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調養寶寶身體的中醫獨門秘笈

對於寶寶, 中醫的調養方法行得通嗎?當然!中醫的方法溫和、刺激小, 對於寶寶也合適, 尤其是一些西醫很難解決的餵養難題, 中醫更有獨門秘笈。 媽媽們如何練就一身本領, 用中醫方法調理寶寶身體呢?

寶寶中醫調養平安方

早上床 中醫睡眠機制是:陰氣盛則寐(入眠), 陽氣盛則寤(醒來)。 所以夜晚應該在子時(21~23點)以前上床, 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 寶寶的睡眠比成人要多, 那就順應寶寶的生物鐘, 保證睡眠時間和品質, 不輕易打破寶寶的睡眠規律。

背要暖 寶寶衣著要適宜, 既要保暖又不宜穿著過多,

Advertisiment
不使其忽冷忽熱, 從而護衛陽氣, 少生疾病。

在護理寶寶時, 尤其要注意其背部的保暖, 因為人體背脊有許多俞穴, 都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尤以肺俞穴若受風寒侵襲, 就會損傷肺經, 使人毛孔閉合留邪, 導致寶寶出現咳嗽、噴嚏、流鼻涕、發熱、嘔吐等感冒症狀。 所以冬天一件棉或羽絨背心是必備之品。

足不涼 寶寶穿衣不需要太多, 只需要掌握一個原則, 那就是一定要保證寶寶的雙腳暖和, 因為腳部受涼寶寶就會生病。 雙足為陽明胃經之所在, 所以寒從腳下起。 一旦受寒就會出現尿頻、尿床、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

寶寶臟腑脆弱, 元氣易虛, 通過溫暖足底, 可以促進手腳等肢體的末端經絡運行和氣血循環, 增進寶寶的抵抗力。

Advertisiment

三分饑 在寶寶的飲食方面, 既要供應充足的營養, 滿足機體生長發育的需要, 又要適度適量。 如攝食過量, 則不僅可能導致營養過剩, 還有可能傷及脾胃, 導致消化、吸收的障礙。 如果胃腸中積累大量不能及時消化的食物, 則易產生積滯不化的病理停滯, 進而會變化成痰, 積久而化熱, 痰熱在體內存在便成為致病的因素。

因此父母要保證寶寶飲食的均衡, 並知道寶寶每天的食量多少更適當, 不要強迫寶寶進食。

忌寒涼 寶寶的脾胃消化功能較弱, 消化食物的能力較成人差。 如果任由寶寶的意願, 吃大量的冷飲或寒涼的食物, 嬌嫩的小胃就會受到傷害, 出現腹痛、腹瀉、嘔吐、不想吃飯等現象。 因此寶寶的飲食宜溫熱。

一些治療感冒發燒的清熱解毒的中藥,

Advertisiment
不恰當地服用也都會不同程度地損傷寶寶的脾胃。 所以, 寶寶生病時不要長時間大量地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 一定要保護好脾胃的消化功能。 在捏脊時, 不僅捏拿了脊柱正中的督脈, 而且捏拿了脊柱兩旁的膀胱經, 而膀胱經上分佈著各個臟腑的俞穴, 所以有助於改善各臟腑的功能, 實現無病可以健體, 有病可以治病的目的 。

保健篇 捏脊

捏脊是中醫的治療方法, 屬於小兒推拿術的一種。 根據中醫理論, 認為在人的脊柱正中有一條重要的經脈——督脈。 在捏脊時, 可以疏暢督脈鼓動人體的陽氣, 從而達到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的作用。 而且通過督脈影響其他陽經, 可以使經脈疏利,

Advertisiment
氣血流暢, 使身體機能得到改善。 另外, 在捏脊時, 不僅捏拿了脊柱正中的督脈, 而且捏拿了脊柱兩旁的膀胱經, 而膀胱經上分佈著各個臟腑的俞穴, 所以有助於改善各臟腑的功能, 實現無病可以健體, 有病可以治病的目的。

捏脊療法通過調節寶寶的脾胃, 從而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對體弱多病寶寶可達到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捏脊方法

關好門窗, 讓房間保持溫暖, 脫去寶寶的上衣, 褲子褪到屁股下。

讓寶寶俯臥在床上, 父母站或跪靠在寶寶的腿部的邊側, 全身放鬆, 活動一下手指, 用溫暖的手輕輕撫摸幾下寶寶的背部, 使肌肉放鬆, 然後進行捏脊。 捏脊有兩種手法, 一種是:用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 挾持肌膚,

Advertisiment
拇指在後, 食指、中指在前。 然後食指、中指向後撚動, 拇指向前推動, 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 另一種手法是:手握空拳, 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對合, 挾持肌膚, 拇指在前, 食指在後。 然後拇指向後撚動, 食指向前推動, 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

