決策略有時不正確, 有時不成功, 需要家長的啟發和説明。 但是家長常常忽略了孩子的這種主動性, 把他不正確和不成功的策略歸為反叛、多動、固執和搗亂, 因此採取否定、壓制或者包辦代替的管教方式, 這將阻礙孩子主動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替代活動”是孩子調節自己需求的積極策略, 當孩子“主動解決”策略不利的時候, 他就退而求其次, 選擇一個對自己比較有意義的其他行為, 從而求得心理平衡。 它與逆來順受的“被動應付”不同, 也與逃避和歪曲現實的“自我慰藉”不同, 孩子選擇“替代活動”的態度還是積極的, 選擇的行為也是相對能吸引自己並從中得到快樂的,
Advertisiment
因此“替代活動”是培養孩子心理調節能力的常用策略, 有時孩子能自己找到“替代活動”, 有時需要家長的啟發、提示、支持和幫助。

★“重新思考”的孩子對事物的意義再次進行評估, 在家長的引導下, 他善於從多個角度看待同一事物, 形成態度一變、行為就變的積極調節方式。 與“酸葡萄”效應的“自我慰藉”不同, 它並不回避和歪曲現實事物, 而是在現實與未來之間的關係、大利益與小利益之間的關係中進行重新思考和判斷, 最終做出心甘情願的理性選擇。
如果家長善於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孩子運用此策, 培養孩子遇到矛盾換個角度思考的習慣, 久而久之, 孩子也會主動掌握並善於使用這種積極的調節策略。
Advertisiment

你帶著孩子到飯店參加同事聚會。 飯菜已上桌, 但還有人沒到, 大家便邊聊天邊等待。 孩子餓了, 想吃, 你不讓, 要求他再等一會兒, 這時你的孩子可能是什麼反應——
①他生氣地拍桌子或者踢椅子。
②他反問你:“我餓了, 為什麼不讓我吃?”
③他乖乖地坐在那裡, 什麼事情也不做, 什麼話也不說。
④他開始翻你的手提包, 看看裡面有沒有好玩的東西。
⑤他眼巴巴地望著桌上的飯菜, 忍不住吮起了手指。
⑥你說如果他今天聽話, 明天就帶他去遊樂場, 他想了想, 就自己出去玩了。
⑦他問你要錢, 自己到外面買了一個冰淇淋吃起來。
或許孩子還有其他表現, 但歸結起來都屬於不同類型的“心理調節策略”。
人一生會面臨大大小小很多挑戰, 其中一個經常性的挑戰就是調節自己的心理平衡,而且不同的人通常採取不同的調節策略。
這些策略中,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
●積極策略幫助孩子隱藏或者改變自己的情緒反應,並採取相應的辦法適應當前的新環境,從而改善自己的心理和人際關係。
●消極策略助長孩子的不良反應,造成人際關係緊張,也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發育。
因此,父母平時要多加留意自己孩子的心理調節策略,引導他向積極方向努力,避免消極心理狀況不斷升級。
孩子的心理調節策略通常有以下6種
1.發洩:這是孩子使家長比較尷尬和為難的極端方式,他採取一些攻擊性、傷害性、破壞性的情緒和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宣洩自己的憤怒。除了①所表現的搗亂和破壞以外,其他還有尖叫、哭鬧、摔打、罵人等消極行為。
2.被動應付:孩子不主動採取任何積極的措施來調節面臨的矛盾,而是被動地承受,什麼也不想、不說和不做,只是發呆。如③。
3.自我慰藉:孩子通過做一些無意義的重複動作來排解心中的焦慮,如⑤,或者“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說一些假想的話來歪曲現實以安慰自己,比如“這些飯菜不好吃”。
4.主動解決:孩子積極主動地採取針對問題和困難的適應性行為,盡可能地幫助自己減輕壓力,擺脫困境。除了如②所表示的,要求給出理由以外,還有口頭反對、提出疑問、擺出條件、尋求合作、自己嘗試其他辦法(如⑦)等行為。
5.替代活動:孩子自己想辦法轉移注意力,採取一些分心行為,忽略自己的需求,除了如④所表示的,主動尋找玩具以外,還有主動找別人說話、自己唱歌跳舞等行為。
6.重新思考:指孩子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態度,對事物的價值重新做出判斷和選擇,最終調節心理平衡,如⑥,孩子“想了想”媽媽的話,在暫時的“小痛苦”(現在餓一會兒)和明天的“大快樂”(去遊樂場)之間進行權衡,最後判斷後者更有價值,經過重新思考,他愉快了調節了自己的心理平衡。
因此,家長們一定要重視的,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的,家長們一定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

其中一個經常性的挑戰就是調節自己的心理平衡,而且不同的人通常採取不同的調節策略。
這些策略中,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
●積極策略幫助孩子隱藏或者改變自己的情緒反應,並採取相應的辦法適應當前的新環境,從而改善自己的心理和人際關係。
●消極策略助長孩子的不良反應,造成人際關係緊張,也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發育。
因此,父母平時要多加留意自己孩子的心理調節策略,引導他向積極方向努力,避免消極心理狀況不斷升級。
孩子的心理調節策略通常有以下6種
1.發洩:這是孩子使家長比較尷尬和為難的極端方式,他採取一些攻擊性、傷害性、破壞性的情緒和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宣洩自己的憤怒。除了①所表現的搗亂和破壞以外,其他還有尖叫、哭鬧、摔打、罵人等消極行為。
2.被動應付:孩子不主動採取任何積極的措施來調節面臨的矛盾,而是被動地承受,什麼也不想、不說和不做,只是發呆。如③。
3.自我慰藉:孩子通過做一些無意義的重複動作來排解心中的焦慮,如⑤,或者“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說一些假想的話來歪曲現實以安慰自己,比如“這些飯菜不好吃”。
4.主動解決:孩子積極主動地採取針對問題和困難的適應性行為,盡可能地幫助自己減輕壓力,擺脫困境。除了如②所表示的,要求給出理由以外,還有口頭反對、提出疑問、擺出條件、尋求合作、自己嘗試其他辦法(如⑦)等行為。
5.替代活動:孩子自己想辦法轉移注意力,採取一些分心行為,忽略自己的需求,除了如④所表示的,主動尋找玩具以外,還有主動找別人說話、自己唱歌跳舞等行為。
6.重新思考:指孩子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態度,對事物的價值重新做出判斷和選擇,最終調節心理平衡,如⑥,孩子“想了想”媽媽的話,在暫時的“小痛苦”(現在餓一會兒)和明天的“大快樂”(去遊樂場)之間進行權衡,最後判斷後者更有價值,經過重新思考,他愉快了調節了自己的心理平衡。
因此,家長們一定要重視的,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的,家長們一定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