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請把孩子的話當回事

引文:不要以為孩子小, 就認為孩子的話無意義, 耐心一點, 把孩子的話當回事, 才能真正讀懂孩子, 理解孩子。

語言心理學研究認為, 孩子4、5歲時就能通過比較完整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描述個人的經歷。 此時, 孩子們的表達欲望也會越來越強, 不管家長願不願意聽、是不是有時間聽, 寶貝們總是像個小麻雀一樣說個不停。 一些沒有耐心的家長便會使出各種花招試圖讓孩子閉上小嘴。 但事實上, 在孩子的隻字片語中飽含了他的各種情緒、感受和需求, 父母要把孩子的話當回事。

重視孩子的問題

Advertisiment

場景1:爸爸和皓皓一起看電視, 電視裡在播放狗熊冬眠的節目。

“爸爸, 狗熊為什麼要冬眠?”

“因為冬天沒有吃的。 ”

“那為什麼猴子不冬眠呢?”

“因為猴子能找到吃的啊。 ”

“那為什麼狗熊不去找吃的呢?”

“怎麼那麼多問題!看電視吧!”

分析與建議:在我們的身邊, 類似皓皓和爸爸的對話幾乎每天都會發生。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 他們探尋和認識世界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他們不再一味地接受知識, 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疑問, 並期望在第一時間找到答案。 但由於知識和經驗還太有限, 家長便成了他們首選的求助對象。 其實, 很多家長都知道,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十分重要, 也非常努力地解答著孩子的提問。 但當“問題寶寶”們一連串稀奇古怪的問題擺在面前時考驗就來了。

Advertisiment

首先的考驗是耐心, 就像皓皓爸爸顯然就是因為沒有耐心才終止了皓皓的提問。 我們很能理解皓皓爸爸, 因為很少有家長能完全做到一一作答。 但像皓皓爸爸那樣強行終止卻是不合理的。 這猶如是給孩子強烈的求知欲突然澆了一盤涼水, 大大打擊了他思考和探索的熱情。 家長面臨的另一個考驗就是:不可能對孩子的所有問題都對答如流。 遇到回答不上的問題該如何應對?

著名學者周國平就講過一個例子:一天周國平的女兒問他:“爸爸, 什麼是時間?”周國平當時一驚, 這可是個深奧的哲學問題, 該怎麼回答女兒呢?於是, 他告訴女兒:“這個問題讓我想想, 明天告訴你,

Advertisiment
行嗎?”第二天, 女兒興奮地找到周國平:“爸爸, 我知道什麼是時間了, 就是我在說“時間”這個詞的時候它就不見了。 再也回不來了。 ”我們很難想像孩子會給出如此富於哲理的答案!而這恰恰是周國平的那句“讓我想想”給了孩子無限思考的空間, 也讓周國平認識到了孩子的“不簡單”。 同時, 為自己贏得了學習和思考的機會。

其實, 皓皓的爸爸也可以借鑒一二。 孩子對“狗熊冬眠”的問題如此感興趣, 何不趁熱打鐵, 找出相關的書籍或上網搜索相關資訊, 然後和孩子一起分享、瞭解。 或者鼓勵孩子請教老師, 和其他小朋友討論。 這樣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冬眠”的知識, 還學會了如何與人溝通、與人相處。

瞭解孩子的需求

場景2:媽媽帶蕭蕭逛商場,

Advertisiment
蕭蕭看到一輛小車很喜歡。 回家的路上, 蕭蕭的話題似乎就沒離開過小汽車:“媽媽, 你說小汽車能在水裡開嗎?”“媽媽, 軒傑的小汽車是不是和這個一樣啊?”……媽媽知道蕭蕭還惦記剛才的小車, 為了打消念頭, 索性等蕭蕭在一旁自言自語。 沒幾天, 幼稚園老師給媽媽來電話說蕭蕭偷偷拿走了小朋友的玩具汽車。

分析與建議:隨著孩子漸漸長大, 他在提出自己需求前已經學會了對家長即將出現的反應做出預測, 並根據自己猜測的結果制定表達策略。 就像蕭蕭那樣, 他清楚地知道, 如果直接讓媽媽買小汽車顯然會被斷然拒絕, 所以便採取了“迂回戰術”。 可媽媽對自己的“良苦用心”卻毫無反應, 於是就出現了老師告狀的一幕。

Advertisiment

在生活中, 孩子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 既有合理的, 也有不合理的。 無論如何, 我們首先需要讓他明確瞭解您的態度。 媽媽對蕭蕭委婉的要求就採取了回避態度, 這使得蕭蕭內心一直延續著擁有小汽車的願望, 直到自己找到“方法”。 同時, 我們的回應絕不是簡單的“行”與“不行”, 還必須給孩子一個足以讓他享受滿足感或放棄要求的理由。 如“你可以多看會動畫片, 因為今天老師表揚你畫的畫了”、“不行, 因為我們已經說好了不能這樣”。 最後, 在拒絕孩子需求最好還能給出您的建議或者彌補方式。

