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工作的原因, 我幾乎天天和家長打交道, 聽到的最多的話是:“老師, 這孩子怎麼辦?”“老師, 拜託你多操心!”“老師, 我不懂得教育, 也不會教育, 孩子就交給你了。 ”“老師, 我們實在沒辦法了。 ”“老師, 實在不行你看著辦吧。 ”甚至有一位學歷頗高且常年從事教育工作的家長都對我感歎:“越來越不懂教育了, 尤其是對自己的孩子。 ”
探討教育理論是專家們的事兒。 不過, 作為每天和學生面對面的一線教師, 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感受, 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記得以前教過一個女生。 她性格比較內向, 有點孤僻, 經常悶悶不樂,
Advertisiment
不知道過了多久, 我們班另外兩個女生去教室, 看到她沒發現我在附近, 笑出了聲音, 這才把她驚動。 她有些手足無措地向教室跑去, 我叫住了她, 從樹上摘下一片葉子, 把她帶到辦公室, 在紙上寫了一句話:“一個可愛的學生曾在這棵樹下思考, 想成為一片綠葉, 依託樹幹, 蒙受陽光雨露, 在這美麗的季節裡播撒芬芳。 ”然後我把那片葉子用膠水貼到紙上送給了她。
Advertisiment
幾年後, 我收到了她的一封信, 才發現那麼一件小事居然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 信裡說:
“老師, 離開你很久了, 也許你已經不記得我這樣一個一切平平的學生了, 可你送我的那片樹葉我現在還保留著, 每次看它我都小心翼翼的, 生怕弄破。 那是我第一次收到這樣一份珍貴的特別的禮物, 它讓我知道了原來一個平常的學生也可播撒芬芳, 這鼓起了我的信心, 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再弱小的葉子, 大樹也給它留著位置, 陽光也給它留了一份, 它也不是可有可無的, 就像你給我們開班會的時候常說的, 我們未必是最出色的, 但我們每個人都是無可替代的。 現在, 我正坐在學校裡刻苦讀書,
Advertisiment
很有意味的是, 在那之後的一天, 我無意間碰到了其他班的一個學生在樹下發呆, 正好被來學校看她的父母碰個正著。
Advertisiment
送一片樹葉, 實在談不上是教育。 如果那個孩子的心不是那麼容易被感動, 也未必有如此立竿見影的效果。 但這至少是一種態度的表達:“我心中有你,
Advertisiment
我經常弄點小東西送給學生, 學生都當寶貝一樣, 有的學生說還是第一次收到老師給的東西。
問題的核心不是禮物, 孩子們所需要的, 是我們通過禮物傳遞的關愛和祝福, 那對他們而言意味著一種肯定和接納, 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價值, 他們可以由此獲得奮鬥和發展的信心與動力。
幾年前, 我還是個初出茅廬的新手時, 有一次在校園裡, 一個素不相識的女生喊住我, 對我說她的一個最要好的朋友很快就要過生日了, 她想送一件特別的禮物——找1000個人為朋友寫祝福語。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孩子不好好學習盡搞這些歪門邪道,甚至有些反感。幸虧,真的幸虧當時我剛出校門不久,心中還有很強烈的學生氣息,所以在反感的同時也有這樣一種想法:如果我的朋友在我生日的時候也送我這麼一件禮物,那我會多麼高興,多麼感動啊!
