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論新生兒——一個完美的謎

新生的嬰兒是一個謎, 他是那麼完美, 即使最能幹的能工巧匠也不能造出與之媲美的東西來。 人們對剛出生的嬰兒充滿困惑。 有誰能體會到, 新生兒那從未被觸摸過的小小身軀和脆弱的皮膚, 是那麼敏感, 甚至一觸摸就會有異樣的感覺。 新生兒具有很多與生俱來的神秘本能, 成人無法理解的幼兒世界, 今天帶你一起領略。


孩子在嬰兒期遇到的一切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

新生兒的困惑

科學研究表明, 孩子在嬰兒期遇到的一切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 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和兒童期的成長變化,

Advertisiment
都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到現在為止, 很多人只知道母親在生產分娩的時候承受了難以想像的痛苦, 但很少有人想過, 我們未來的希望——嬰兒, 這個世界的小天使, 在生命誕生的那一刻也同樣在承受著常人無法想像的痛楚和磨煉。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因為經由生產, 新生兒徹底離開了本已習慣的長達9個多月的黑暗和賴以為生的母體保護。 通過分娩, 突然間被迫與母體分開, 新生兒馬上面臨生存的考驗, 他們馬上要靠自己尚未發育完全的器官來維持脆弱的生命。 我們知道, 在還沒有出生以前, 新生兒是靠母體內溫暖的羊水生長, 在那個安靜溫暖的環境裡, 他們不受外界的干擾, 安然自樂地漸漸長大。

Advertisiment
而在出生的一刹那, 隨著一聲響亮的哭聲, 新生兒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 一下子被帶到了新的成長環境, 必須學會適應新的呼吸方式、新的環境、新的聲音……對於母親們來說, 分娩的過程猶如完成一場生死的較量, 而對於新生兒來說, 則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仔細想想, 在這個時候, 我們成人都為新生兒做了些什麼呢?我們是用什麼方式來迎接他的到來的呢?調查發現, 分娩結束的時候, 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媽媽身上, 新生兒只是被檢查了一下能否健康存活而已。

當分娩後的媽媽在安靜的房間裡放鬆休息的同時, 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讓飽受折磨的嬰兒在微暗的房間裡安靜的休息, 讓他能慢慢適應這個全新的環境呢?遺憾的是,

Advertisiment
幾乎沒有人認為新生兒受過了艱苦的磨難, 他們都認為這是新生兒必受的過程和疼痛。

有誰能體會到, 新生兒那從未被觸摸過的小小身軀和脆弱的皮膚, 是那麼敏感, 甚至一觸摸就會有異樣的感覺;也沒有人去試圖理解新生兒對每一個新觸覺和對身體裡的一些變化所產生的敏感和驚異的反應。 這一切舉動, 不禁讓人想到動物媽媽們對新生幼仔的自然而然的保護。 它們會把剛出生的孩子藏起來, 讓它們先避開刺眼的光線, 還會一直用它的虛弱的身體給小幼仔保暖, 還要隨時警惕其他動物的入侵, 更讓人意外的是, 它甚至不准自己的孩子被看一眼!

相比之下我們人類的孩子所受到的待遇都遠不及動物的幼仔。

Advertisiment
按照常理來說, 新生兒出生後應該繼續維持在媽媽肚子裡時的姿勢, 可現實情況卻是, 新生兒常常一落地, 馬上就被強行穿上衣服, 甚至還被一些粗糙的布料包得緊緊的, 使他們柔弱的四肢和敏感的皮膚遭受著痛苦的限制和摩擦。

可以說, 人們對新生兒的盲目無知, 是人類對生命的一個盲點。

所以我們必須徹底瞭解新生兒的特點, 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科學周到地去照顧他們, 他們才能在瞬間的環境轉變下不會有無意識的心理壓力, 也才能健康、安全地跨出生命中的第一步。


人的胚胎最早是一個小囊, 後來發展成心臟

新生兒的神秘本能

生理學家研究發現, 人的胚胎最早是一個小囊,

Advertisiment
後來發展成心臟, 並且按照固定的節律搏動, 一般胎兒的心搏速率是其母親心搏速率的兩倍。 胚胎的發育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因為它可以獨立並秘密地完成所有使命。 細胞在經過多種轉化後能夠做到準確無誤, 它們有的變成軟骨, 有的變成神經, 有的變成皮膚, 而且這些器官也會各自發揮其獨立的功能。 看上去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神秘又充滿本能的色彩。

