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與生俱來就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們往往喜歡毫無顧忌的去摸索, 由於能力和知識的有限, 他們難免會“犯錯”, 作為老師, 應該如何去面對這些錯誤呢?
一、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錯誤”
我在故事《龜兔賽跑》的延伸活動中, 要求他們畫故事的內容, 有些人居然“隨心所欲”地畫了故事外的動物形象。 當我走過去巡視時, 有的用手遮遮掩掩, 有的用嘻皮笑臉來“應付”我。 類似的情況以前也出現過, 我干涉過好多次了, 可是效果甚微。 於是我改變以往的做法, 表揚他們畫得好, 然後要求他們開動腦筋思考,
Advertisiment
因此, 我覺得作為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的“錯誤”, 並注重思考與研究,
Advertisiment
二、營造寬鬆、自由的環境, 鼓勵孩子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在日常工作中我發現有時我們會在無意之中限制幼兒創造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語言活動中, 我們經常會複述一些兒歌、故事什麼的, 當幼兒在複述過程中出現遺忘時, 他們有的會自己組織詞句進行補充, 以求複述的完整性, 而當出現這種情況時, 往往會遭到他人給予的糾正, 使其複述的內容跟原先的保持一致。 久而久之, 幼兒都儘量按照老師教的去學去說去背。 在孩子們的眼裡, 不改動老師教的詞句, 背得滾瓜爛熟的就是聰明孩子, 是好孩子。 久而久之, 那些需要改編和創編的教學環節往往無法順利開展。
Advertisiment
於是, 我努力尋求突破點。 一次, 當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婷婷小朋友在背兒歌過程中“卡殼”時, 我改變以往的做法, 鼓勵她可以用自己覺得合適的句子來替代。 結果她略略思考之後果真用自己想出來的句子把兒歌給補充完整了, 我帶頭為她鼓掌, 婷婷的表情從緊張轉為了喜悅。 漸漸地, 班上改詞、改句等現象就形成了一定的氛圍, 一改往日的“循規蹈矩”, 油然而生了一股改編和創編的熱情。
從實踐中我發現, 錯誤和失敗的經驗在幼兒自我建構的過程中也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對幼兒的“錯誤”從另一角度去分析其實就是他們的創造, 所以, 我們要允許“錯誤”的存在, 要為他們營造一種寬鬆、自由的環境。
Advertisiment
三、鼓勵幼兒大膽想像, 不忽視孩子的創造成果
“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 首先要認識他們, 發展他們的特點, 而予以適宜之肥料, 水分, 太陽光, 並須除害蟲, 這樣, 他們才能欣欣向榮, 否則不能免於枯萎。 ”陶先生在這一觀點上的見解相當中肯。 語言是幼兒思維的結果, 是思維活動的內隱。 作為教師要鼓勵他們將他們的想像用語言大膽地表達出來, 把他們自己獨特的想法告訴大家, 激發出他們的求異思維, 發展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作為幼兒教師, 在語言活動中應當經常有意識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 讓幼兒能從自己不同的生活經驗中去思考和想像。 例如:在語言故事《幫小兔》活動中,
Advertisiment
寶寶的創造力是無窮的,是靠語言和行為來表達的,如果不給孩子一個機會,那麼你可能就會錯過這份美好。
可它不會爬樹,也找不到竹竿,該怎麼辦?經過短暫的思考後,有小朋友發言了,說可以請長頸鹿或者大象蹲下來,然後讓小兔爬到它們的背上,再請它們站起來,這樣小兔就可以自己拿到氣球了。然後我請他們比較哪個方法最好,小朋友雖然各抒己見,起了一點小爭論,但最後幾乎一致認為讓小兔自己爬到長頸鹿或者大象背上把氣球拿下來的方法是最好的,理由是雖然方法不是最簡單,但小兔肯定最開心。有了這樣的一個公論,我就沒有向小朋友敘述這個故事原來的結尾,因為我被他們感染了,認同了他們的想法,也應了陶先生的說法:“我們如果承認教育是活的,我們教育兒童,就要根據兒童需要的力量為轉移。”寶寶的創造力是無窮的,是靠語言和行為來表達的,如果不給孩子一個機會,那麼你可能就會錯過這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