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警惕愛情的七個教條

信念一旦成為教條便是枷鎖

發自內心的感覺, 是我們判斷事物的唯一可靠的憑仗。

然而, 如果沒有學會尊重並信任自己的感覺, 我們就會容易信任一些貌似正確的信條。

一旦我們過於依賴這些信條, 它們就會成為僵硬的教條。

並且, 很多這些信條, 本身就是片面的, 甚至錯誤的。

愛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而愛情也是最難把握的, 這時的感覺似乎過於紛繁複雜, 於是我們容易不信任自己的感覺, 而去信賴一些教條, 這是非常危險的。

1

一個人越愛我, 會對我越好

這是關於愛情的最普遍的教條之一,

Advertisiment
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教條。

對於一個內心充滿愛的人而言, 這個信條正確。 但對於一個心態充滿恨的人而言, 這個信條錯誤。

之所以如此, 是由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所決定的。

假若一個人的“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基本是和諧的, 是相愛的。 那麼, 這個人越愛你, 就會對你越好。

但假若一個人的“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是病態的, 是相互對立甚至仇恨的。 那麼, 這個人越愛你, 就會對你越糟糕。

我們所有重要的外部關係, 都是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的結果。 並且, 一個外部關係越重要, 我們內在關係模式投射的程度就越厲害。 所以, 一個內心恨越多的人, 他越愛一個人, 他就越是那個人的地獄。

幾乎每天,

Advertisiment
我們都可以在新浪網的社會新聞中看到男人殺死自己的愛人的新聞, 便是這個道理。

又如, 多數連環殺手選擇的攻擊物件是有共同點的, 譬如一個連環殺手的受害者都是紅上衣和長頭髮的女子。 那麼, 可以說, 這一類型的女子, 便是這個連環殺手的夢中情人, 是他所愛的對象。 但他越愛她們, 他就越想攻擊她們, 因為他的“內在的小孩”與“內在的媽媽”的關係充滿暴力和仇恨。

當然, 多數人的內在關係模式中是既有愛又有恨, 既有和諧的一面也有對立的一面。 於是, 多數人的愛情勢必會愛恨交集。 如果你渴望自己的愛情基本是溫暖的、和諧的且最好還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結果, 那麼, 一個簡單的前提條件是, 你和愛人的內在關係模式都基本是溫暖而和諧的。

Advertisiment

如果你渴望自己的愛情是轟轟烈烈的, 愛到極致, 恨也到極致。 那麼, 這個渴望本身就說明, 你的內心是分裂的, 是衝突的, 而你也勢必會去尋找那種內心嚴重分裂的人。

在自由戀愛時代, 只要愛人不是你被迫選擇的, 那麼愛情中的幸與不幸其實都是你主動選擇的。

所以, 只要是自由戀愛, 試著不譴責對方, 試著從自己身上找答案, 然後主動選擇, 並承擔選擇的責任。

無論是誰, 其內心一定是有分裂的一面的, 並且這一面一定會在愛情中展示出來。 你如此, 愛人也如此。 愛情既是兩人美好一面的淋漓盡致的展示, 也是兩人分裂一面的淋漓盡致的展示。 如果兩人都樂意承擔各自的責任,

Advertisiment
那麼兩人的內心都會得到很大的修復, 愛情就起到了極大的治療效果。

我們一定要看到愛情的這一面, 否則很容易會對愛情產生失望。

最後, 我再次強調, 盡可能地遠離內在關係模式很糟糕的人, 除非這個人有自省的能力。

2

越忘我的愛越珍貴

我們都渴望愛, 但又不敢相信愛, 非要看到對方給出愛的證明, 我們才敢相信。

這種心理, 女性尤甚。

那麼, 對方什麼樣的方式才算是最可靠的愛的證明?