新生兒的誕生就是一個偉大的自然奇跡, 這個剛剛降生的小生命決不僅僅是個物質機體。 當一個新的生命降生時, 它自身就包含著一種神秘的本能, 這個本能將指導它如何活動, 形成什麼樣的特性並積極主動地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例如很多動物所置身的外界環境不僅僅給它提供生存的手段, 還為它們的形成提供了相應的刺激。像小羊總是很安靜,而小虎崽則很暴烈;螞蟻們總是在辛勤、無聲地工作,而蟬卻總是沒完沒了地吟唱。外界環境就是這樣以它自己的方式為整個世界的協調發展與繁衍生息做出了貢獻。一個動物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從它一出生就能得到確定,每一種動物都有最適合它生長的外界環境,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機體特性,使它不斷為世界整體系統的完善做出貢獻。

與低等動物一樣,新生兒也有其特有的心理規律。如果有人認為人類文明或心理世界遠比其他生物高級,從而斷定人類沒有一個完整的心理發展過程,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與動物的本能不同,兒童的心理是潛移默化的,它不會立即表現出來。兒童不受那種在非理性生物中發現的既定本能支配,因而它會隨著閱歷的不斷增長而發生變化,並且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由於每個兒童都將有不同的發展,我們也應該學會為他們量身訂做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外界環境。在兒童的心靈中有著不為人知的神秘,隨著心靈的成長會逐漸顯現出來。像生殖細胞在發展中遵循的某種模式一樣,這種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才能被發現。

屢教不改的破壞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孩子經常有意無意地去破壞手中的玩具,特別是那些大人按照他們的方式專門為孩子的成長年齡而準備的玩具,總是被孩子們破壞得更嚴重。布娃娃被咬爛了鼻子,小帆船的帆與船身分了家,塑膠小鹿的角剩了一隻……真是不勝枚舉。

幼兒的這種破壞性行為,可分為“無意破壞”和“有意破壞”兩類。無意破壞的行為主要出現在年齡小的孩子身上。如遞給孩子一件新玩具,他剛接過去,就把手一松,“啪”的一聲掉在地上摔壞了。這個時期的幼兒由於反應協調機能還很弱,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他們的“破壞行為”主要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對於幼兒的無意破壞,主要通過一些生理和心理訓練來解決。如用不易摔壞的木制玩具教幼兒分別做單手、雙手抓握動作,訓練上肢肌肉的力量;用玩具琴讓幼兒彈撥,用鉛筆、蠟筆等讓幼兒劃、畫、塗、寫,訓練手指動作的靈活性和準確性;用塑膠杯、碗盛水,讓幼兒捧著慢慢行走,要求水不灑出來,以訓練注意力和動作的協調能力。實驗證明,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幼兒的無意破壞行為會大大減少。


孩子的這種破壞行為,正是其智力一步步發展的結果

孩子想破壞玩具只是因為他想知道這些漂亮好玩的東西到底是怎麼做成的。換句話說,他其實就是想瞭解玩具裡面到底有什麼?玩具本身對他已經沒有吸引力了,所以有時候他就像面對一個討厭的人一樣使勁砸碎玩具,然後再研究隱藏在裡面的讓他感到神秘的東西。孩子的這種破壞行為,正是其智力一步步發展的結果。

對於孩子破壞玩具的行為,父母應理解。關心,並支持孩子的這種好奇心,鼓勵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給孩子買一些能夠拆裝的玩具,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玩具原理的問題。對大一點的孩子,可給他準備一把小鉗子、小螺刀等工具,讓他們自己拆裝。如果對孩子破壞玩具的行為批評、怒斥,會冷卻孩子的好奇心,撲滅孩子的求知欲,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能力。

這個世界沒有孩子想要的東西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約翰· 威教授說,他在紐約的各個商店做了一次私人調查,想找一些小掃帚、小凳子、小盤子之類的東西。但他一樣也沒找到,人們根本就沒有製作這些東西的想法,孩子們好像被這個世界遺忘了。