這兩種矛盾的心理最後歸結為理性的結論:為朋友真心祝福和是否好好學習根本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即便她學習成績乃至學習態度都不怎麼樣,但把心思用在為朋友祝福上,總比用在叛逆、翹課、遊戲、追星、早戀上強吧。我想這些的時候,那個女生以為我是看不起她的這種做法,紅著臉說:“老師你既然為難,那就不麻煩你了,還是很謝謝你。”
我叫住了悻悻地想要離開的她,欣然在她的本子上寫了一段祝福。然後簡單向她解釋了一下,記不清當時說了些什麼,總之是在撒謊——我不敢告訴她實際上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那樣的。
到現在我都在不斷反思著這件事,我一直在感謝那位至今不知道姓名的同學,是她讓我在初人教育行業的時候就開始思考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教師到底應該做些什麼。換言之,孩子們到底需要什麼。
許多孩子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教”而是“澆”,用理解和愛去滋潤他們的靈魂,用生活體驗的甘露去澆灌他們的心靈,因為,他們的心已經被考試“烤”成一片荒漠。
有人這樣說:
“我們不合時宜地把自己的期望和既定的遊戲規則強加在他們身上,好比是鏟平了原始森林,剷除了它豐富而富有活力的生態系統,剷除了其中孕育奇葩的希望。再種上一排排經濟林,用肥料催生,為了我們的功利耗盡了他們天賦的活力,耗盡了他們持續的富有無限可能的美好的原生態。”
我不想危言聳聽,但參加工作這幾年,我的工作筆記上寫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孩子們的心,就像一片荒漠”。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本應讓孩子們在更為多元化的選擇中充分發展自己,可是,仍有不少孩子心中沒有陽光雨露,沒有生機盎然的憧憬和奮鬥,只有空虛和迷惘。他們只是在日復一日機械地重複著整個社會為他們設定的人生,無論他們思想上是否理解,情感上是否接受,他們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應付:應付日益繁重的課程,應付五花八門的考試和選拔,應付節假日的輔導補習,應付家長和老師的要求……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很少能感受到真正的自我和生活的美好。於是,一有空閒,他們就近於饑不擇食地尋求一切可以填補內心空虛的東西,為自己尋找到生活的感受,想辦法讓自己去笑、去哭、去撒野、去放縱,去做他能夠做的一切事情。好的壞的,來者不拒。無論這些東西在他人看來多麼無厘頭,多麼沒有價值,多麼浪費時間,他們都毫不顧忌,因為這能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在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有豐富感受的人而生活著。
這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的心太空虛了,正如在沙漠中跋涉而水壺早已空空的行人,只要前面有水,哪裡顧得上其中有什麼呢?孩子畢竟不是成人,他們沒有在人生的荒漠中跋涉的經驗,他們只知道很需要水。
我曾經在操場上看到:一個曠課的男生旁若無人地甩著遮臉的長髮吼著崔健的歌—一《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野》。可能不少家長對這首老歌有些陌生了,為了讓大家能更真切地意識到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我把這首歌的全文寫下:
我光著膀子,我迎著風行,跑在那逃出醫院的道路上。
別攔著我,我也不要衣裳,因為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
給我點兒肉,給我點兒血,換掉我的志如鋼和意如鐵,
快讓我哭,快讓我笑,哇,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兒野。
yiyeyiye/因為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
yiyeyiye/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兒野。
我沒穿著衣裳,我也沒穿著鞋,卻感覺不到西北風的強和烈。
我不知道我是走著還是跑著,因為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
給我點兒刺激大夫老爺,給我點兒愛護士姐姐,
快讓我哭要快讓我笑哇/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兒野。
yiyeyiye/因為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
yiyeyiye/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兒野。
寒冷和放縱的刺激.反倒變成了療治思想意識麻木的良藥。難道真的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嗎?不是,而是他們實在等不及了。
崔健最初演唱這首歌的時候,現場為之瘋狂,那時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意外,因為人們的心靈被禁錮太久了。時隔二十多年後,他再一次演唱時,許多80後、90後跟著那些60後崔健迷們一起瘋狂呼喊“我要做我自己”——這時,好像他們之間沒有代溝了。
這不得不讓我們沉思,既然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塑造人們的靈魂,那我們將要“塑造”的靈魂,究竟處於怎樣的一種狀態呢?
