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講孩子能聽懂的道理

關鍵不是你說了什麼, 而是孩子聽懂了什麼, 感受到了什麼!

“我們家的孩子你跟他怎麼說, 都不管用。 急死我了!”我時常聽到父母們的抱怨。 其實這種現象, 很常見, 原因也很多。 首先, 孩子年齡小, 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完備;其次, 犯錯誤本身就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然……

朋友上幼稚園全托小班的孩子年僅三歲, 生得聰明伶俐, 只是有個“不良嗜好”——在家裡不喝水, 只喝可樂。 而且是屢教不改, 只要喝不到可樂, 孩子就哭鬧、搗亂, 最後總是成人向孩子退讓妥協, 令朋友全家頭痛不已。

一次, 天色已晚的時候, 孩子又鬧著要喝可樂。

Advertisiment
朋友夫婦立刻“奮起抵抗”, 但是孩子依然鬧著嚷著:“我要喝可樂!我要喝可樂!”眼見著孩子的“企圖”又要得逞, 朋友夫婦忙“抓住”在場的客人——一名化學博士, 讓他給孩子講一講喝可樂的危害性。 博士欣然領命, 蹲下身來和藹地為這個“可樂”迷耐心地用盡可能淺顯的話語給孩子講解:可樂中含有咖啡因、含有添加劑……對小孩子身體不好!

由於是陌生人、加上孩子似乎也對“博士”的頭銜有所敬畏, 男孩兒勉強地聽博士“上課”, 但不久孩子就忍耐不住了, “我要喝可樂”。 博士忙說:“不是和你說了嗎?可樂含有咖啡因, 老喝可樂不好!”小男孩兒一字一頓地說:“你說的什麼破話啊!”說著就奔冰箱去了——“我要喝可樂!”

朋友見狀忙向我求救。

Advertisiment
我先用身體擋住冰箱門, 孩子有些不快地對我說:“我渴了, 我要喝可樂!”我蹲下來將孩子抱住, 說:“你先別著急, 咱們先去看看……”說著我抱著他走到窗前, 掀開窗簾親切地問:“你看看窗戶外邊, 有星星和月亮嗎?”孩子很仔細地向外張望了一會兒, 很認真地告訴我:“有半個月亮和好多星星。 ”我接著問:“天黑了嗎?”“天可黑了, 你沒看見嗎?”我說:“在幼稚園裡, 天黑了小朋友們都幹什麼啊?”“天黑了, 小朋友就都睡覺唄!你怎麼什麼都不知道啊?”他不耐煩地答道。 “有沒有小朋友可以不睡覺啊?”我繼續問。 “沒有, 都要睡覺!誰不睡覺, 誰就不是好孩子!”孩子堅定地回答。 “你看天已經這麼黑了, 大家都要去睡覺。 可樂是不是也要去睡覺啊?”男孩兒忙講:“誰都要睡覺,
Advertisiment
要不然老師就不喜歡你了!”“你看, 天這麼黑, 可樂去睡覺了。 你今天晚上就不能再喝可樂了!明白嗎?”男孩兒點點頭。 他和我道過再見, 就很平靜地跟著媽媽去了……

在場的各位都有些意外, “就這麼著, 這就給搞定啦?”我笑笑說:“難道你們還想讓他再鬧一場不成?”

專家點評

在研究

了兒童的發展過程後, 心理學家指出:兒童在具有了關於周圍世界的知識後, 在理解時就要受到知識的影響, 也就是說理解之前有個“預期”。 他們往往不顧句子的結構和實際內容。 而只是根據兒童自己對人、對事物間關係的比較穩固的看法, 做出主觀的、預期的回答。

參照上述心理學的論斷, 就不難理解為何孩子寧可相信“可樂去睡覺了”這樣成人看來比較荒誕的理由了。

Advertisiment
小孩子的認識水準和認同標準與成人有很大區別。 但是不少父母卻往往將這一點忘在腦後, 而只顧著去講那些確實很正確、很科學、很系統, 但對孩子們來說確實很難懂、很沒趣的道理。 其結果就是——父母講得口乾舌燥, 孩子聽得一頭霧水, 不知所云!

在日常的親子溝通中, 相當多的情況下, 成人的表達是無效的!其原因就是表述者沒有考慮資訊接受者的認知水準、生活經歷、實際體驗、主觀狀態等與成人的差別是如此之大。 我們必須明白:親子溝通的關鍵不是你說了什麼, 而是孩子聽懂了什麼, 感受到了什麼!

總之, 成人要時時刻刻要替孩子著想, 別自說自話!這樣我們才能及時、準確地把孩子亟需的資訊、知識準確地傳達給他。

Advertisiment
(文/梁欽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