很多人內心中的答案是——最好是忘我的愛。 假若對方越忘我地愛我, 甚至會不惜踐踏他的尊嚴, 可以為我的一頂點利益, 而捨棄他的一切, 包括財富和生命……

假若你有這個自覺或不自覺的答案, 那麼等待著的你, 便是地獄。

因為,

Advertisiment
一個人在追求你的期間越忘我, 在關係確立後就越容易“忘你”。 這種巨大的轉變, 會令很多人愕然。 尤其是女子, 她會認為, 戀人追求自己期間之所以那麼忘我, 原來僅僅是抱著一個目的——得到她的身體, 而一旦得到了, 他的自私的本性就出來了。

這樣的說法, 會令男人看起來極其居心叵測, 極其險惡。

居心叵測的男人肯定有, 而且數量也不是極少數。 不過, 就我瞭解, 多數那種先是忘我而後“忘你”的男人, 是真誠的。 追求期間, 他們是真誠的忘我, 關係確立了, 他們是真誠的“忘你”。

因為, 忘我和“忘你”, 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是一體的。

我們為什麼會癡愛一個人?一個重要原因是, 我們將對方看成了“理想自我”。 一個人的“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越大, 他就越容易產生迷戀性的癡愛。

然而,一個人越迷戀愛人,他就越看不見愛人的真實存在,他看見的,其實是他投射到愛人身上的“理想自我”。

也即,他愛的並非是你,而是他自己。

假若他沒得到愛人,那麼這個幻象就永遠不會破滅,於是這個人就會永遠愛得忘我。一旦他得到了愛人,他會發現愛人並不是他的“理想自我”,於是,他投射到愛人身上的“理想自我”就被他拿回了。愛人從他的“理想自我”變成了她自己,於是,忘我就變成了“忘你”。

這是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一個關鍵原因。

當然,這個遊戲是雙方共同完成的。一個心態健康的女子,看到一個忘我癡迷她的男子,儘管意識上可能會為他感動,但本能上覺得不舒服,覺得有些東西不對勁,並因而遠離這個男子。但一個內心缺乏自愛的女子,她過於警惕,難以相信一個男子的愛,她必須要看到那個男子忘我的愛,她才能放下警惕,才以為這個男子愛她。

於是,被追求期間,她享受男人的忘我的愛,關係確立後,她忍受男人的“忘你”的折磨。

其實,假若用心去感覺,那麼她會發現,這個男子戀愛期間的忘我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他看似在忘我的愛,但其實根本就不瞭解她,根本就沒看到她的真實存在,他愛的只是他投射到她身上的幻想而已。

這個道理,用到女子身上也是一樣的。戀愛期間極其“忘我”的女子,一樣容易是愛人的地獄。

3

年齡越大,越懂得關愛

這句話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人們都是愛學習,愛自省的。

然而,很可惜的是,相比之下,另一句俗話更準確——“江山易改,本性難易”。

也就是說,一個懂得愛的人,會一直懂得愛;但一個不懂得愛的人,會一直不懂得愛。愛的能力,和年齡關係不大。

如果用內在關係模式的概念來解釋,就很容易理解了。懂得愛的人,即“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相愛的人。不懂得愛的人,即“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不相愛甚至相對立的人。

戀愛,其實是將我們在童年與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內在關係模式淋漓盡致地投射到成年後與愛人的外部關係上來。於是,童年與家人關係和諧的人,戀愛時的關係較容易達到和諧,童年與家人關係衝突太激烈的人,戀愛時的關係較容易產生衝突。

這種投射是相當恒定的,與年齡關係不是很大。

一個內心較和諧的人,會願意自省。於是,對這樣的人而言,他的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懂得愛。

然而,一個內心衝突太激烈的人,會拒絕自省。對他而言,他的年齡越增長,遭遇的愛的挫折越多,內心越自卑,越抵觸反省,愛的能力反而可能越差。

4

對朋友越好,對我會更好

看過一些所謂戀愛手冊,很多手冊都提到,要看一個人,可以借鑒他與朋友或同事的關係。假若他與他們相處融洽,那麼他就會與你相處融洽。

我一度以為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然而,瞭解了無數愛情故事後,我發現,無論對男人,還是對女人,這一點的借鑒意義其實有限。