一位成功步入名牌大學的“天之驕子”這樣描述自己的真實心理:
為了要做一個“文明人”,我放棄了做自己。可是,我期待自己野性的彌散。
我知道人們對我的期待,知道人們以為我應該是什麼樣子,知道我“應該”是什麼樣子。我知道,文質彬彬、禮貌有加似乎讓我更有“人性”的魅力。可是,我是一隻北方來的狼,永遠成不了也永遠不想成為熊貓。我珍惜自己的狼性。我所期待的只不過是一塊雪地,讓我盡情地撒野。
我不要成為一個饅頭,面面光滑,咬起來也不會硌了別人的牙,可是——毫無味道。我厭惡這樣的態度。就算我的缺點不能為人們所接受,我也要我的一切暴露在天空下,所謂的缺點,所謂的優點,都是我的特點。
當代著名哲學家周國平在他的名著《安靜》中曾對此做過深刻的剖析:“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尋找一種適合於自己的方式,都應該傾聽自己內在生命的呼聲,關注自己的生存狀態,不斷地尋求一種既健康又高貴的人生,簡言之,一種真實的活法。”“問題出在這個世界不讓人痛快地哭,痛快地笑。最使一顆優秀靈魂感到壓抑的當然不是挑戰,而是普遍的平庸和麻木。”
在另一部作品中,他說:“對於一個洋溢著生命熱情的人來說,幸福就在於最大限度地窮盡人生各種可能性,其中包括困境和逆境。‘目極世間之色,耳極世間之聲,身極世間之鮮,口極世間之譚’。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
我想:我們對於孩子的瞭解也應該多一些角度和深度。
她想送一件特別的禮物——找1000個人為朋友寫祝福語。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孩子不好好學習盡搞這些歪門邪道,甚至有些反感。幸虧,真的幸虧當時我剛出校門不久,心中還有很強烈的學生氣息,所以在反感的同時也有這樣一種想法:如果我的朋友在我生日的時候也送我這麼一件禮物,那我會多麼高興,多麼感動啊!這兩種矛盾的心理最後歸結為理性的結論:為朋友真心祝福和是否好好學習根本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即便她學習成績乃至學習態度都不怎麼樣,但把心思用在為朋友祝福上,總比用在叛逆、翹課、遊戲、追星、早戀上強吧。我想這些的時候,那個女生以為我是看不起她的這種做法,紅著臉說:“老師你既然為難,那就不麻煩你了,還是很謝謝你。”
我叫住了悻悻地想要離開的她,欣然在她的本子上寫了一段祝福。然後簡單向她解釋了一下,記不清當時說了些什麼,總之是在撒謊——我不敢告訴她實際上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那樣的。
到現在我都在不斷反思著這件事,我一直在感謝那位至今不知道姓名的同學,是她讓我在初人教育行業的時候就開始思考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教師到底應該做些什麼。換言之,孩子們到底需要什麼。
許多孩子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教”而是“澆”,用理解和愛去滋潤他們的靈魂,用生活體驗的甘露去澆灌他們的心靈,因為,他們的心已經被考試“烤”成一片荒漠。
有人這樣說:
“我們不合時宜地把自己的期望和既定的遊戲規則強加在他們身上,好比是鏟平了原始森林,剷除了它豐富而富有活力的生態系統,剷除了其中孕育奇葩的希望。再種上一排排經濟林,用肥料催生,為了我們的功利耗盡了他們天賦的活力,耗盡了他們持續的富有無限可能的美好的原生態。”
我不想危言聳聽,但參加工作這幾年,我的工作筆記上寫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孩子們的心,就像一片荒漠”。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本應讓孩子們在更為多元化的選擇中充分發展自己,可是,仍有不少孩子心中沒有陽光雨露,沒有生機盎然的憧憬和奮鬥,只有空虛和迷惘。他們只是在日復一日機械地重複著整個社會為他們設定的人生,無論他們思想上是否理解,情感上是否接受,他們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應付:應付日益繁重的課程,應付五花八門的考試和選拔,應付節假日的輔導補習,應付家長和老師的要求……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很少能感受到真正的自我和生活的美好。於是,一有空閒,他們就近於饑不擇食地尋求一切可以填補內心空虛的東西,為自己尋找到生活的感受,想辦法讓自己去笑、去哭、去撒野、去放縱,去做他能夠做的一切事情。好的壞的,來者不拒。無論這些東西在他人看來多麼無厘頭,多麼沒有價值,多麼浪費時間,他們都毫不顧忌,因為這能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在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有豐富感受的人而生活著。