環顧四周,琳琅滿目、豐富多彩的商品世界裡,很難發現有適合孩子的生活用品,沒有合適的沙發、沒有合適的洗浴盆、沒有合適的椅子、沒有合適的刷子……幾乎沒有一樣東西是真正給孩子準備的。我們的孩子只是痛苦地成長在充斥著比他們大很多的物質世界裡,這個世界裡沒有他們想要的東西。

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們自己生活在一個巨人族之中。看著周圍的一切,發現他們的腿奇長,體型巨大無比,運動能力也不知比我們強多少倍,而且他們的頭腦比我們敏捷、聰明,當我們想邁進他們的房間時,才發現每道門檻都要高於我們的膝關節。我們想爬上去,也得有主人的幫助才能成功;我們想坐下,可那椅子竟與我們的肩一般高;我們想把弄髒的衣服刷刷,但所有的刷子都是超大型的,我們連拿起來都非常困難;當我們想清理一下指甲時,卻有人遞給我們鉗子一樣大的指甲剪;我們本來想很舒服地洗個澡,但那澡盆卻笨重之極,我們端都端不起來。如果這些巨人還微笑著對我們說:“我們一直盼望著你們到來呢。”那我們只能遺憾地說:“你們連迎接我們的準備工作都沒做好,我們怎麼能跟你們快樂地生活並和睦地融入到你們的生活裡呢?”

很多大人或許會一廂情願地認為,這些孩子正處於“玩的年齡”,所以他們總是在玩具店一股腦地買來一大堆的玩具給孩子玩,他們希望通過各種玩具滿足孩子的需要,然而這些機械、死板的玩具並不能完全吸引孩子,孩子真正想要的東西並不是玩具。

孩子真正的需要被忽視了,無論是貧窮家庭還是富有家庭的父母,無論是老師還是所謂的教育專家,都看不到這一點。他們只是注重孩子的身體需要,一廂情願地填塞給孩子一些玩具,並美其名曰開發他們的智力。

要知道,當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時,他們不僅需要各種玩具,而且需要一個有利於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豐富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環境。事實上,在孩子眼裡,外界的生活是新鮮和多彩的,那些類似於日常生活中的東西將比玩具更好玩更有趣,比如小掃帚、小凳子、小盤子之類。


沒有人認為孩子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並且有自己思維意識的人

大人只為自己準備了房間、衣櫃,而且這些看上去只是成人擁有的東西。孩子們並不能輕鬆自如地在其間穿梭。毫無疑問,這些都是成人對孩子心理需求的最大漠視,其根源就在於沒有人認為孩子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並且有自己思維意識的人。

可以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更希望能參與到周圍環境中去,能與大人做同樣的事情。當他們的母親洗衣服、做飯菜時,他們也會加入其中。在這些模仿中,孩子們學會了選擇和參與,從而培養自己的獨立能力,調動自己的潛能。

事實上,孩子的心靈具有一種強烈的自己做事的欲望,他們一旦找到適合自己生活的環境,以及符合心理需求的東西,立刻就會煥發出令人震驚的激情和活力來。

我們曾做過一個試驗,為一個孩子提供了適宜的環境,結果這個孩子從混亂狀態,很快就變得能力非凡。他看上去一直很愉快,而且做事有耐心、沉著且非常細緻,就像是一名稱職的管理者。

他的房間佈置非常適合他本身的條件,當他輕輕打開門的時候,門的扶手大小恰好能為他的手所握住;掛衣物的衣鉤就在他用手能夠得著的地方;房間所放的椅子,其重量正好適合他的臂力。在他自己做事的時候,他的動作是那樣的輕鬆而又優美,讓人感到完全是一種享受,完全不像我們平時看到的一些孩子拿東西很費勁。所以,在這裡建議家長們:儘量為孩子創造一個每樣東西的大小都與其能力相匹配的環境,並讓他輕鬆、快樂地生活其間。這不僅有助於發展孩子的能力,而且也會讓他們更加熱愛周圍的環境和生活。相信他們在這種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生活”態度一定會令你驚歎不已。

孩子需要的東西很簡單,一個適合自己行動的環境。任何按比例縮小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比如小板凳、小床、或一隻小小的勺子,都將比一隻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奇形怪狀的玩具更符合他們的內心需要。他們將在這些小東西上樂此不疲,從而促使智慧的發展。在這種環境之下,孩子學會了獨立,變成了一個不需教導就能自我成長的人。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裡,他們獲得了很大的滿足,逐步適應社會生活,並且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性格。在這一過程中,父母無需干涉過多,只須充當一個觀察者的角色,安靜地遠距離觀察著他們即可。