捏脊的部位為脊背的正中線, 從尾骨部起至脖子處(第七頸椎)。 即沿著督脈的循行路線, 從長強穴直至大椎穴共捏6次, 第4次時向上捏提一次, 捏完後在兩腎俞穴(腰部)按摩2~3下即可。 捏拿完畢, 再按腎俞穴。 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 一次做8~10分鐘。 6次為一個療程。

提示

1、邊捏邊提。 在捏脊的過程中, 可捏住肌肉向上提, 再稍稍放鬆, 使肌肉自指間滑脫, 這種做法稱為“提法”。 每捏3次提1次的, 稱為“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1次的, 稱為“捏五提一法”;也可單捏不提的。提起皮膚的高度應根據寶寶的承受能力來決定,其中單提不捏刺激最小,“捏三提一法”所受刺激最大。

2、寶寶正在患有某些急性熱性病,如感冒、發燒等疾病時,不要為寶寶捏脊。

3、捏脊療法一般在空腹時進行,飯後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時後再進行。

4、捏脊時因寶寶上身裸☆禁☆露,因此室內溫度要適中,手法宜輕柔,可以使用按摩油。

5、體質較差的寶寶每日次數不宜過多,每次時間以3~5分鐘為宜。

6、第一次給寶寶捏脊,有些寶寶會有疼痛的感覺,可用力稍輕。

按摩

媽媽用溫暖的雙手,在寶寶的穴位上按一按、推一推,就能促使疾病好轉,這就是按摩法。對於寶寶,按摩方法溫和,對寶寶極為有益。

按摩手法

推法:分直推、分推、旋推三種。直推法是以拇指端外側緣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線向前推動。分推法是用雙姆指指面,自穴位向兩旁分向推動。旋推法是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頻頻旋轉推動。

按法: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漸用力向下按壓,稱按法。操作時常與揉法結合而用,稱按揉。

摩法:分指摩法、掌摩法和旋摩法三種。指摩法是用食、中、無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連續的迴旋撫摩,稱指摩。掌摩法是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迴旋撫摩,稱掌摩。旋摩法用雙手全掌指面著力,自寶寶下腹部開始沿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的解剖方向,兩手一前一後作交替旋轉運摩,稱旋摩法。

運法:用拇指或食、中、無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環形運轉。

揉法:又分為指揉法、掌揉法、魚際揉法。指揉法是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無名指端著力,緊緊吸附在穴位上並作回環揉動,稱指揉法。掌揉法是用掌根大、小魚際部著力在穴位上回環旋轉揉動,稱掌揉法。魚際揉法是僅用大魚際部著力,在其穴位上回環頻頻揉動,稱魚際揉法。

此外還有掐法、拿法、捏法、搓法、擦法、抹法、撚法等,需要在按摩過程中靈活運用。

提示

1、環境要安靜,室溫要適宜。按摩時室溫應在25℃左右,關閉門窗,以免寶寶受涼感冒。太高的溫度也不好,寶寶和按摩者易出汗,影響操作手法。

2、操作者雙手要保持清潔、溫暖。必須勤修指甲,以免刺破寶寶皮膚,影響治療。按摩中要用柔軟的毛巾覆蓋操作部位。

3、體位合適。按摩前應根據寶寶的病情、所取的穴位以及術者運用手法的需要,使寶寶保持一定的體位。選擇體位以便於手法操作和使患兒舒適為原則。一般3歲以下可由別人抱著按摩,3歲以上可單獨採取坐位、仰臥位、俯臥位或側臥位等。

4、按摩次數。通常每天睡前按摩1次,1周為1療程。如進行兩三個療程,未見一點效果,應到醫院就診,以免貽誤治療時機。

穴位敷貼

夏天有三伏貼,冬天也有三九貼。三九貼是三伏天治療的延續和補充。

敷貼方法

三九天穴位敷貼,就是在冬季大寒節氣,陰氣最旺的時候,從冬至開始後以九天為一個計數單位,每隔九天即初九、二九、三九之意,這段時間也是呼吸系統疾病最容易發作的季節。從冬至開始後每隔七至九天,將溫陽、通絡的藥物研成生藥細末,用生薑汁調成膏狀,貼于背部俞穴(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腎俞等)上。用膠布固定,每次貼一至四小時。藥氣透過皮膚、俞穴,直達病處,能增強免疫力,降低過敏反應,有利於氣喘、過敏性鼻炎及預防感冒的功效。

提示

1、皮膚容易過敏、皮膚破損、嚴重的心肺功能不足、1歲以內嬰兒都不宜接受穴位敷貼療法。

2、敷貼時皮膚多半會有瘙癢或燒灼感,這屬於正常反應。但若是在敷貼期間,出現皮膚過敏反應,或是皮膚瘙癢潮紅難忍,皮膚起水皰等,需立即停止敷貼。

3、治療期間飲食要清淡,勿食冰飲、生冷瓜果、辛辣、葷腥及發物,也要避免一些容易過敏的食材。

疾病篇 風寒感冒

這種類型多見於寶寶不小心著涼,感受風寒,出現發熱、怕冷,但不出汗,鼻流清涕,伴有咳嗽,咽喉幹紅,舌頭上有一層薄薄的白苔。治療風寒感冒的關鍵就是需要出點汗,中醫稱辛溫解表。