因為,不管一個人看起來多麼在乎他與朋友或同事的關係,這種關係所產生的情感深度,仍然遠不如情侶關係。於是,一個人在處理與朋友和同事的這類關係時,可以較好地運用理性,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但是,在深度的情侶關係中,沒有誰願意控制自己。

所以,我們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許多人對配偶和孩子冷漠,對外人親熱。

這種現象看起來匪夷所思,但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對外人,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這種情感深度不強的關係中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但對親人,他不願意也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於是就展示了自己真實的一面。

於是,一些內在關係模式很糟糕,但同時又特別有心計的人,會出現極其可怕的分裂:在外面簡直像個聖人,在家裡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那麼,該怎麼辦?該怎麼去判斷這個人?

其實很簡單,就根據你自己的感覺。如果這個人以前談過戀愛,有過深度的親密關係,試著去瞭解一下他在這個親密關係中的真相。

判斷一個人內在關係模式的最好的辦法是看他的親密關係。如果這個人對外人很糟糕,但和親人——尤其是配偶的關係平等而和諧,可以說,這個人的內心是比較健康的,他對外人的糟糕態度,可能是理性☆禁☆學習的結果,改起來比較容易。如果這個人對外人很好,但和親人的關係充滿衝突甚至仇恨,可以說,這個人的內心是比較有問題的,並且這一點改起來相當不容易。

5

他說我不行,那一定是他行

男權社會要求男人行,男權社會的女性也渴望男人很行。

儘管,現代社會不再那麼男權主義了,即便有些女性自己很行,不需要男人太行才能生存了,但“男人相對行,女人相對不行”這種觀念仍然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深處,可以說是目前每一個主流文化的集體無意識。

男人讓女人相信自己行的方式有兩種:一、展示自己的優點;二、否定女人的優點。

假若一個男人的內在關係模式是“我行,你也行”,那麼,他會傾向於使用第一種方式,而較少使用第二種方式。

假若一個男人的內在關係模式是“我行,你不行”,那麼,他會傾向於使用第二種方式,而較少使用第一種方式。

假若一個男人的“我行,你不行”的程度非常嚴重,那麼他會將第二種方式當作常態方式,頻繁否定自己所愛的女人。

有趣的是,在戀愛期間,很多女人因頻繁被戀人否定而自信心受到很大打擊後,她們的想法居然是“既然你總是說我不行,那你一定行了,既然如此,我就靠你了”。

但最後,她們發現,這個男人會幾十年如一日地否定自己,這時,她們有了憤怒,有了窒息感。並且,這個男人自己的能力也不怎麼樣,甚至很糟糕。

女人有時也會頻頻使用否定戀人的方式,但她們即便使用,一開始也是比較隱蔽的。相比之下,男人似乎獲得了否定女人的資格似的。甚至,一些女強人對我說,假若她們的自信沒被男人嚴重摧毀,她們對戀人會缺乏感覺,會覺得他們不夠她們依靠。

所以,這也是一種雙重奏。漫長的男權社會製造了這種集體無意識:女人就是不行,男人就是行。於是,在一個男人面前,如果女人產生不了“我不行”的感覺,似乎愛就難以產生。

男人多少都懂得這一點。於是,男人普遍習慣于否定女人,也習慣偽裝得很行。並且,自己內心越自卑,就越偽裝得“我很行”。他越偽裝,就越對所有會喚起他自卑的信心敏感,於是就越要打壓自己所愛的女人的自信。