孩子們總是習慣於借助外界的環境來促進自身的成長。比如他喜歡使用與自己身高、年齡相配的椅子、桌子、沙發、衣櫃,喜歡用自己的小臉盆、小毛巾、小刷子……可以說,孩子們的這些舉動其實就是想憑藉自己的雙手和能力去達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渴望跟成人一樣,希望有自己的安排,希望能跟大人一樣有自己的生活。

很多時候孩子表現為萎靡不振,並不是他們真的病了,而是他們渴望擁有一個自己的天地。這時,如果能提供一個適合他們的環境,萎靡不振的面貌會很快消失,他們的能力也仿佛一下子增強了,不僅會令我們刮目相看,也讓我們對孩子自身心理的成長發出感歎。


剛出生的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會

家庭育兒小提示:

嬰兒的各種條件反射

1 剛出生的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會,他們有一些天生的動作。當你用手輕輕觸及新生嬰兒的一側面頰時,他的頭即轉向該側,若輕輕觸及其上嘴唇,可出現撅嘴動作,像在尋找食物,稱為覓食反射,這種動作持續至3~4個月時消失。

2 當你把乳☆禁☆頭或其他物體放入其口中時,他就立即出現吸吮動作,稱為吸吮反射。這種反射在出生後4個月時消失,但睡眠中或自發的吸吮動作可持續很久。

3 如果你用手指或筆桿觸及嬰兒的手時,會立即被他的小手緊握不放,這種行為被稱作握持反射,一般在出生後3個月消失。

4 把孩子放在床的一邊,頭懸空,用手托住,此時若突然將手放低,使頭向後側下降10°~15°角時,嬰兒會立即伸出兩手呈擁抱姿勢;或者在嬰兒頭部附近用手用力拍打床墊,也會出現同樣的姿勢,稱為擁抱反射,多半在出生後3~4個月消失。

5 當你扶嬰兒站起,足底著地,身體略向前傾時,他會出現踏步的動作,稱為踏步反射。

6 用一隻手按住嬰兒一條腿的膝關節,使其伸直,然後刺激該側足底,則可見另一條腿先彎曲,然後伸直、內收,這個動作叫交叉伸腿反射。

小編總結:小孩子的思維和成人完全不同,大人想要走進寶寶的世界還是要花點功夫的。

還為它們的形成提供了相應的刺激。像小羊總是很安靜,而小虎崽則很暴烈;螞蟻們總是在辛勤、無聲地工作,而蟬卻總是沒完沒了地吟唱。外界環境就是這樣以它自己的方式為整個世界的協調發展與繁衍生息做出了貢獻。一個動物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從它一出生就能得到確定,每一種動物都有最適合它生長的外界環境,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機體特性,使它不斷為世界整體系統的完善做出貢獻。

與低等動物一樣,新生兒也有其特有的心理規律。如果有人認為人類文明或心理世界遠比其他生物高級,從而斷定人類沒有一個完整的心理發展過程,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與動物的本能不同,兒童的心理是潛移默化的,它不會立即表現出來。兒童不受那種在非理性生物中發現的既定本能支配,因而它會隨著閱歷的不斷增長而發生變化,並且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由於每個兒童都將有不同的發展,我們也應該學會為他們量身訂做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外界環境。在兒童的心靈中有著不為人知的神秘,隨著心靈的成長會逐漸顯現出來。像生殖細胞在發展中遵循的某種模式一樣,這種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才能被發現。

屢教不改的破壞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孩子經常有意無意地去破壞手中的玩具,特別是那些大人按照他們的方式專門為孩子的成長年齡而準備的玩具,總是被孩子們破壞得更嚴重。布娃娃被咬爛了鼻子,小帆船的帆與船身分了家,塑膠小鹿的角剩了一隻……真是不勝枚舉。