緩解方法

給寶寶洗個熱水澡,或在桑拿房中呆上二三分鐘,讓身體的寒氣發散出來。

食療的方法也很奏效,不妨試試。最方便使用的是薑糖茶,把生薑3片洗淨,切成片,和紅糖放入杯中,用沸水衝開,晾溫後服用,每日2次。姜糖茶具有發汗解表,溫中和胃的作用。適用於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咳嗽、或噁心、嘔吐、腹脹等症。

提示

1、平時注意天冷加衣,天暖減衣,被子避免過厚,防止寶寶著涼。

2、從溫度較高的室內出來時,要戴好帽子,穿好衣服,避免冷風吹著。

風熱感冒

寶寶發熱較高,怕風有汗,鼻子不通氣,流黃濃鼻涕,咳嗽有白痰,咽部紅腫疼痛,口渴多飲,舌上有一層黃色舌苔。風熱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寶寶便秘兩天以後,喉嚨痛一兩天,然後出現感冒症狀。中醫認為肺和大腸相表裡,排便不暢,大腸影響肺就出現感冒症狀。

緩解方法

南方的媽媽可經給寶寶喝點涼茶,吃些清熱解毒的藥,也可以吃些治療風熱感冒的金銀花口服液之類的。

在用藥期間,應忌食溫熱性的食物,如狗肉、羊肉、帶魚、鯽魚、蝦、桂圓、荔枝、胡桃、橘子、韭菜、香菜、辣椒、薑、蔥類等。

三花茶可以幫到寶寶。將金銀花15克、菊花10克、茉莉花3克放入茶杯中,用沸水沖泡,燜泡10~15分鐘即可。頻頻代水飲用。適用於防治熱毒所致的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癰瘡等。

提示

1、給寶寶穿衣不可過多,以脖頸後摸起來不出汗,手心溫熱為適宜。

2、當寶寶出現便秘時,要及時多吃蔬菜,多喝水,避免症狀加重引起感冒。

上火

上火的症狀多種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心火:口舌生瘡舌邊尖發紅、心煩意亂、睡不著覺,小便黃甚至有熱辣刺痛感,口渴,想大量飲水。寶寶口舌生瘡、口角乾裂、嘴唇起皰疹及舌頭潰瘍。

肝火:目赤腫痛。出現眼幹眼癢、寶寶眼內分泌物增多,尤其是早晨起床時眼屎過多時會粘住眼瞼,脾氣暴躁易衝動,總發脾氣。

肺火:鼻扇氣喘。有咳嗽,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潮熱盜汗、手足心熱、舌紅等症狀。

胃火與脾火:口臭、牙痛、牙齦紅腫、牙根發炎、大便乾燥,寶寶排便時因肛門受幹結糞便剌激出現疼痛而哭鬧。有的寶寶消化系統比較嬌弱,一旦上火就容易發生肚子脹滿不適、腹痛、大便酸臭、便秘、肛門發紅等症狀。

緩解方法

母乳含豐富營養物質和免疫抗體,寶寶出生後最好母乳餵養,可提高抵抗力,防止上火。媽媽要合理膳食,保證充足奶量。

當寶寶吃配方奶總是出現“上火”表現,可能是寶寶對這種配方奶不太適應,媽媽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更換配方奶的品牌,就會減少上火症狀的發生。

能吃輔食後的寶寶,要培養寶寶愛吃蔬果的習慣,蔬果富含維A和C,增強免疫力,防止上火。

過度食肉會使體內的新陳代謝遲緩,也是火氣的來源。因此炸雞腿、炸薯條、炸丸子、燉肉等應少吃。

少吃熱性水果。中醫認為,荔枝屬於溫性濕膩的食物,多吃易“上火”和消化不良,可導致便秘、牙齦腫痛、面部痤瘡、口腔潰瘍以及食欲下降、腹痛腹瀉等,所以虛火偏旺及濕熱體質的人不宜食用。此外芒果、花生、巧克力、甜食這類食物也很容易引起火氣。

媽媽可用綠豆、鮮藕、甘蔗、大白菜根、荸薺、鮮茅草根、鮮蘆葦根等熬茶,讓寶寶每天多次飲用,對預防上火有良好效果。

提示

有些家長為了寶寶更健康,給寶寶吃人參、甲魚等補品,這是大錯特錯的,兒童本身就是陽性體質,再服用補品會導致內熱叢生,出現流鼻血,口舌生瘡。

積食

所謂食不好,睡不安。寶寶最近大開的胃口又縮小了,食欲明顯不振。寶寶常說自己說肚子漲,肚子疼,可以發現寶寶鼻樑兩側發青,舌苔白且厚,還能聞到呼出的口氣中有酸腐味。同時,還有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厭食、腹脹、腹痛等症狀。寶寶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動,有時還會咬咬牙。如果你的寶寶有上述症狀,那就是積食的表現了。

