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請耐心傾聽孩子的“嘮叨”

孩子四五歲時就能通過比較完整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描述個人的經歷。 此時, 他們的表達欲望也越來越強, 不管家長願不願聽、是不是有時間聽, 總是像個小麻雀一樣說個不停。 一些沒有耐心的家長便會使出各種花招試圖讓孩子閉上小嘴。 但事實上, 在孩子的隻言片語中飽含了他們的各種情緒、感受和需求, 父母要把孩子的話當回事。

耐心對待孩子的提問

場景1:爸爸和皓皓一起看電視, 電視裡在播放狗熊冬眠的節目。

“爸爸, 狗熊為什麼要冬眠?”“因為冬天沒有吃的。 ”

“那為什麼猴子不冬眠呢?”“因為猴子能找到吃的啊。

Advertisiment

“那為什麼狗熊不去找吃的呢?”“怎麼那麼多問題, 看電視吧!”

分析與建議:很多家長都知道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十分重要, 但當“問題寶寶”們一連串稀奇古怪的問題擺在面前時, 有些家長就像皓皓爸爸那樣失去了耐心, 終止了孩子的提問。 此外, 家長不可能對孩子的所有問題都對答如流, 遇到回答不上的問題該如何應對?可以趁熱打鐵, 找出相關的書籍或上網搜索相關資訊, 然後和孩子一起分享、瞭解。

瞭解孩子的需求

場景2:媽媽帶蕭蕭逛商場, 蕭蕭看到一輛小汽車很喜歡, 回家的路上, 他的話題就沒離開過小汽車。 媽媽知道蕭蕭還惦記剛才的小汽車, 為打消其念頭, 對兒子的問題一律不應答。

Advertisiment
沒幾天, 幼稚園老師給媽媽來電話說蕭蕭偷偷拿走了小朋友的玩具汽車。

分析與建議:蕭蕭知道, 如果直接讓媽媽買小汽車顯然會被斷然拒絕, 所以採取了“迂回戰術”, 可媽媽對孩子的“良苦用心”卻採取了回避態度, 這使得蕭蕭內心一直延續著擁有小汽車的願望, 直到自己找到“方法”——拿小朋友的汽車來滿足自己的願望。 孩子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 既有合理的, 也有不合理的, 家長首先需要讓孩子明確瞭解您的態度, 而不是回避, 那樣問題還存在著。

分享孩子的經歷

場景3:第一天從幼稚園回來, 甜甜很興奮地給爸爸講幼稚園的經歷:“今天手工課可有意思了, 佳佳把紙條貼在臉上學看門的劉爺爺……”“甜甜, 自己玩去啊,

Advertisiment
爸爸在工作。 ”幾天後, 爸爸問“甜甜, 今天在幼稚園都做了什麼呀?”“沒什麼。 ”甜甜回答。

分析與建議:在孩子的世界裡, 每天總會有那麼多好玩、有趣的事情發生, 並想和最親近的人分享。 如果家長打斷孩子的談話, 孩子漸漸就會失去與家長聊天的興趣。 如果家長暫時很忙, 可以說:“是嗎?那真是太有意思了!我現在有一個重要的工作要做, 要不你自己先玩1個小時, 1個小時後你再給我講, 好嗎?”

欣賞孩子的想像

場景4:週末爸爸開著車帶陽陽外出, 走到半路就堵車了。

“爸爸, 怎麼又堵車了?要是汽車有翅膀就好了, 我們就可以飛起來了。 ”

“那不是亂套了!趕緊坐好。 ”

分析與建議:孩子在5歲左右的時候開始出現具有創造性的想像, 當家長對他們的想像表示懷疑或否定時,

Advertisiment
孩子甚至會認為是對自己本身的否定, 從而感覺自尊受到傷害。 其實家長完全可以試著引導孩子將想像更完善, 如“會飛的汽車是什麼樣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