然而,說“你不行”和“我行”並沒有必然聯繫。

6

受過傷,會更懂得珍惜

很多男人發展新的感情時,常做的一件事是訴苦。他們將自己的以前的感情描繪得那麼糟糕,將自己的前女友或前太太描繪得那麼可怕,於是作為傾訴對象的女子的母性被觸發了。

並且,一些女子愛上這些男人時會想,他們既然受過傷了,那麼會更懂得愛更懂得珍惜我了。

有時,女人也會向男人訴苦,而一些男人的保護欲望也被激發了。

然而,作為傾訴對象的人忘記了一點,傾訴者是自由戀愛,以前的戀人是他們的自由選擇,他們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有至少一半的責任。

我們常講,人應該吃一塹長一智,但這只是願望,事實是,具有這種寶貴素質的人總是少數,而多數人的人生總是在同一個地方摔跤,而且摔跤的姿勢都一模一樣。

所以,假若追求你的人,以前的感情生活是一團糟。那麼,他和你的前景更大的可能性也是一團糟,而不是突然變得更好。

除非這個人有這樣一個素質:他在向你傾訴時,很少描黑對方,而主要是在反省自己的責任。不過,假若一個人具備這種素質,你會較少聽見他訴苦。

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和他以前的戀人迥然不同,似乎你有足夠的證據顯示,你與他,會和她與他是完全不同的。

從你所扮演的角色看,從他所扮演的角色,似乎的確如此。但從整個關係的角度看,這次感情和上次感情,其實是一回事。

一個女子,是女強人,她操心前夫的一切,而她的容貌、收入和其他一切外在條件也都比前夫好。但最後,這個“沒良心的”還是離她而去。他寧願過著流浪漢一般的生活,也不願意再回到她身邊過錦衣玉食的生活。

這個女子大受打擊,覺得自己很委屈,以前那麼辛苦,但男人不買帳。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於是,她改變了擇偶標準,以前她傾向於選擇柔弱的男子,那樣才能激發她的保護欲望。現在,她想找一個可以依靠的男強人。

她身邊的男強人不少,而她的條件也不錯,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男強人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對她而言,這看起來,事情完全不一樣了。以前,她操心一切。未來,她的伴侶操心一切。

但是,從關係的整體上看,這仍然是一回事,以前的關係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以後的關係仍然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以前,她做控制者,她的前夫感覺到窒息,於是逃走了。未來,她做被控制者,就有機會去體會她的前夫所感受過的窒息感了,那時,她將和前夫一樣產生逃跑的衝動。

這種非此即彼的輪回,和簡單重複的輪回,是一回事,都源自我們簡單地將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外部關係上來。

譬如這個女子,她的問題首先源自,她的內在關係模式中的控制與被控制的程度太重了。於是,她的愛情中的控制與被控制的程度一樣會太重。她有時以控制者自居,有時又以被控制者自居。但不管是做控制者,還是做被控制者,她都渴望自己的親密關係,有一個人操縱一切,而另一個總是服從。這種關係勢必會出問題,控制方勢必會覺得累,而被控制方勢必會感到窒息。

假若她不改變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那麼她的愛情就會是一次又一次的輪回。

許多人拒絕反省,拒絕改變自己,而只是夢想著找到一個“正確先生”或“正確女士”,但結果不過是在收穫一次又一次的輪回而已。

7

有付出一定會有回報

這種信念,放到事業上,基本成立,但放到感情上,基本不成立。因為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愛情:越付出,越沒有回報。

在一個徵婚網站上,我看到一個女子動人的個人說明,意思是,她會付出百分百的愛,而且不計較男子怎麼做。我相信她說的是真的,因為她的臉上都寫著那種為了愛不顧一切的神情。

我給她寫了一封信,建議她不必這麼百分百的付出,而且最好多少要計較一下男子對她的做法。

她最好這麼做,否則一定會陷入不幸。

這種想法,看似非常偉大,但其實是一種很深的自戀。有這種想法的人,其實沒有看到對方的真實存在,她是自顧自地付出。她的付出是她自己的需要,未必是戀人的需要。

真愛是一定要看到對方的真實存在的,從而一定要看到對方的真實需要。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得理解對方,能夠放下自己,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對方做考慮。