引起積食的原因很多,如飲食不節制,吃得過多,消化不了,形成積滯;飲食不定時,造成脾胃功能紊亂;吃肉食過多,形成積滯等。

緩解方法

對積食的寶寶,家長要應用飲食調理的方法,可將孩子的脾胃調節到正常狀態。肚子脹、厭食、口臭、大便酸臭、舌苔厚者可用麥芽、穀芽各10克,放在鍋裡炒黃微焦,或用10克焦三仙,加少許白糖放適量水煎熬15分鐘溫服。

如食肉過多發生積滯,可以用山楂15克熬水飲,或將其炒至焦黃後研成細粉,每次一小勺,用紅糖水送服,每日3次。

寒涼之品可以影響胃腸道各種消化酶的分泌,刺激消化功能發生紊亂。因此不要給寶寶吃直接從冰箱拿出的食物,最好加熱到溫熱給寶寶吃。

吃飯定時。寶寶如果經常零食不斷,或飯前吃零食、喝飲料,或吃飯不定時,隨時刺激著人的腸胃功能,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寶寶容易發生積食。因此1歲以上的寶寶要一日三餐定時。

如果積食嚴重,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選用小兒化食丸、健脾消食丸等調理。

提示

1、添加輔食慢慢來。寶寶發育不完善,脾胃虛弱,消化、吸收功能較差。對於過多的食物及不宜消化的食物運化不動、消化不了,形成積滯。因此不可一味讓寶寶多吃。

2、大魚、大肉、油炸製品屬於難於消化之物,寶寶只能適當吃,而不是盡情吃。

3、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飲食一定要均衡,進食應細嚼慢嚥,不要吃得太飽。

夜啼

夜啼多發生于新生兒及嬰兒。有的寶寶夜間啼哭,而白天睡覺,民間稱這種寶寶為“夜哭郎”,夜哭郎主要原因是出生後的寶寶對周圍的環境尚不適應,將晝夜顛倒了,做父母的平時不注意培養寶寶的正常生活習慣,見寶寶白天睡覺,就不按時餵奶,餵奶的次數減少則尿也少,寶寶哭得就少,一到晚上,沒有喂飽的寶寶開始哭鬧。有的寶寶因尿布濕了,感到不舒服,就要啼哭,這樣反復多次形成了夜間啼哭的不良習慣。

緩解方法

引起寶寶夜啼的原因很多,如外感發熱、口瘡、腸套疊、佝僂病等疾病都可以引起夜啼。所以,寶寶發生夜啼,必須首先到醫院就診,詳細瞭解病史,仔細檢查身體,必要時輔以有關實驗室檢查,以免貽誤病情。

1歲以內的嬰兒若無別病,經常入夜就哭到天亮。可用蟬蛻3個取下半截研碎,用半杯水煮汁,喂1次或2次,當夜就不哭了。蟬蛻又名蟬衣、蟬殼,其味咸、微甘,性寒。具有散風熱、透疹、定驚的功效。

白天儘量逗引寶寶玩的時間長些,見寶寶總是睡可以揪揪小耳朵,叫醒寶寶,人為幫寶寶調整生物鐘。

提示

1、父母要及時發現寶寶是不是尿濕了、餓了、或者是熱了,及時解決,讓寶寶舒服。

2、在白天要打開窗簾,讓寶寶感受到白天,而到了夜晚,要關上窗簾,關暗燈,給寶寶創造一個安靜的睡眠環境。

驚風

驚風俗名抽風,任何季節都可能發生,以1~5歲的寶寶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根據發病之急緩,證候之虛實,驚風可分為急驚風及慢驚風。急驚風來勢急暴。表現為身體發熱,項背強直,眼睛上視,牙關緊急,抽搐昏迷。慢驚風多起病緩慢,表現為形神疲憊,嗜睡或昏迷,面色萎黃,發熱不高,或四肢發冷,抽搐時抽時止。

緩解方法

推拿療法:高熱,推三關、透六腑、清天河水;昏迷,撚耳垂、掐委中;抽痙,掐天庭、掐人中、拿曲池、拿肩井。急驚風欲作時,拿大敦穴、拿鞋帶穴;驚厥身向前曲,掐委中穴;身向後仰,掐膝眼穴;牙關不利,神昏竅閉,掐合穀穴。

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小兒驚風散,可以緩解症狀。

提示

1、急驚風發病突然,必須爭分奪秒的進行搶救,寶寶痙攣時,讓他平躺在床上或是鋪地毯的地板上,確保不會碰到任何尖銳、鋒利或堅硬的物體。然後用按摩方法先急救,以贏得時間,然後立即到醫院進行診治。