幼兒的這種破壞性行為,可分為“無意破壞”和“有意破壞”兩類。無意破壞的行為主要出現在年齡小的孩子身上。如遞給孩子一件新玩具,他剛接過去,就把手一松,“啪”的一聲掉在地上摔壞了。這個時期的幼兒由於反應協調機能還很弱,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他們的“破壞行為”主要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對於幼兒的無意破壞,主要通過一些生理和心理訓練來解決。如用不易摔壞的木制玩具教幼兒分別做單手、雙手抓握動作,訓練上肢肌肉的力量;用玩具琴讓幼兒彈撥,用鉛筆、蠟筆等讓幼兒劃、畫、塗、寫,訓練手指動作的靈活性和準確性;用塑膠杯、碗盛水,讓幼兒捧著慢慢行走,要求水不灑出來,以訓練注意力和動作的協調能力。實驗證明,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幼兒的無意破壞行為會大大減少。


孩子的這種破壞行為,正是其智力一步步發展的結果

孩子想破壞玩具只是因為他想知道這些漂亮好玩的東西到底是怎麼做成的。換句話說,他其實就是想瞭解玩具裡面到底有什麼?玩具本身對他已經沒有吸引力了,所以有時候他就像面對一個討厭的人一樣使勁砸碎玩具,然後再研究隱藏在裡面的讓他感到神秘的東西。孩子的這種破壞行為,正是其智力一步步發展的結果。

對於孩子破壞玩具的行為,父母應理解。關心,並支持孩子的這種好奇心,鼓勵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給孩子買一些能夠拆裝的玩具,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玩具原理的問題。對大一點的孩子,可給他準備一把小鉗子、小螺刀等工具,讓他們自己拆裝。如果對孩子破壞玩具的行為批評、怒斥,會冷卻孩子的好奇心,撲滅孩子的求知欲,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能力。

這個世界沒有孩子想要的東西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約翰· 威教授說,他在紐約的各個商店做了一次私人調查,想找一些小掃帚、小凳子、小盤子之類的東西。但他一樣也沒找到,人們根本就沒有製作這些東西的想法,孩子們好像被這個世界遺忘了。

環顧四周,琳琅滿目、豐富多彩的商品世界裡,很難發現有適合孩子的生活用品,沒有合適的沙發、沒有合適的洗浴盆、沒有合適的椅子、沒有合適的刷子……幾乎沒有一樣東西是真正給孩子準備的。我們的孩子只是痛苦地成長在充斥著比他們大很多的物質世界裡,這個世界裡沒有他們想要的東西。

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們自己生活在一個巨人族之中。看著周圍的一切,發現他們的腿奇長,體型巨大無比,運動能力也不知比我們強多少倍,而且他們的頭腦比我們敏捷、聰明,當我們想邁進他們的房間時,才發現每道門檻都要高於我們的膝關節。我們想爬上去,也得有主人的幫助才能成功;我們想坐下,可那椅子竟與我們的肩一般高;我們想把弄髒的衣服刷刷,但所有的刷子都是超大型的,我們連拿起來都非常困難;當我們想清理一下指甲時,卻有人遞給我們鉗子一樣大的指甲剪;我們本來想很舒服地洗個澡,但那澡盆卻笨重之極,我們端都端不起來。如果這些巨人還微笑著對我們說:“我們一直盼望著你們到來呢。”那我們只能遺憾地說:“你們連迎接我們的準備工作都沒做好,我們怎麼能跟你們快樂地生活並和睦地融入到你們的生活裡呢?”

很多大人或許會一廂情願地認為,這些孩子正處於“玩的年齡”,所以他們總是在玩具店一股腦地買來一大堆的玩具給孩子玩,他們希望通過各種玩具滿足孩子的需要,然而這些機械、死板的玩具並不能完全吸引孩子,孩子真正想要的東西並不是玩具。

孩子真正的需要被忽視了,無論是貧窮家庭還是富有家庭的父母,無論是老師還是所謂的教育專家,都看不到這一點。他們只是注重孩子的身體需要,一廂情願地填塞給孩子一些玩具,並美其名曰開發他們的智力。

要知道,當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時,他們不僅需要各種玩具,而且需要一個有利於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豐富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環境。事實上,在孩子眼裡,外界的生活是新鮮和多彩的,那些類似於日常生活中的東西將比玩具更好玩更有趣,比如小掃帚、小凳子、小盤子之類。


沒有人認為孩子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並且有自己思維意識的人

大人只為自己準備了房間、衣櫃,而且這些看上去只是成人擁有的東西。孩子們並不能輕鬆自如地在其間穿梭。毫無疑問,這些都是成人對孩子心理需求的最大漠視,其根源就在於沒有人認為孩子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並且有自己思維意識的人。