然而,理解很難,而付出則相對容易多了,尤其是對於習慣了在自己原生家庭中付出的人,付出是他們的需要,是他們價值感的重要來源,是他們的強迫性習慣,想讓他們不付出,反而成了難題。

並且,在感情中一味付出且對戀人沒有絲毫要求,這種做法有時還隱含著這樣的資訊——我既然已經做得這麼完美,我是問心無愧了,那麼我們的關係中再有什麼問題,都不是我的責任,而是你的責任了。

顯然,這種資訊中透露這樣的含義:我是好人,而你是壞蛋。

這是一味付出者的潛意識深處的資訊,因為這一點,這種絕對的好人,勢必會找一個明顯的“壞蛋”。例如,一個女子找了個酒鬼,她痛不欲生,求他去做心理治療,他成功地戒酒了。隨後,他們莫名其妙地離婚了,而她隨即又找了一個酒鬼男人,這樣她就又可以玩這種歸咎的遊戲——“我做得這麼好,而你這麼糟糕,你還有什麼好指責我?”

所以,在愛情中習慣扮演絕對付出者的人,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究竟在追求什麼。

愛情是人生中的頭號難題,是最大的快樂源泉,也是最大的痛苦源泉,所以圍繞著愛情的危險教條非常多。我只寫了七種比較常見的。不過,大家也不能將我的看法絕對化,否則它們也成了新的教條了。

我瞭解的所有愛情悲劇,都可以看到兩個資訊:第一,危險的信號很早就被當事人感覺到了,但當事人沒有尊重自己的感覺;第二,每一個自由戀愛導致的悲劇,都是自己的特定心理所主動推動的,不管你看上去多麼無辜,做得多麼完美,你的愛情悲劇,至少有你一半的原因。

所以,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覺,它比這些教條更真實更可靠。

此外,一定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反省自己,而不是總玩歸咎對方的遊戲。

他就越容易產生迷戀性的癡愛。

然而,一個人越迷戀愛人,他就越看不見愛人的真實存在,他看見的,其實是他投射到愛人身上的“理想自我”。

也即,他愛的並非是你,而是他自己。

假若他沒得到愛人,那麼這個幻象就永遠不會破滅,於是這個人就會永遠愛得忘我。一旦他得到了愛人,他會發現愛人並不是他的“理想自我”,於是,他投射到愛人身上的“理想自我”就被他拿回了。愛人從他的“理想自我”變成了她自己,於是,忘我就變成了“忘你”。

這是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一個關鍵原因。

當然,這個遊戲是雙方共同完成的。一個心態健康的女子,看到一個忘我癡迷她的男子,儘管意識上可能會為他感動,但本能上覺得不舒服,覺得有些東西不對勁,並因而遠離這個男子。但一個內心缺乏自愛的女子,她過於警惕,難以相信一個男子的愛,她必須要看到那個男子忘我的愛,她才能放下警惕,才以為這個男子愛她。

於是,被追求期間,她享受男人的忘我的愛,關係確立後,她忍受男人的“忘你”的折磨。

其實,假若用心去感覺,那麼她會發現,這個男子戀愛期間的忘我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他看似在忘我的愛,但其實根本就不瞭解她,根本就沒看到她的真實存在,他愛的只是他投射到她身上的幻想而已。

這個道理,用到女子身上也是一樣的。戀愛期間極其“忘我”的女子,一樣容易是愛人的地獄。

3

年齡越大,越懂得關愛

這句話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人們都是愛學習,愛自省的。

然而,很可惜的是,相比之下,另一句俗話更準確——“江山易改,本性難易”。

也就是說,一個懂得愛的人,會一直懂得愛;但一個不懂得愛的人,會一直不懂得愛。愛的能力,和年齡關係不大。

如果用內在關係模式的概念來解釋,就很容易理解了。懂得愛的人,即“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相愛的人。不懂得愛的人,即“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不相愛甚至相對立的人。