2、驚風發作時,加強保護,防止咬破舌頭,衣服要寬鬆,讓寶寶側臥,使他能呼吸順暢,並且防止唾液或嘔吐物堵塞氣管。

3、不要試圖把寶寶的嘴掰開,因發燒或其他一些原因而出現痙攣的寶寶並沒有咬破自己舌頭的危險。

4、如果痙攣發作的時間超過4分鐘,應立刻上醫院就診;如不到4分鐘,則可以等寶寶感覺舒服些並稍稍休息後再上醫院。

寶寶中醫飲食調養TIPS

食宜暖 胃喜暖而惡濕寒,要保護好脾胃,就要在食物上注意保暖,少吃冰凍的食品和涼的飯菜。

食宜細緩,不可粗速 就餐速度和消化、吸收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吃飯要養成細嚼慢嚥的好習慣,以使食物在口中停留的時間長一些,食物能被切磨得碎爛一些,唾液發揮的作用也更充分些。寶寶吃飯時若狼吞虎嚥,易造成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甚至發展成慢性營養障礙性疾病。

食前忌動,食後忌靜 飯前最好不要做劇烈活動,以免胃腸部位因血液缺乏而影響消化。但在吃完飯後,如果呆坐不動,胃腸也會被迫減緩活動量而造成食物停滯在胃腸形成積滯。飯後適當走一走,可以幫助胃腸消化吸收。

胃好恬愉 情緒會影響飲食消化。所以在飯前、飯後,父母不要批評甚至打罵寶寶,否則會使寶寶的脾胃受到損傷。

食貴有時 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如此一來,寶寶在一定的時間會產生饑餓感,胃腸內會產生大量的消化液。

寶寶如果經常零食不斷,或飯前吃零食、喝飲料,或吃飯不定時,隨時刺激著腸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寶寶容易發生積食。因此1歲以上的寶寶要一日三餐定時。

寶寶中藥調養TIPS

1、慎用中藥。用藥不當會傷及寶寶的元氣。寶寶生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不要隨意用藥。

2、能用天然藥物就不用化學藥物;能用某種物理治療方法就可以達到治療目的的,就不用藥物治療;更不要一味求療效,給寶寶吃各種各樣的藥。

3、中藥也有副作用,因此不要一味中藥調養,不知停藥,把中藥當補藥。

4、中藥說明書中,一般對飲食禁忌有嚴格的要求,媽媽們一定要看仔細,否則可能使病情遷延不愈。

5、中藥對不同月齡的寶寶,用藥量上也有明顯不同,媽媽們要根據寶寶月齡使用藥量,如果遇到“小兒酌減”幾個字時,分辨不清用多少時,要諮詢中醫醫生

(實習編輯:朱小丹)

稱為“捏五提一法”;也可單捏不提的。提起皮膚的高度應根據寶寶的承受能力來決定,其中單提不捏刺激最小,“捏三提一法”所受刺激最大。

2、寶寶正在患有某些急性熱性病,如感冒、發燒等疾病時,不要為寶寶捏脊。

3、捏脊療法一般在空腹時進行,飯後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時後再進行。

4、捏脊時因寶寶上身裸☆禁☆露,因此室內溫度要適中,手法宜輕柔,可以使用按摩油。

5、體質較差的寶寶每日次數不宜過多,每次時間以3~5分鐘為宜。

6、第一次給寶寶捏脊,有些寶寶會有疼痛的感覺,可用力稍輕。

按摩

媽媽用溫暖的雙手,在寶寶的穴位上按一按、推一推,就能促使疾病好轉,這就是按摩法。對於寶寶,按摩方法溫和,對寶寶極為有益。

按摩手法

推法:分直推、分推、旋推三種。直推法是以拇指端外側緣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線向前推動。分推法是用雙姆指指面,自穴位向兩旁分向推動。旋推法是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頻頻旋轉推動。

按法: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漸用力向下按壓,稱按法。操作時常與揉法結合而用,稱按揉。

摩法:分指摩法、掌摩法和旋摩法三種。指摩法是用食、中、無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連續的迴旋撫摩,稱指摩。掌摩法是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迴旋撫摩,稱掌摩。旋摩法用雙手全掌指面著力,自寶寶下腹部開始沿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的解剖方向,兩手一前一後作交替旋轉運摩,稱旋摩法。

運法:用拇指或食、中、無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環形運轉。

揉法:又分為指揉法、掌揉法、魚際揉法。指揉法是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無名指端著力,緊緊吸附在穴位上並作回環揉動,稱指揉法。掌揉法是用掌根大、小魚際部著力在穴位上回環旋轉揉動,稱掌揉法。魚際揉法是僅用大魚際部著力,在其穴位上回環頻頻揉動,稱魚際揉法。