可以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更希望能參與到周圍環境中去,能與大人做同樣的事情。當他們的母親洗衣服、做飯菜時,他們也會加入其中。在這些模仿中,孩子們學會了選擇和參與,從而培養自己的獨立能力,調動自己的潛能。

事實上,孩子的心靈具有一種強烈的自己做事的欲望,他們一旦找到適合自己生活的環境,以及符合心理需求的東西,立刻就會煥發出令人震驚的激情和活力來。

我們曾做過一個試驗,為一個孩子提供了適宜的環境,結果這個孩子從混亂狀態,很快就變得能力非凡。他看上去一直很愉快,而且做事有耐心、沉著且非常細緻,就像是一名稱職的管理者。

他的房間佈置非常適合他本身的條件,當他輕輕打開門的時候,門的扶手大小恰好能為他的手所握住;掛衣物的衣鉤就在他用手能夠得著的地方;房間所放的椅子,其重量正好適合他的臂力。在他自己做事的時候,他的動作是那樣的輕鬆而又優美,讓人感到完全是一種享受,完全不像我們平時看到的一些孩子拿東西很費勁。所以,在這裡建議家長們:儘量為孩子創造一個每樣東西的大小都與其能力相匹配的環境,並讓他輕鬆、快樂地生活其間。這不僅有助於發展孩子的能力,而且也會讓他們更加熱愛周圍的環境和生活。相信他們在這種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生活”態度一定會令你驚歎不已。

孩子需要的東西很簡單,一個適合自己行動的環境。任何按比例縮小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比如小板凳、小床、或一隻小小的勺子,都將比一隻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奇形怪狀的玩具更符合他們的內心需要。他們將在這些小東西上樂此不疲,從而促使智慧的發展。在這種環境之下,孩子學會了獨立,變成了一個不需教導就能自我成長的人。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裡,他們獲得了很大的滿足,逐步適應社會生活,並且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性格。在這一過程中,父母無需干涉過多,只須充當一個觀察者的角色,安靜地遠距離觀察著他們即可。

孩子們總是習慣於借助外界的環境來促進自身的成長。比如他喜歡使用與自己身高、年齡相配的椅子、桌子、沙發、衣櫃,喜歡用自己的小臉盆、小毛巾、小刷子……可以說,孩子們的這些舉動其實就是想憑藉自己的雙手和能力去達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渴望跟成人一樣,希望有自己的安排,希望能跟大人一樣有自己的生活。

很多時候孩子表現為萎靡不振,並不是他們真的病了,而是他們渴望擁有一個自己的天地。這時,如果能提供一個適合他們的環境,萎靡不振的面貌會很快消失,他們的能力也仿佛一下子增強了,不僅會令我們刮目相看,也讓我們對孩子自身心理的成長發出感歎。


剛出生的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會

家庭育兒小提示:

嬰兒的各種條件反射

1 剛出生的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會,他們有一些天生的動作。當你用手輕輕觸及新生嬰兒的一側面頰時,他的頭即轉向該側,若輕輕觸及其上嘴唇,可出現撅嘴動作,像在尋找食物,稱為覓食反射,這種動作持續至3~4個月時消失。

2 當你把乳☆禁☆頭或其他物體放入其口中時,他就立即出現吸吮動作,稱為吸吮反射。這種反射在出生後4個月時消失,但睡眠中或自發的吸吮動作可持續很久。

3 如果你用手指或筆桿觸及嬰兒的手時,會立即被他的小手緊握不放,這種行為被稱作握持反射,一般在出生後3個月消失。

4 把孩子放在床的一邊,頭懸空,用手托住,此時若突然將手放低,使頭向後側下降10°~15°角時,嬰兒會立即伸出兩手呈擁抱姿勢;或者在嬰兒頭部附近用手用力拍打床墊,也會出現同樣的姿勢,稱為擁抱反射,多半在出生後3~4個月消失。

5 當你扶嬰兒站起,足底著地,身體略向前傾時,他會出現踏步的動作,稱為踏步反射。

6 用一隻手按住嬰兒一條腿的膝關節,使其伸直,然後刺激該側足底,則可見另一條腿先彎曲,然後伸直、內收,這個動作叫交叉伸腿反射。

小編總結:小孩子的思維和成人完全不同,大人想要走進寶寶的世界還是要花點功夫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