這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的心太空虛了,正如在沙漠中跋涉而水壺早已空空的行人,只要前面有水,哪裡顧得上其中有什麼呢?孩子畢竟不是成人,他們沒有在人生的荒漠中跋涉的經驗,他們只知道很需要水。
我曾經在操場上看到:一個曠課的男生旁若無人地甩著遮臉的長髮吼著崔健的歌—一《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野》。可能不少家長對這首老歌有些陌生了,為了讓大家能更真切地意識到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我把這首歌的全文寫下:
我光著膀子,我迎著風行,跑在那逃出醫院的道路上。
別攔著我,我也不要衣裳,因為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
給我點兒肉,給我點兒血,換掉我的志如鋼和意如鐵,
快讓我哭,快讓我笑,哇,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兒野。
yiyeyiye/因為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
yiyeyiye/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兒野。
我沒穿著衣裳,我也沒穿著鞋,卻感覺不到西北風的強和烈。
我不知道我是走著還是跑著,因為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
給我點兒刺激大夫老爺,給我點兒愛護士姐姐,
快讓我哭要快讓我笑哇/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兒野。
yiyeyiye/因為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
yiyeyiye/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兒野。
寒冷和放縱的刺激.反倒變成了療治思想意識麻木的良藥。難道真的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嗎?不是,而是他們實在等不及了。
崔健最初演唱這首歌的時候,現場為之瘋狂,那時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意外,因為人們的心靈被禁錮太久了。時隔二十多年後,他再一次演唱時,許多80後、90後跟著那些60後崔健迷們一起瘋狂呼喊“我要做我自己”——這時,好像他們之間沒有代溝了。
這不得不讓我們沉思,既然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塑造人們的靈魂,那我們將要“塑造”的靈魂,究竟處於怎樣的一種狀態呢?
一位成功步入名牌大學的“天之驕子”這樣描述自己的真實心理:
為了要做一個“文明人”,我放棄了做自己。可是,我期待自己野性的彌散。
我知道人們對我的期待,知道人們以為我應該是什麼樣子,知道我“應該”是什麼樣子。我知道,文質彬彬、禮貌有加似乎讓我更有“人性”的魅力。可是,我是一隻北方來的狼,永遠成不了也永遠不想成為熊貓。我珍惜自己的狼性。我所期待的只不過是一塊雪地,讓我盡情地撒野。
我不要成為一個饅頭,面面光滑,咬起來也不會硌了別人的牙,可是——毫無味道。我厭惡這樣的態度。就算我的缺點不能為人們所接受,我也要我的一切暴露在天空下,所謂的缺點,所謂的優點,都是我的特點。
當代著名哲學家周國平在他的名著《安靜》中曾對此做過深刻的剖析:“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尋找一種適合於自己的方式,都應該傾聽自己內在生命的呼聲,關注自己的生存狀態,不斷地尋求一種既健康又高貴的人生,簡言之,一種真實的活法。”“問題出在這個世界不讓人痛快地哭,痛快地笑。最使一顆優秀靈魂感到壓抑的當然不是挑戰,而是普遍的平庸和麻木。”
在另一部作品中,他說:“對於一個洋溢著生命熱情的人來說,幸福就在於最大限度地窮盡人生各種可能性,其中包括困境和逆境。‘目極世間之色,耳極世間之聲,身極世間之鮮,口極世間之譚’。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
我想:我們對於孩子的瞭解也應該多一些角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