戀愛,其實是將我們在童年與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內在關係模式淋漓盡致地投射到成年後與愛人的外部關係上來。於是,童年與家人關係和諧的人,戀愛時的關係較容易達到和諧,童年與家人關係衝突太激烈的人,戀愛時的關係較容易產生衝突。

這種投射是相當恒定的,與年齡關係不是很大。

一個內心較和諧的人,會願意自省。於是,對這樣的人而言,他的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懂得愛。

然而,一個內心衝突太激烈的人,會拒絕自省。對他而言,他的年齡越增長,遭遇的愛的挫折越多,內心越自卑,越抵觸反省,愛的能力反而可能越差。

4

對朋友越好,對我會更好

看過一些所謂戀愛手冊,很多手冊都提到,要看一個人,可以借鑒他與朋友或同事的關係。假若他與他們相處融洽,那麼他就會與你相處融洽。

我一度以為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然而,瞭解了無數愛情故事後,我發現,無論對男人,還是對女人,這一點的借鑒意義其實有限。

因為,不管一個人看起來多麼在乎他與朋友或同事的關係,這種關係所產生的情感深度,仍然遠不如情侶關係。於是,一個人在處理與朋友和同事的這類關係時,可以較好地運用理性,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但是,在深度的情侶關係中,沒有誰願意控制自己。

所以,我們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許多人對配偶和孩子冷漠,對外人親熱。

這種現象看起來匪夷所思,但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對外人,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這種情感深度不強的關係中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但對親人,他不願意也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於是就展示了自己真實的一面。

於是,一些內在關係模式很糟糕,但同時又特別有心計的人,會出現極其可怕的分裂:在外面簡直像個聖人,在家裡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那麼,該怎麼辦?該怎麼去判斷這個人?

其實很簡單,就根據你自己的感覺。如果這個人以前談過戀愛,有過深度的親密關係,試著去瞭解一下他在這個親密關係中的真相。

判斷一個人內在關係模式的最好的辦法是看他的親密關係。如果這個人對外人很糟糕,但和親人——尤其是配偶的關係平等而和諧,可以說,這個人的內心是比較健康的,他對外人的糟糕態度,可能是理性☆禁☆學習的結果,改起來比較容易。如果這個人對外人很好,但和親人的關係充滿衝突甚至仇恨,可以說,這個人的內心是比較有問題的,並且這一點改起來相當不容易。

5

他說我不行,那一定是他行

男權社會要求男人行,男權社會的女性也渴望男人很行。

儘管,現代社會不再那麼男權主義了,即便有些女性自己很行,不需要男人太行才能生存了,但“男人相對行,女人相對不行”這種觀念仍然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深處,可以說是目前每一個主流文化的集體無意識。

男人讓女人相信自己行的方式有兩種:一、展示自己的優點;二、否定女人的優點。

假若一個男人的內在關係模式是“我行,你也行”,那麼,他會傾向於使用第一種方式,而較少使用第二種方式。

假若一個男人的內在關係模式是“我行,你不行”,那麼,他會傾向於使用第二種方式,而較少使用第一種方式。

假若一個男人的“我行,你不行”的程度非常嚴重,那麼他會將第二種方式當作常態方式,頻繁否定自己所愛的女人。

有趣的是,在戀愛期間,很多女人因頻繁被戀人否定而自信心受到很大打擊後,她們的想法居然是“既然你總是說我不行,那你一定行了,既然如此,我就靠你了”。

但最後,她們發現,這個男人會幾十年如一日地否定自己,這時,她們有了憤怒,有了窒息感。並且,這個男人自己的能力也不怎麼樣,甚至很糟糕。

女人有時也會頻頻使用否定戀人的方式,但她們即便使用,一開始也是比較隱蔽的。相比之下,男人似乎獲得了否定女人的資格似的。甚至,一些女強人對我說,假若她們的自信沒被男人嚴重摧毀,她們對戀人會缺乏感覺,會覺得他們不夠她們依靠。