此外還有掐法、拿法、捏法、搓法、擦法、抹法、撚法等,需要在按摩過程中靈活運用。

提示

1、環境要安靜,室溫要適宜。按摩時室溫應在25℃左右,關閉門窗,以免寶寶受涼感冒。太高的溫度也不好,寶寶和按摩者易出汗,影響操作手法。

2、操作者雙手要保持清潔、溫暖。必須勤修指甲,以免刺破寶寶皮膚,影響治療。按摩中要用柔軟的毛巾覆蓋操作部位。

3、體位合適。按摩前應根據寶寶的病情、所取的穴位以及術者運用手法的需要,使寶寶保持一定的體位。選擇體位以便於手法操作和使患兒舒適為原則。一般3歲以下可由別人抱著按摩,3歲以上可單獨採取坐位、仰臥位、俯臥位或側臥位等。

4、按摩次數。通常每天睡前按摩1次,1周為1療程。如進行兩三個療程,未見一點效果,應到醫院就診,以免貽誤治療時機。

穴位敷貼

夏天有三伏貼,冬天也有三九貼。三九貼是三伏天治療的延續和補充。

敷貼方法

三九天穴位敷貼,就是在冬季大寒節氣,陰氣最旺的時候,從冬至開始後以九天為一個計數單位,每隔九天即初九、二九、三九之意,這段時間也是呼吸系統疾病最容易發作的季節。從冬至開始後每隔七至九天,將溫陽、通絡的藥物研成生藥細末,用生薑汁調成膏狀,貼于背部俞穴(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腎俞等)上。用膠布固定,每次貼一至四小時。藥氣透過皮膚、俞穴,直達病處,能增強免疫力,降低過敏反應,有利於氣喘、過敏性鼻炎及預防感冒的功效。

提示

1、皮膚容易過敏、皮膚破損、嚴重的心肺功能不足、1歲以內嬰兒都不宜接受穴位敷貼療法。

2、敷貼時皮膚多半會有瘙癢或燒灼感,這屬於正常反應。但若是在敷貼期間,出現皮膚過敏反應,或是皮膚瘙癢潮紅難忍,皮膚起水皰等,需立即停止敷貼。

3、治療期間飲食要清淡,勿食冰飲、生冷瓜果、辛辣、葷腥及發物,也要避免一些容易過敏的食材。

疾病篇 風寒感冒

這種類型多見於寶寶不小心著涼,感受風寒,出現發熱、怕冷,但不出汗,鼻流清涕,伴有咳嗽,咽喉幹紅,舌頭上有一層薄薄的白苔。治療風寒感冒的關鍵就是需要出點汗,中醫稱辛溫解表。

緩解方法

給寶寶洗個熱水澡,或在桑拿房中呆上二三分鐘,讓身體的寒氣發散出來。

食療的方法也很奏效,不妨試試。最方便使用的是薑糖茶,把生薑3片洗淨,切成片,和紅糖放入杯中,用沸水衝開,晾溫後服用,每日2次。姜糖茶具有發汗解表,溫中和胃的作用。適用於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咳嗽、或噁心、嘔吐、腹脹等症。

提示

1、平時注意天冷加衣,天暖減衣,被子避免過厚,防止寶寶著涼。

2、從溫度較高的室內出來時,要戴好帽子,穿好衣服,避免冷風吹著。

風熱感冒

寶寶發熱較高,怕風有汗,鼻子不通氣,流黃濃鼻涕,咳嗽有白痰,咽部紅腫疼痛,口渴多飲,舌上有一層黃色舌苔。風熱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寶寶便秘兩天以後,喉嚨痛一兩天,然後出現感冒症狀。中醫認為肺和大腸相表裡,排便不暢,大腸影響肺就出現感冒症狀。

緩解方法

南方的媽媽可經給寶寶喝點涼茶,吃些清熱解毒的藥,也可以吃些治療風熱感冒的金銀花口服液之類的。

在用藥期間,應忌食溫熱性的食物,如狗肉、羊肉、帶魚、鯽魚、蝦、桂圓、荔枝、胡桃、橘子、韭菜、香菜、辣椒、薑、蔥類等。

三花茶可以幫到寶寶。將金銀花15克、菊花10克、茉莉花3克放入茶杯中,用沸水沖泡,燜泡10~15分鐘即可。頻頻代水飲用。適用於防治熱毒所致的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癰瘡等。

提示

1、給寶寶穿衣不可過多,以脖頸後摸起來不出汗,手心溫熱為適宜。

2、當寶寶出現便秘時,要及時多吃蔬菜,多喝水,避免症狀加重引起感冒。

上火

上火的症狀多種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心火:口舌生瘡舌邊尖發紅、心煩意亂、睡不著覺,小便黃甚至有熱辣刺痛感,口渴,想大量飲水。寶寶口舌生瘡、口角乾裂、嘴唇起皰疹及舌頭潰瘍。

肝火:目赤腫痛。出現眼幹眼癢、寶寶眼內分泌物增多,尤其是早晨起床時眼屎過多時會粘住眼瞼,脾氣暴躁易衝動,總發脾氣。

肺火:鼻扇氣喘。有咳嗽,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潮熱盜汗、手足心熱、舌紅等症狀。