在這裡我們不妨建議蕭蕭媽媽這樣說服蕭蕭:“今天媽媽不能給你買小車(表明態度), 因為你的車很多了(說明原因)。 如果你喜歡可以拿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換著玩(給出建議)。 ”

分享孩子的經歷

場景3: 第一天:幼稚園回來的佳佳很興奮地給爸爸講幼稚園的經歷:“今天手工課可有意思了,甜甜把紙條貼在臉上學看門的劉爺爺。王老師說……”

“甜甜,自己玩去啊,爸爸在工作。”

“……”

幾天後:

“佳佳,今天在幼稚園都做了什麼呀?”

“沒什麼”

“……”

分析與建議:在孩子的世界裡每天總會有那麼多好玩、有趣的事情發生。他們強烈地渴望著能將自己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和最親近的人分享。這種感受類似于他們和小朋友分食糖果時,總會把最好吃的糖果分給最好的朋友。同樣,孩子將自己的經歷告訴家長,充分表達著他對您的喜愛、信任和依賴。要知道,這種信任和依賴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前提。而這種分享習慣的建立,將更有可能讓孩子在叛逆的青春期向您打開心扉。

其實,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向我們講述他的趣事時,如果我們能放下手中的事情,專注地聽他描述,並不時地給予回應,是最好不過的了。但如果像佳佳爸爸那樣的確無法停下手中的工作又該如何處理呢?其實這並不困難:“是嗎?那真是太有意思了!佳佳,爸爸現在有一個重要的工作要做,要不你自己先玩1個小時,1個小時後你再給爸爸,講好嗎?”

尊重孩子的心情

場景4:“媽媽,小企鵝被壞蛋殺死了,它真可憐。媽媽,你說會有醫生去救它嗎?”

“果果,傻孩子,那都是動畫片編的,是假的!”

“可是小企鵝真的很可憐。”

“行了,別傷心了,吃飯了!”

分析與建議:在成年人看來,孩子們的喜怒哀樂常常會令我們難以琢磨:一片樹葉飄到頭頂能讓他樂開花;不小心掉了一塊糖豆就會耿耿於懷……而這些對於經歷和感受了太多的成人則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甚至根本不會在意。於是,我們便會像果果媽媽那樣以成人的視角去理解和對待孩子的情緒。

其實,孩子的內心世界非常豐富,情緒也更加敏感、細膩,更加需要家長的關注。他通常都是在與家長的交流中加深自己對情緒的認識和理解,並從中學會該如何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我們一味地否定或忽視孩子的情緒表達,這不僅僅會讓他有被冷落、被忽視的感覺,甚至還會令他對自己產生懷疑,從而影響自信心、自控力等的建立。或許孩子傷心或高興的理由並非來源於現實(如動畫片、故事、想像),但他們的情感卻是真真切切地,因此我們沒有理由置若罔聞。在這種情況下,您不妨嘗試這樣一種表達方式:先複述事實,然後表示理解,並給出您的安慰或鼓勵。以果果為例,媽媽可以說:“是啊,小企鵝被殺了,真可憐,你一定很難過吧。不過壞人不是被抓住了嗎?”

欣賞孩子的想像

場景5:週末爸爸開著車帶陽陽外出,走到半路就堵車了。

“爸爸,怎麼又堵車了?要是汽車有翅膀就好了,我們就可以飛起來了。”

“那不是亂套了!”

“不會啊,員警叔叔可以站在天上指揮!”

“怎麼站?”

“有會飛的滑板。”

“那怎麼可能,趕緊坐好。”

分析與建議:孩子在 5、6歲的時候開始出現具有創造性的想像,就像陽陽所說的“會飛的汽車和員警”。想像力和其他能力有所不同,如果在孩子年幼時不加以保護和培養,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降低。另一方面,由於孩子的思維水準所限,他們經常很難分清現實和想像的區別,會誤把想像當做現實。因此,當家長對他們的想像表示懷疑或否定時,孩子甚至會認為是對自己本身的否定,從而感覺自尊受到傷害。

爸爸為什麼不試著引導他將想像更完善呢?“會飛的汽車是什麼樣呢?”“汽車都飛了會不會天上也堵車啊?”“員警叔叔的滑板是不是動畫片裡小超人的那種啊?”……可以想像,當陽陽發現爸爸對自己的想法如此感興趣時,思維也會更加活躍,也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爸爸還可以鼓勵陽陽把剛才想像的畫成圖畫、編成故事。當自己的想像真真切切地擺在面前時,孩子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不言而喻。

從上面的幾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孩子看似簡單、天真無邪的話語所包含的內容是很豐富的。我們如果不把孩子的話當回事,錯過的就不僅僅是一次與他交流的機會……

分享孩子的經歷

場景3: 第一天:幼稚園回來的佳佳很興奮地給爸爸講幼稚園的經歷:“今天手工課可有意思了,甜甜把紙條貼在臉上學看門的劉爺爺。王老師說……”

“甜甜,自己玩去啊,爸爸在工作。”

“……”

幾天後:

“佳佳,今天在幼稚園都做了什麼呀?”

