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 忽然發現寶寶對“完美”有了一份執著的追求:餅乾碎了一點點, 他大哭大鬧;玩具擺放不如意, 他不依不饒……寶寶究竟是怎麼了?是他太任性嗎?面對他的“完美情結”, 我們應該怎麼辦?
追求完美, 寶貝這是怎麼了?某天, 家裡來了一位2歲半的小客人。 對她來說, 我還是個陌生人。 這個謹慎型的寶寶一直用很警惕的眼神看我。 於是, 我只好離她遠遠的, 不時通過手勢、語言、表情逗她, 以拉近與她的距離。 好在茶几上的香蕉勾起了她的食欲, 這使我有了一個速速接觸她的好機會。 我掰下她指定的一根香蕉,
Advertisiment
沒想到, 媽媽這個小小的舉動立刻引發了一場戰爭:小傢伙不依不饒, 哭得驚天動地。 一開始, 媽媽以為她嫌半個香蕉太少, 趕緊把另外半個香蕉也遞給她。 可是, 小傢伙依然不領情, 只見她一邊哭, 一邊喊:“媽媽把香蕉變回去。 ”就算換一根完整的香蕉, 小傢伙也堅決不幹。
原來, 寶寶接受不了的是這根香蕉被掰成兩半的事實。 面對這個完全聽不進去任何道理的寶貝, 媽媽的尷尬與無奈可想而知。
類似的困境, 相信很多家長都遭遇過, 或者即將遭遇。 小傢伙為何會如此在意那根香蕉是否完整呢?這便是所謂的“完美敏感期”在作怪。
Advertisiment
當然, 2~4歲只是個大概的年齡範圍, 對於每個個體來說, 他進入完美敏感期的年齡可能會不太一樣, 因此, 完美敏感期不以年齡劃分, 而以寶寶的表現為判斷的標準。
寶寶有完美情結, 完美好還是不好?寶寶的完美情結讓我們頭大。 順著他, 我們可能擔心寶寶養成任性的習慣;不順著他, 寶寶反應激烈, 親子間衝突迭起, 我們又無能為力, 也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 因為此, 我們可能會以為寶寶的完美情結實在是壞處多於好處。
Advertisiment
一方面, 寶寶發現了完美與缺憾之間的差異, 這是一大進步。 因為追求完美, 他可能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表現得更認真, 更細緻。
另一方面, 因為追求完美, 寶寶可能不懂得變通, 在日常生活與遊戲中表現得一根筋, 缺乏靈活性。 而他小時候的思維模式, 處理問題的模式一旦形成習慣, 對他未來的發展將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因此, 恰當地應對寶寶的完美敏感期, 巧妙地引導他的行為, 對他有著深遠的意義。 處在完美敏感期的寶寶朝著哪個方向發展, 更多地取決於我們如何應對與引導。
Advertisiment
若我們懂寶寶的心思, 順應他這個階段性的發展需求, 順勢而為, 技巧地引導寶寶, 他的求完美就會朝著更有益於他成長的方向發展。
相反, 若我們與寶寶對抗, 寶寶求完美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 他的內心會十分困擾, 繼而妨礙他的成長。 又若我們出於好心, 試圖利用寶寶的完美情結, 過度賞識與激發他的完美需求, 那麼, 寶寶為了得到更多的認可與賞識, 可能會極端地完美主義, 這會讓他活得很辛苦, 很糾結, 甚至為了討父母歡心而失去自我, 這就得不償失了。
請尊重他, 而不要憑自己的想像去改造他面對一個處於完美敏感期的寶寶, 我們可以嘗試掌握一些技巧, 協助他順利度過這個階段, 並因此獲得更多心靈的滋養,
Advertisiment
首先, 追求完美僅僅是個階段性的問題, 過了這個階段, 問題自然消除。
因此, 當寶寶進入這個階段時, 我們沒必要大驚小怪, 甚至想當然地去改造他, 引發他的對抗行為。 相反, 能滿足的, 我們可以儘量滿足他, 並嘗試無條件地接納他, 隨順他。 當我們不給予他對抗的能量, 他自然也就不對抗, 反而能更快速地度過這個階段。 這對親子雙方來說, 都是更輕鬆的一種方式。 舉例來說, 當寶寶接受不了一塊缺了一角的餅乾時, 與其跟他糾纏, 不如速速換給他一塊完整的餅乾。
其次, 利用寶寶求完美的心理需求, 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與遊戲中, 視情況引導他更認真地“工作”, 讓每一項任務都完成得更出色。
不過,在引導時,要將關注的重心放在過程,而不是結果。當寶寶能更多地享受這個趨於完美的過程時,他就沒有壓力,相反,他只有看到一切朝著更完美的方向發展的喜悅。而且,若我們也滿腔熱情參與到這個過程中,自然會以我們的實際行動給予他更多正面的積極的引導:“我看到這些玩具擺放得越來越整齊了。要是把這個小車放在那個位置呢?我覺得應該會更好,我們來試試……哈,果然更好了!”
當然,有的時候,當完美被破壞,寶寶反應激烈,而我們又無能為力時,不妨嘗試換個思路來解決問題,讓寶寶跟著轉換思路。
比如,寶寶手裡的餅乾突然缺了一角,我們何不在他哭鬧時傳遞給他一些新的資訊:“你看,這是一塊張大嘴的餅乾,它說,它好想吃一個小孩。”這種不跟寶寶較勁的方式會調動寶寶的好奇心,他就可能對這塊“張大嘴”的餅乾感興趣,並且在餅乾吃他之前先把餅乾消滅。如此,他就忘了先前的較勁,變得好說話了。
總之,完美情結的好與壞,只在一轉念間。順勢而為,育兒路上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
不過,在引導時,要將關注的重心放在過程,而不是結果。當寶寶能更多地享受這個趨於完美的過程時,他就沒有壓力,相反,他只有看到一切朝著更完美的方向發展的喜悅。而且,若我們也滿腔熱情參與到這個過程中,自然會以我們的實際行動給予他更多正面的積極的引導:“我看到這些玩具擺放得越來越整齊了。要是把這個小車放在那個位置呢?我覺得應該會更好,我們來試試……哈,果然更好了!”
當然,有的時候,當完美被破壞,寶寶反應激烈,而我們又無能為力時,不妨嘗試換個思路來解決問題,讓寶寶跟著轉換思路。
比如,寶寶手裡的餅乾突然缺了一角,我們何不在他哭鬧時傳遞給他一些新的資訊:“你看,這是一塊張大嘴的餅乾,它說,它好想吃一個小孩。”這種不跟寶寶較勁的方式會調動寶寶的好奇心,他就可能對這塊“張大嘴”的餅乾感興趣,並且在餅乾吃他之前先把餅乾消滅。如此,他就忘了先前的較勁,變得好說話了。
總之,完美情結的好與壞,只在一轉念間。順勢而為,育兒路上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