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識字:怎麼能讓孩子有興趣

識字教學的步驟是這樣的:教師出示漢字或直接讓學生認讀早已寫在黑板上的含有生字的詞語, 教師首先范讀一遍, 請學生跟讀一遍, 然後請學生分析這個生字的字形(偏旁部首、間架結構)、字音(韻母、前後鼻音), 接著請學生理解字意或詞語的意思。 在學生表述完自己的理解後, 教師可以補充, 之後請學生使用這個詞語造句, 培養詞語的使用能力。

當看到教師在識字教學流程的運用上駕輕就熟, 可是學生們卻表現出煩躁、無興趣, 對這種按部就班的形式已有些厭倦, 我產生了疑惑:是我們的語文課的教學模式出了問題,

Advertisiment
還是一節課的識字量過大?

帶著這種疑惑, 我聽了四年級的語文課。 這節課學習的文章是《愛的教育》中節選的一部分《卡羅納》。 《卡羅納》講的是小學生卡羅納的母親去世了, 當他回到學校後, 同學和老師對他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關愛。 在理解文章中的詞語的這個環節中, 老師已通過家庭作業的形式請學生預習了課文, 並將自己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查字典的方式作了疏通。 在課堂上, 老師首先請孩子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有哪些, 然後請已經理解的孩子給予解釋, 如果學生無法做正確的解釋, 教師再做補充。 這天的理解詞語環節仍然有序進行, 有孩子提出“什麼是莊重”, 老師迅速的向孩子們問道:“有誰能解釋什麼是莊重?”孩子們沉默了,

Advertisiment
緊接著是思考, 一陣低聲的交談。 南南舉起手, 老師示意由他來解釋, 南南眼神中有些遲疑, 一邊猶豫, 一邊思考, 語速很慢的說:“星期天, 人們去教堂的時候, 要穿正式衣服, 在教堂裡要低聲的說話, 臉上要有那樣的表情。 ”南南試圖解釋自己對“莊重”的理解。 老師聽完南南的表述後, 沒有作任何思考, 就直接地向孩子們解釋了字典中“莊重”的含義。 我注意到南南臉上的表情有些失落, 其他孩子也沒有對老師的解釋表現出釋然, 仍然有一些不滿足的感覺。 緊接著有孩子提出:“什麼是嚎啕大哭?”教師請孩子們做解釋, 當下就有一個離教師最近的孩子, 雙臂交叉的放在課桌上, 將頭埋在雙臂裡,
Advertisiment
有意的發出大哭的聲音。 顯然這個學生想直接用行為來詮釋了“嚎啕大哭”。 可惜的是, 教師根本就沒有注意到這個學生生動而直接的解釋, 直接地向學生們解釋道:“嚎啕大哭的意思是……”

看到這裡, 我馬上捕捉到了問題的所在。 在詞語的認識中, 教師對詞語的理解, 對學生的引導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傳授上, 沒有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學生的生活著手幫助學生深入地認知詞語。 如:“莊重”一詞的理解, 當南南已描述出莊重的氛圍時, 教師應及時給予詞語的配對, 可以詢問式地問南南:“你想表達的是在教堂的環境中, 人們的衣著、言語、神情都流露出莊重的感覺, 是嗎?”幫助南南將感覺與概念做配對。 當教師明確地向學生解釋了“莊重”的含義時,

Advertisiment
可以請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 分享:“你知道在哪些環境中, 我們需要表現出莊重的狀態?”通過結合自己的生活, 能幫助學生內化這個詞語的意思。 之後, 再請學生回到課文中, 通過課文中的語境再次感受“莊重”的含義, 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 同樣“嚎啕大哭”的理解, 也可以用此類的方式幫孩子深入理解。

學生對詞語教學的厭倦不來自於內容的多少, 而是取決於教師對學生的認知狀態是否有把握, 是否將教學內容靈活的與學生的生活、生命產生連接, 是否用靈活而合適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參與思考, 是否有足夠的空間供學生自由思考, 是否認真傾聽學生的表達並對他的感覺及時命名。

Advertisiment

詞語的真正理解一定是兒童在感覺中體會, 然後與相應的概念配對, 由認知層面加以整合。 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將詞語的理解真正內化在兒童的生命中。 脫離感覺的學習勢必會導致對詞語的掌握停留在記憶層面, 無法真正地領悟詞語的涵義的, 就會出現我們常見的情形, 在進行書寫時沒有熟練的運用詞語的能力, 在表達思想時無法找到恰當而又準確的詞語進行描述, 會感覺到詞語的匱乏, 文章的刻板、感覺行文晦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