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哭鬧的孩子, 家長總是第一時間去阻止孩子哭, 無論是以暴力的方式還是以勸說的方式, 總之, 目的就是讓孩子不再哭鬧。 但網上有這樣一段話:
成長的父母, 最重要的標誌是接納、允許自己有情緒, 繼而也接納、允許孩子有情緒。 懂得“同理”自己, 才會“同理”孩子, “同理”在前, 才會順藤摸瓜理清情緒來源。 情緒來源才是父母療愈孩子情緒的最好“抓手”。
個人覺得很有道理, 也將相關的一些觀點分享給大家:
因為擔心, 所以不允許
我一向認為孩子哭泣的時候大人應該想辦法哄住孩子, 不應該任由孩子哭下去。
Advertisiment
孩子負面情緒的爆發, 會觸及父母內心的同類情緒, 潛意識裡因為擔心自己失控, 所以也不允許孩子發洩。
接納才能釋放
一次我送兒子去幼稚園, 看到一個剛入園的四歲多的男孩因為媽媽離開而大哭大鬧不止。 一個老師摟著男孩讓他趴在自己的懷裡哭, 邊拍著他後背邊說:“我知道跟媽媽說再見是很難過的事, 嗯, 是非常非常難過的事, 不過你要知道媽媽下午肯定會回來接你的。 我們來做點什麼幫你感覺好一點好不好?”
一邊說著, 老師一邊慢慢領著男孩往屋裡走,
Advertisiment
孩子情緒不好時大人需要做的四步驟:
一、認可孩子的感覺和情緒;
二、搞清楚孩子為什麼這樣;
三、幫助孩子心情好起來;
四、啟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上面那個老師對待哭鬧的孩子就履行了這幾條原則:首先認可孩子難過的情緒, 然後幫孩子想個辦法疏導和表達自己的感覺。
情緒無好壞, 它是正常的情感反應
關於孩子的情緒, 有些父母不允許孩子害怕, 如果孩子說怕恐龍, 媽媽就說:那有什麼好怕的, 都滅絕了。 如果孩子怕黑, 就說:媽媽都不怕,
Advertisiment
實際上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怕、恐懼都是人的正常的情感反應, 孩子既然有了這樣的感受, 父母應該首先表達出接受, 接受之後再引導他去面對, 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 拒絕和否定孩子的情緒。
情緒被壓抑孩子不敢做真實的自己
否定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的暗示是:媽媽不喜歡我害怕, 害怕是不好的行為, 我不應該害怕, 否則媽媽就不愛我了。
為了取悅父母, 孩子在想哭泣時和害怕時就會壓抑自己, 犯了錯會撒謊, 遭受欺負會隱瞞不報。 如果在父母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 孩子在哪裡才可以做真實的自己呢?假面具戴久了, 孩子的心理就會逐漸扭曲。
每一次的情緒體驗都是成長的機會
兒童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掌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Advertisiment
當孩子會說話了之後, 大人在接納他情緒的前提下, 教他正確地溝通, 學著用語言把情緒表達出來, 孩子就不會因為無助和受到挫折而大哭大鬧不止, 逐漸就會做到遇到事情不驚慌失措, 不發脾氣, 會嘗試講道理並尋求幫助。 只有這樣, 孩子才會擁有強大的內在, 變得通情達理, 從容不迫。
孩子和大人一樣, 都會有情緒, 快樂、悲傷、孤獨或興奮, 孩子也需要發洩情緒。
Advertisiment
父母成長才能更好的支持到孩子的成長
在我們的傳統思想中, 往往認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 但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時, 卻發現我們其實有著很多不為大人所知的煩惱, 也曾經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 也許我們在無助中度過了很多歲月, 但我們的孩子不應該如此。
也許我們是稀裡糊塗地長大的, 也還長得不錯, 但我們的孩子應該更加享受成長的過程。 我們的父母在他們所知所能的範圍內已經盡了他們的努力, 今天, 曾經的小孩成為了父母, 輪到我們的時候, 我們也需要去努力, 為他們, 也是為我們自己。
很多父母都在說要釋放孩子的天性, 讓孩子把自己的潛力爆發出來。 但是當你阻止孩子情緒的發洩的時候,你已經在遏制他潛能的激發了哦~~~所以,要釋放孩子的天性,請父母先釋放孩子的情緒哦~
但是當你阻止孩子情緒的發洩的時候,你已經在遏制他潛能的激發了哦~~~所以,要釋放孩子的天性,請父母先釋放孩子的情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