“沒什麼”

“……”

分析與建議:在孩子的世界裡每天總會有那麼多好玩、有趣的事情發生。他們強烈地渴望著能將自己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和最親近的人分享。這種感受類似于他們和小朋友分食糖果時,總會把最好吃的糖果分給最好的朋友。同樣,孩子將自己的經歷告訴家長,充分表達著他對您的喜愛、信任和依賴。要知道,這種信任和依賴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前提。而這種分享習慣的建立,將更有可能讓孩子在叛逆的青春期向您打開心扉。

其實,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向我們講述他的趣事時,如果我們能放下手中的事情,專注地聽他描述,並不時地給予回應,是最好不過的了。但如果像佳佳爸爸那樣的確無法停下手中的工作又該如何處理呢?其實這並不困難:“是嗎?那真是太有意思了!佳佳,爸爸現在有一個重要的工作要做,要不你自己先玩1個小時,1個小時後你再給爸爸,講好嗎?”

尊重孩子的心情

場景4:“媽媽,小企鵝被壞蛋殺死了,它真可憐。媽媽,你說會有醫生去救它嗎?”

“果果,傻孩子,那都是動畫片編的,是假的!”

“可是小企鵝真的很可憐。”

“行了,別傷心了,吃飯了!”

分析與建議:在成年人看來,孩子們的喜怒哀樂常常會令我們難以琢磨:一片樹葉飄到頭頂能讓他樂開花;不小心掉了一塊糖豆就會耿耿於懷……而這些對於經歷和感受了太多的成人則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甚至根本不會在意。於是,我們便會像果果媽媽那樣以成人的視角去理解和對待孩子的情緒。

其實,孩子的內心世界非常豐富,情緒也更加敏感、細膩,更加需要家長的關注。他通常都是在與家長的交流中加深自己對情緒的認識和理解,並從中學會該如何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我們一味地否定或忽視孩子的情緒表達,這不僅僅會讓他有被冷落、被忽視的感覺,甚至還會令他對自己產生懷疑,從而影響自信心、自控力等的建立。或許孩子傷心或高興的理由並非來源於現實(如動畫片、故事、想像),但他們的情感卻是真真切切地,因此我們沒有理由置若罔聞。在這種情況下,您不妨嘗試這樣一種表達方式:先複述事實,然後表示理解,並給出您的安慰或鼓勵。以果果為例,媽媽可以說:“是啊,小企鵝被殺了,真可憐,你一定很難過吧。不過壞人不是被抓住了嗎?”

欣賞孩子的想像

場景5:週末爸爸開著車帶陽陽外出,走到半路就堵車了。

“爸爸,怎麼又堵車了?要是汽車有翅膀就好了,我們就可以飛起來了。”

“那不是亂套了!”

“不會啊,員警叔叔可以站在天上指揮!”

“怎麼站?”

“有會飛的滑板。”

“那怎麼可能,趕緊坐好。”

分析與建議:孩子在 5、6歲的時候開始出現具有創造性的想像,就像陽陽所說的“會飛的汽車和員警”。想像力和其他能力有所不同,如果在孩子年幼時不加以保護和培養,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降低。另一方面,由於孩子的思維水準所限,他們經常很難分清現實和想像的區別,會誤把想像當做現實。因此,當家長對他們的想像表示懷疑或否定時,孩子甚至會認為是對自己本身的否定,從而感覺自尊受到傷害。

爸爸為什麼不試著引導他將想像更完善呢?“會飛的汽車是什麼樣呢?”“汽車都飛了會不會天上也堵車啊?”“員警叔叔的滑板是不是動畫片裡小超人的那種啊?”……可以想像,當陽陽發現爸爸對自己的想法如此感興趣時,思維也會更加活躍,也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爸爸還可以鼓勵陽陽把剛才想像的畫成圖畫、編成故事。當自己的想像真真切切地擺在面前時,孩子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不言而喻。

從上面的幾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孩子看似簡單、天真無邪的話語所包含的內容是很豐富的。我們如果不把孩子的話當回事,錯過的就不僅僅是一次與他交流的機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