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走路以後, 寶寶活動的地盤越來越大, 想嘗試的東西越來越多, 寶寶和爸媽的衝突時有發生, 於是“不”常常出現掛在父母嘴邊。
在安全情況下寶寶嘗試探索時, 一定要說“不”來限制孩子的體驗嗎?“不”真的會影響寶寶的正常成長, 可能是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 對9個月的寶寶, 給寶寶提供能夠夠得著的玩具, 同時聽不同的兩句話, 測試寶寶玩玩具的時間有什麼不一樣。 這兩句話分別是“做得好!”“不許碰!”。 實驗表明, 不考慮詞彙的內容, 聽到讚揚語調的寶寶, 玩玩具的時間更長,
Advertisiment
如果你經常對寶寶說“不”, 寶寶會產生挫敗感。 寶寶也會學會對你說“不”。 如果你意識不到你說“不”是不是過於頻繁, 可以在一個時間段內用手機錄音的功能錄下你和寶寶互動的語言, 之後再放出來聽聽你是什麼時候說“不”, 是不是走入了說”不“的誤區, 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誤區1:說“不”的時候斥責、打罵寶寶
你看到寶寶做了不符合自己願望的事情, 是不是在說“不”的同時輕則斥責, 重則打罵寶寶, 期望他能牢牢記住這個教訓, 以後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呢?
當寶寶聽到“不”的時候, 他們已經很難過, 如果伴隨著“不”還有斥責甚至打罵,
Advertisiment
媽媽應該這樣做:溫和但堅決地說“不”
如果你不希望寶寶做某件事, 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然後看著他的眼睛, 平靜但堅決地告訴他“不”, 寶寶可能會發脾氣, 但不要讓寶寶的怒火影響自己的情緒, 導致自己也變得憤怒起來。 平靜的情緒有助於寶寶平復心情, 更好地傾聽。 所以, 在需要說“不”的時候, 記住四個字:溫和、堅決。
誤區2:經常對寶寶使用“不”
你總是想讓寶寶服從自己的意志, 對寶寶的要求不由分說地拒絕, 如“不行, 飯前不能吃餅乾”, “說過多少次了, 不能站在椅子上”……這些看似保護的聲音實際上是剝奪了寶寶體驗的機會,
Advertisiment
如果在寶寶興致勃勃地探索這個世界時, 一味地對寶寶說“不”, 不但容易激發寶寶的反抗情緒, 長此以往, 也會導致寶寶對一切都縮手縮腳。
媽媽應該這樣做:換一種方法, 多一種選擇
除了說“不”, 其實拒絕還有另一種做法, 那就是給寶寶一個選擇。 比如早上起床, 拿出兩套衣服, 對不願穿衣服的寶寶說:“你是想穿這件紅色的裙子還是想穿那條白色的褲子呢?”寶寶一般不會說“不”, 而是會覺得自己能做選擇的感覺很好, 這就避免了權利鬥爭。
儘量用積極的語言描述你希望寶寶做的行為, 你可以說“站在地上”而不是“不准站在沙發上”;可以說“把食物放進嘴裡”而不是“不准把食物扔掉”。
Advertisiment
誤區3:說“不”後不能堅持到底
你面對寶寶的不合理要求說了“不”, 但是經不住寶寶哭鬧, 一心軟又妥協了, 比如帶寶寶逛商場, 寶寶非要電動汽車, 你本不想給買, 但看到寶寶又哭又鬧, 於是一邊說寶寶不聽話, 一邊卻買了。 精明的寶寶看到了哭鬧的威力, 因此, 哭鬧就成了他的逼迫你妥協的工具, 以後碰到類似的事情, 只要不達到目的, 寶寶就會以哭鬧要脅。
媽媽應該這樣做:即使哭鬧, 也不放棄立場
寶寶遭到了拒絕, 哭鬧是不可避免的, 這時你一不要打他;二不要罵他;三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 因為他還小, 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四不要走開,
Advertisiment
誤區4:盲目說“不”, 扼殺寶寶的好奇心
媽媽應該這樣做:對寶寶的探索行為別輕易說“不”
寶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如果這種特質能夠得到你的積極回應和保護, 將會形成良性迴圈, 促進他創造力的發展。 保護是必要的, 但此時寶寶更需要的是引導。 你應利用寶寶的興奮點, 提供必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