胃火與脾火:口臭、牙痛、牙齦紅腫、牙根發炎、大便乾燥,寶寶排便時因肛門受幹結糞便剌激出現疼痛而哭鬧。有的寶寶消化系統比較嬌弱,一旦上火就容易發生肚子脹滿不適、腹痛、大便酸臭、便秘、肛門發紅等症狀。

緩解方法

母乳含豐富營養物質和免疫抗體,寶寶出生後最好母乳餵養,可提高抵抗力,防止上火。媽媽要合理膳食,保證充足奶量。

當寶寶吃配方奶總是出現“上火”表現,可能是寶寶對這種配方奶不太適應,媽媽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更換配方奶的品牌,就會減少上火症狀的發生。

能吃輔食後的寶寶,要培養寶寶愛吃蔬果的習慣,蔬果富含維A和C,增強免疫力,防止上火。

過度食肉會使體內的新陳代謝遲緩,也是火氣的來源。因此炸雞腿、炸薯條、炸丸子、燉肉等應少吃。

少吃熱性水果。中醫認為,荔枝屬於溫性濕膩的食物,多吃易“上火”和消化不良,可導致便秘、牙齦腫痛、面部痤瘡、口腔潰瘍以及食欲下降、腹痛腹瀉等,所以虛火偏旺及濕熱體質的人不宜食用。此外芒果、花生、巧克力、甜食這類食物也很容易引起火氣。

媽媽可用綠豆、鮮藕、甘蔗、大白菜根、荸薺、鮮茅草根、鮮蘆葦根等熬茶,讓寶寶每天多次飲用,對預防上火有良好效果。

提示

有些家長為了寶寶更健康,給寶寶吃人參、甲魚等補品,這是大錯特錯的,兒童本身就是陽性體質,再服用補品會導致內熱叢生,出現流鼻血,口舌生瘡。

積食

所謂食不好,睡不安。寶寶最近大開的胃口又縮小了,食欲明顯不振。寶寶常說自己說肚子漲,肚子疼,可以發現寶寶鼻樑兩側發青,舌苔白且厚,還能聞到呼出的口氣中有酸腐味。同時,還有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厭食、腹脹、腹痛等症狀。寶寶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動,有時還會咬咬牙。如果你的寶寶有上述症狀,那就是積食的表現了。

引起積食的原因很多,如飲食不節制,吃得過多,消化不了,形成積滯;飲食不定時,造成脾胃功能紊亂;吃肉食過多,形成積滯等。

緩解方法

對積食的寶寶,家長要應用飲食調理的方法,可將孩子的脾胃調節到正常狀態。肚子脹、厭食、口臭、大便酸臭、舌苔厚者可用麥芽、穀芽各10克,放在鍋裡炒黃微焦,或用10克焦三仙,加少許白糖放適量水煎熬15分鐘溫服。

如食肉過多發生積滯,可以用山楂15克熬水飲,或將其炒至焦黃後研成細粉,每次一小勺,用紅糖水送服,每日3次。

寒涼之品可以影響胃腸道各種消化酶的分泌,刺激消化功能發生紊亂。因此不要給寶寶吃直接從冰箱拿出的食物,最好加熱到溫熱給寶寶吃。

吃飯定時。寶寶如果經常零食不斷,或飯前吃零食、喝飲料,或吃飯不定時,隨時刺激著人的腸胃功能,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寶寶容易發生積食。因此1歲以上的寶寶要一日三餐定時。

如果積食嚴重,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選用小兒化食丸、健脾消食丸等調理。

提示

1、添加輔食慢慢來。寶寶發育不完善,脾胃虛弱,消化、吸收功能較差。對於過多的食物及不宜消化的食物運化不動、消化不了,形成積滯。因此不可一味讓寶寶多吃。

2、大魚、大肉、油炸製品屬於難於消化之物,寶寶只能適當吃,而不是盡情吃。

3、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飲食一定要均衡,進食應細嚼慢嚥,不要吃得太飽。

夜啼

夜啼多發生于新生兒及嬰兒。有的寶寶夜間啼哭,而白天睡覺,民間稱這種寶寶為“夜哭郎”,夜哭郎主要原因是出生後的寶寶對周圍的環境尚不適應,將晝夜顛倒了,做父母的平時不注意培養寶寶的正常生活習慣,見寶寶白天睡覺,就不按時餵奶,餵奶的次數減少則尿也少,寶寶哭得就少,一到晚上,沒有喂飽的寶寶開始哭鬧。有的寶寶因尿布濕了,感到不舒服,就要啼哭,這樣反復多次形成了夜間啼哭的不良習慣。

