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瞭解一個人的性格品質, 只需要看到他在餐桌上的表現就可大概清楚。 同樣, 餐桌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孩子的品質。 家長們請不要忽視孩子們的餐桌教育, 最好的教育有時就體現在這幾分鐘!
吃是孩子的本能,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吃相"。 有的孩子吃相令人作嘔:一人趴在桌上, 目中無人, 用筷子把盆裡的食物"翻江倒海", 一邊嚼著"美味佳餚", 一邊"高談闊論", 唾沫橫飛。 使周圍與他一起用餐的人食欲大減;有的孩子見到自己喜歡吃的, 不顧他人, 獨霸、獨吞、獨佔、獨享……父母見怪不怪, 習以為常。
Advertisiment
其實, 每個孩子從他在餐桌上的"吃相", 都可看到他背後家庭的文化, 教養和每個人的修養品位, 當然這不是即興"表演", 而是家庭長期薰陶的結果。 今天, 作為孩子的父母, 考慮得比較多的也許是如何給孩子增加營養, 讓孩子吃得好一點, 吃得多一點, 卻很少考慮餐桌上的家庭教育。
餐桌上, 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在學校食堂, 經常會看到學生將整碗白米飯灑在一地, 棄之泔腳, 卻毫無珍惜之心。 每個學生都讀過這樣的詩句: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作為父母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其實, 餐桌是最好的課堂。
重視對孩子感恩教育的父母是絕對不會放棄餐桌上這一家庭教育的平臺, 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
Advertisiment
在家中, 與父母共同進餐;在社會, 與朋友同學一起聚餐;如果能養成一個文明, 儒雅的用餐習慣, 這是保證孩子將來社會規範上的適應, 人際互動上的和諧, 以及各種條件下事業成功的重要前提。 如果從小能養成文明的用餐習慣, 對孩子來說, 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 這種資產是永恆的, 無限的。 超越萬貫家財, 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Advertisiment
1. 用餐前, 家人各就各位, 全家人坐定後, 方可動筷;
2. 學習筷子的正確拿法, 並養成習慣;
3. 用餐過程中, 隨時保持桌面的整潔;
4. 用餐時, 細嚼慢嚥, 餐食在口中不說話;吃東西, 喝湯不出聲;
5. 不翻撿盤中食物, 有些菜食使用公筷、母匙;筷子上沾有食物時不夾菜;
6. 用餐過程中交談要輕聲;
7. 單手不可同時拿兩種餐具;
8. 不可揮動餐具指人;
9. 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暴食, 珍惜食物不浪費;
10. 退席時要將殘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內, 坐椅放正, 向同桌上告退說:"慢用"。
在用餐過程中的每一個細小動作, 都反映了每個人的教養。 每個人的"吃相", 不是個人私事, 在社交場合, 與朋友一起吃飯, "吃相"便成了社交禮儀。
Advertisiment
有一位中學生曾經寫了一篇作文, 她的題目是:"媽媽喜歡吃魚頭"。 在他們家, 只要餐桌上有魚, 媽媽吃魚頭, 爸爸吃尾巴, 中段理所當然屬於孩子的。 在這樣的家庭裡, 由於過分凸現了獨生子女的"獨"字, 助長了孩子的獨食, 獨霸、獨享的家風, 長此以往, 家庭中會形成一種父母與孩子不平等的文化, 在餐桌上, 孩子"以我為中心", 家庭中在物質上難以實現家人之間的共同分享, 在精神上便無法獲得共同分享的快樂。
餐桌上的分享何止是物質上的分享, 更為重要的還應宣導餐桌上的精神的分享, 文化的分享, 學習成果的分享, 具體表現在:晚餐時,
Advertisiment
有很多家庭把每天一小時的晚餐時間稱之為"晚餐論壇", 成為親子之間共同交流, 相互學習, 共同分享的平臺。 但也有個別家庭, 每日晚餐, 父母口中嚼著飯菜, 手把著飯碗, 便開始對孩子"三堂會審":"今天語文考幾分了?""數學為啥考這麼差?""班主任老師又來電話告狀了!"隨著父母對孩子步步"逼供訊", 孩子極力反抗自衛, 餐桌上空頓時雷電交加, 烏雲密佈……這樣的晚餐對孩子的"身"與"心"有百弊而無一利。
作為家庭中的每一成員, 都是家庭的主人,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 既可分享家庭中的成果、快樂, 又應承擔家庭中的責任和義務。吃完飯,讓子女承擔一點洗碗掃地的任務,可能不是無關緊要的小事,而是從小培養孩子家庭責任心的重要途經。
又應承擔家庭中的責任和義務。吃完飯,讓子女承擔一點洗碗掃地的任務,可能不是無關緊要的小事,而是從小培養孩子家庭責任心的重要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