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謹防孩子陷入過節“奢侈圈”

轉眼又進入年末, 各種節日開始向孩子們展露笑臉。 從耶誕節到元旦, 再到寒假、春節, 孩子的心被節日的氣氛渲染得一片燦爛。 節日給了家長和孩子們一個表達愛和傳遞感情的極好契機。 家長此時給孩子買禮物無可厚非, 但最好不要陷入“奢侈圈”。

同學之間為表達友誼互贈禮物本來是件好事, 可盈盈的媽媽最近卻有些發愁。 原來在得知好朋友小敏想提高英語聽力後, 盈盈就一門心思地要給她買一個iPod做聖誕禮物。 盈盈的父母平時對盈盈的教育也是對朋友要真誠, 懂得付出, 但一個中學生就要送這麼貴重的禮物,

Advertisiment
盈盈媽心裡還是犯了嘀咕。 與盈盈媽遇到類似問題的還有凱凱爸, 那天小凱凱興高采烈地宣佈了自己想要的聖誕禮物, 一套組合模型玩具, 爸爸一看, 真是價格不菲……

筆者的一些做家長的朋友也表示:“我們也不想花這麼多錢給孩子買高級商品, 但看到別的父母給孩子買這買那, 而自己不買, 心裡就覺得虧待了孩子。 再說, 現在兒童消費的攀比風太厲害了, 總不能讓自己孩子太寒酸吧!”針對上述情況, 師大附屬中小學網校的心理專家給家長朋友們一些忠告和建議:

一、對於孩子之間互贈禮物, 家長要適當引導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需要表達和溝通。 孩子之間互贈禮物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但究竟怎樣的禮物才能最恰當的表達心意,

Advertisiment
這卻是個問題。 對此, 家長應使孩子明白以下兩點:

首先, 禮物的珍貴程度和昂貴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這個道理對於成年人來說很容易理解, 但對於孩子, 卻是一道難題。 孩子的思維單純, 會在禮物的貴重程度和心意之間畫一個等號, 認為贈送的禮物越貴重, 就代表兩個人的關係越親密。 這種不成熟的思想是導致孩子盲目選擇高價禮品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為家長, 要給予孩子一個正確的理念, 讓他們認識到, 禮物的意義在於表達心意, 貴重與否更多表現的是形式而非“心思”。 有時候, 一些切實的幫助, 或是一件自己親手製作的物品, 更能讓對方感受到重視, 也更容易令對方感動、珍惜。

Advertisiment

其次, 過重的禮物會給對方帶來心理壓力

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 總是有付出和收穫兩種需要。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 一對朋友, 如果一方感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 關係就會很難維持下去。 而實際上, 如果一方感覺自己得到的太多而無法回報, 那麼這段關係同樣很難維繫。 對於這點, 孩子們很少能夠考慮到。 作為家長, 要讓孩子明白, 贈送禮物是為了讓對方感覺到自己被重視和需要, 而不是為了給對方增加負擔。

二、家長應引導孩子正確的消費觀, 謹防“攀比風”

孩子“高消費”固然有社會風氣影響、商家刻意炒作等方面的原因, 但家長引導教育不當也難辭其咎。 “染之以朱則赤, 濡之以墨則黑。 ”在物質上毫無節制地消費和攀比,

Advertisiment
會助長孩子虛榮、貪圖享樂的習氣, 形成不健康的價值取向和錯誤的消費觀念。

首先, 家長應掌握為孩子消費的尺度

為孩子的消費應該是有選擇、適度的。 對孩子購物的欲望, 家長不應該輕易妥協。 不加選擇地滿足孩子任何的消費要求和無“度”的消費, 都容易使孩子形成鋪張浪費、缺乏節制的不良習慣。 在為孩子選擇消費的過程中即是在告訴孩子, 什麼是重要的, 什麼是不重要的, 這直接影響著孩子價值觀的形成。

其次, 注意孩子的消費傾向, 及時加以引導

事實告訴我們, 不良消費的弊端越來越明顯。 不斷上漲的物欲和盲目攀比的心態, 令孩子無暇顧及學習;吃喝玩樂、金錢至上的觀念深入頭腦,

Advertisiment
一旦欲壑難填, 則引發偷盜行為, 近年來逐漸上升的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 大多與此相關。 所以, 引導孩子合理消費刻不容緩。 家長應教孩子學會正確看待社會上存在的消費誤區現象, 並及時加以引導, 使孩子養成有選擇、知道比較和適度的科學消費習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