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 教師的任務仍然可以概括為兩點:一傳授基礎知識。 包括政治、文化、道德、理想等。 二培養學生的技能。 在這其中, 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技能。 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依賴於很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學生觀察力培養”的問題。

一、觀察與觀察力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 觀察是通過眼看看、耳聽、鼻聞、嘴嘗、手觸等方式去認識周圍事物的心理過程。 在觀察的時候, 觀察者要預先提出一定的目的和任務, 擬出一定的計畫, 按計劃仔細地察看知覺物件,

Advertisiment
向它提出問題, 從中尋求某種答案。 例加, 我們在觀察某種生物的時候, 必須隨時瞭解這種生物的特點及其變化, 它的生活習性, 它與其它生物的異同。 觀察者在觀察時, 不僅在注視而且在搜尋著、比較著、分析著每一個細節。 觀察過程總是包括積極的思維活動, 因此觀察有時也被稱為“思維的知覺”。 觀察不是一次性的暫態知覺, 而是系統的, 較長久的知覺。 我們對動植物生長發育過程及其特點的觀察是這樣, 對物理化學反應的觀察也是這樣。 為了獲得準確無誤的感性知識, 對某種事物的觀察往往重複多次。 所以在觀察的過程中必須非常穩定, 以免關鍵性的具有重要意義的現象從觀察者的視野中溜掉。

觀察力就是觀察的能力。

Advertisiment
觀察力的最高境界是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 從表面上貌似無關的東西中發現相似點或因果關係。 人們在觀察力的發展水準上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原因是有兩方面的:其一是主觀原因, 由於有的人對周圍事物淡漠, 因而對一切事物都沒有敏感的反應, 更不用說“平中見奇”了。 其二是觀察上的原因, 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與從事的職業可以導致一個人觀察力發展水準的差異。 凡是在事業上卓有成就的人物, 如科學家、發明家、教育家、作家和畫家等, 他們的觀察力發展水準都比平常人高。 如瓦特通過觀察“水達到沸點時能產生大量氣體的規律而發明了蒸汽機”;巴甫洛夫從人們司空見慣的極其平常的唾液分泌現象中發現了大腦活動中的某些奧秘;佛蘭克林從貌似無關的現象——摩擦生電和閃電中,
Advertisiment
看出了它們之間的關係。 以上各例說明了一個人的“觀察力的培養”對其事業上取得成就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人們的觀察力不僅在發展水準上有差異, 而且在類型上也有個別差異。 例如有的人視覺觀察敏銳, 有的人聽覺觀察敏銳, 有的人嗅覺和味覺觀察敏銳等。 但是, 這種類型上的差異並不影響他們都有可能成為觀察力高度發展的人。

二、為什麼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因為人們生存在自然界中, 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對事物的觀察, 觀察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人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 要想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Advertisiment
無疑應培養每個人細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尤其是對學生。 學生時代是十分珍貴的, 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黃金時代。 學生接受知識分直接和間接兩種形式, 學生的知識有感性和理解知識兩種, 每種知識是互相聯繫的, 感性知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知識, 這樣迴圈一次就達到了一次飛躍, 從而對事物有了本質上深刻的認識, 完成了認識的一個階段, 而這最基本的感性認識多數是通過對事物的直接觀察得來的。 所以為了適應社會和人們的需要, 由應試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需要, 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培養合格的人才, 其中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培養學生觀察力。 例如有許多學生對幾何題的證明感到困難,
Advertisiment
拿來一個題目無從下手, 其原因在於不會留心觀察各類題型之間的聯繫, 缺乏動腦分析的能力, 要想改變這種情形, 就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