緩解方法

引起寶寶夜啼的原因很多,如外感發熱、口瘡、腸套疊、佝僂病等疾病都可以引起夜啼。所以,寶寶發生夜啼,必須首先到醫院就診,詳細瞭解病史,仔細檢查身體,必要時輔以有關實驗室檢查,以免貽誤病情。

1歲以內的嬰兒若無別病,經常入夜就哭到天亮。可用蟬蛻3個取下半截研碎,用半杯水煮汁,喂1次或2次,當夜就不哭了。蟬蛻又名蟬衣、蟬殼,其味咸、微甘,性寒。具有散風熱、透疹、定驚的功效。

白天儘量逗引寶寶玩的時間長些,見寶寶總是睡可以揪揪小耳朵,叫醒寶寶,人為幫寶寶調整生物鐘。

提示

1、父母要及時發現寶寶是不是尿濕了、餓了、或者是熱了,及時解決,讓寶寶舒服。

2、在白天要打開窗簾,讓寶寶感受到白天,而到了夜晚,要關上窗簾,關暗燈,給寶寶創造一個安靜的睡眠環境。

驚風

驚風俗名抽風,任何季節都可能發生,以1~5歲的寶寶多見,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根據發病之急緩,證候之虛實,驚風可分為急驚風及慢驚風。急驚風來勢急暴。表現為身體發熱,項背強直,眼睛上視,牙關緊急,抽搐昏迷。慢驚風多起病緩慢,表現為形神疲憊,嗜睡或昏迷,面色萎黃,發熱不高,或四肢發冷,抽搐時抽時止。

緩解方法

推拿療法:高熱,推三關、透六腑、清天河水;昏迷,撚耳垂、掐委中;抽痙,掐天庭、掐人中、拿曲池、拿肩井。急驚風欲作時,拿大敦穴、拿鞋帶穴;驚厥身向前曲,掐委中穴;身向後仰,掐膝眼穴;牙關不利,神昏竅閉,掐合穀穴。

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小兒驚風散,可以緩解症狀。

提示

1、急驚風發病突然,必須爭分奪秒的進行搶救,寶寶痙攣時,讓他平躺在床上或是鋪地毯的地板上,確保不會碰到任何尖銳、鋒利或堅硬的物體。然後用按摩方法先急救,以贏得時間,然後立即到醫院進行診治。

2、驚風發作時,加強保護,防止咬破舌頭,衣服要寬鬆,讓寶寶側臥,使他能呼吸順暢,並且防止唾液或嘔吐物堵塞氣管。

3、不要試圖把寶寶的嘴掰開,因發燒或其他一些原因而出現痙攣的寶寶並沒有咬破自己舌頭的危險。

4、如果痙攣發作的時間超過4分鐘,應立刻上醫院就診;如不到4分鐘,則可以等寶寶感覺舒服些並稍稍休息後再上醫院。

寶寶中醫飲食調養TIPS

食宜暖 胃喜暖而惡濕寒,要保護好脾胃,就要在食物上注意保暖,少吃冰凍的食品和涼的飯菜。

食宜細緩,不可粗速 就餐速度和消化、吸收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吃飯要養成細嚼慢嚥的好習慣,以使食物在口中停留的時間長一些,食物能被切磨得碎爛一些,唾液發揮的作用也更充分些。寶寶吃飯時若狼吞虎嚥,易造成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甚至發展成慢性營養障礙性疾病。

食前忌動,食後忌靜 飯前最好不要做劇烈活動,以免胃腸部位因血液缺乏而影響消化。但在吃完飯後,如果呆坐不動,胃腸也會被迫減緩活動量而造成食物停滯在胃腸形成積滯。飯後適當走一走,可以幫助胃腸消化吸收。

胃好恬愉 情緒會影響飲食消化。所以在飯前、飯後,父母不要批評甚至打罵寶寶,否則會使寶寶的脾胃受到損傷。

食貴有時 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如此一來,寶寶在一定的時間會產生饑餓感,胃腸內會產生大量的消化液。

寶寶如果經常零食不斷,或飯前吃零食、喝飲料,或吃飯不定時,隨時刺激著腸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寶寶容易發生積食。因此1歲以上的寶寶要一日三餐定時。

寶寶中藥調養TIPS

1、慎用中藥。用藥不當會傷及寶寶的元氣。寶寶生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不要隨意用藥。

2、能用天然藥物就不用化學藥物;能用某種物理治療方法就可以達到治療目的的,就不用藥物治療;更不要一味求療效,給寶寶吃各種各樣的藥。

3、中藥也有副作用,因此不要一味中藥調養,不知停藥,把中藥當補藥。

4、中藥說明書中,一般對飲食禁忌有嚴格的要求,媽媽們一定要看仔細,否則可能使病情遷延不愈。

5、中藥對不同月齡的寶寶,用藥量上也有明顯不同,媽媽們要根據寶寶月齡使用藥量,如果遇到“小兒酌減”幾個字時,分辨不清用多少時,要諮詢中醫醫生

(實習編輯:朱小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