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失敗, 再孩子的嘗試行為中, 失敗挫折是免不了的, 我們應多給予孩子心靈的支持與愛護。 不要在眾人面前批評孩子, 不要在孩子之間相互攀比, 每個孩子都有其個性特點, 我們應注意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應給予鼓勵, 以增強其自信心, 保護其自尊心。 第三, 我們應允許孩子表現他們的情緒, 鼓勵他們把感受說出來, 説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 建立合理的自我概念。 不論是消極情緒, 還是積極情緒都需要表現出來。 過分的壓抑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都會導致鬱鬱寡歡, 興趣索然。 我們可使用“談話法”與孩子們一起探討他們的情感和他們的困難,
Advertisiment
(二)情感衝動
情感衝動指兒童的情感活動不受理性控制的發作性的擾亂現象。 此時, 兒童的情緒、情感表現出明顯的自發性和隨意衝動性, 並經常表現為不考慮行為後果的莽撞行為。 輕者, 如上課時突然說話, 打斷別人的談話等。 重者, 如亂發脾氣、哭鬧、打人毀物等。 他們不能容忍自己的願望得不到滿足, 又很少考慮行為後果, 事先也無計畫, 但行動之後錯了, 又後悔。 兒童容易衝動與其人格不成熟、尚沒有控制情感的經驗、以及成人對兒童的放縱、鼓勵有關。 當他們在實際生活中, 逐漸體會到情感控制的必要性,
Advertisiment
對兒童的衝動行為, 我們常採用的方法是:首先要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有些父母對孩子過分嬌慣, 養成孩子“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 有求必應的不良習慣。 如有一位家長為了滿足孩子“吃了蛋糕才睡覺”的不合理要求, 竟在晚上十一點冒雨出去為孩子買蛋糕。 應該讓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懂得, 許多事想要立即得到滿足是不可能的, 要學會等待,
Advertisiment
(三)恐懼
恐懼或害怕是正常兒童發展中普遍具有的一種體驗, 是兒童對周圍環境事物的一種必要的、往往是健康的反應。 隨著兒童心理的發展和成熟, 幼年時的恐懼逐漸會消失。 但如果兒童仍對某些不足以引起恐懼的事物也產生不可克服的恐懼, 便是一種異常現象。 若除恐懼的情緒體驗外, 再伴有出汗、顫抖以及回避反應,
Advertisiment
兒童怕懼的對象很多, 常見的是怕損傷身體(如摔傷、打針)、離開父母、犯錯、挨批評, 但嚴重影響其生活的是“學校恐怖症”。 學校恐怖症表現為習慣性的遲到、哭叫、亂跑等, 也可有攻擊式的抵抗, 如打、踢等。
引起兒童學校恐怖症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最常見的原因是:父母管教過於嚴厲、期望過高;教師過於嚴厲, 傷害兒童的自尊;受同伴集體中橫行霸道者欺侮;兒童本人膽小、懦弱、依賴性強等。
對兒童的學校恐怖症, 我們可採用以下策略:首先以各種強化方式獎勵兒童的上學行為, 如獎勵一本畫書或允許多看一會兒電視等。 避免一切由於躲避上學而帶給兒童的好處,
Advertisiment
的關係應是朋友關係, 使學校的生活更具吸引力。 魚戲蓮葉間, 蓮葉何田田。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作為老師, 我們不能做蜻蜓, 蜻蜓只會識香賞花, 我們要做蜜蜂, 因為小荷現在需要的是傳花授粉。 這一關過好了, 才有日後的蓮蓬實子, 泥底藕香。 (來源/星星生活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