所以,這也是一種雙重奏。漫長的男權社會製造了這種集體無意識:女人就是不行,男人就是行。於是,在一個男人面前,如果女人產生不了“我不行”的感覺,似乎愛就難以產生。

男人多少都懂得這一點。於是,男人普遍習慣于否定女人,也習慣偽裝得很行。並且,自己內心越自卑,就越偽裝得“我很行”。他越偽裝,就越對所有會喚起他自卑的信心敏感,於是就越要打壓自己所愛的女人的自信。

然而,說“你不行”和“我行”並沒有必然聯繫。

6

受過傷,會更懂得珍惜

很多男人發展新的感情時,常做的一件事是訴苦。他們將自己的以前的感情描繪得那麼糟糕,將自己的前女友或前太太描繪得那麼可怕,於是作為傾訴對象的女子的母性被觸發了。

並且,一些女子愛上這些男人時會想,他們既然受過傷了,那麼會更懂得愛更懂得珍惜我了。

有時,女人也會向男人訴苦,而一些男人的保護欲望也被激發了。

然而,作為傾訴對象的人忘記了一點,傾訴者是自由戀愛,以前的戀人是他們的自由選擇,他們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有至少一半的責任。

我們常講,人應該吃一塹長一智,但這只是願望,事實是,具有這種寶貴素質的人總是少數,而多數人的人生總是在同一個地方摔跤,而且摔跤的姿勢都一模一樣。

所以,假若追求你的人,以前的感情生活是一團糟。那麼,他和你的前景更大的可能性也是一團糟,而不是突然變得更好。

除非這個人有這樣一個素質:他在向你傾訴時,很少描黑對方,而主要是在反省自己的責任。不過,假若一個人具備這種素質,你會較少聽見他訴苦。

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和他以前的戀人迥然不同,似乎你有足夠的證據顯示,你與他,會和她與他是完全不同的。

從你所扮演的角色看,從他所扮演的角色,似乎的確如此。但從整個關係的角度看,這次感情和上次感情,其實是一回事。

一個女子,是女強人,她操心前夫的一切,而她的容貌、收入和其他一切外在條件也都比前夫好。但最後,這個“沒良心的”還是離她而去。他寧願過著流浪漢一般的生活,也不願意再回到她身邊過錦衣玉食的生活。

這個女子大受打擊,覺得自己很委屈,以前那麼辛苦,但男人不買帳。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於是,她改變了擇偶標準,以前她傾向於選擇柔弱的男子,那樣才能激發她的保護欲望。現在,她想找一個可以依靠的男強人。

她身邊的男強人不少,而她的條件也不錯,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男強人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對她而言,這看起來,事情完全不一樣了。以前,她操心一切。未來,她的伴侶操心一切。

但是,從關係的整體上看,這仍然是一回事,以前的關係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以後的關係仍然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以前,她做控制者,她的前夫感覺到窒息,於是逃走了。未來,她做被控制者,就有機會去體會她的前夫所感受過的窒息感了,那時,她將和前夫一樣產生逃跑的衝動。

這種非此即彼的輪回,和簡單重複的輪回,是一回事,都源自我們簡單地將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外部關係上來。

譬如這個女子,她的問題首先源自,她的內在關係模式中的控制與被控制的程度太重了。於是,她的愛情中的控制與被控制的程度一樣會太重。她有時以控制者自居,有時又以被控制者自居。但不管是做控制者,還是做被控制者,她都渴望自己的親密關係,有一個人操縱一切,而另一個總是服從。這種關係勢必會出問題,控制方勢必會覺得累,而被控制方勢必會感到窒息。

假若她不改變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那麼她的愛情就會是一次又一次的輪回。

許多人拒絕反省,拒絕改變自己,而只是夢想著找到一個“正確先生”或“正確女士”,但結果不過是在收穫一次又一次的輪回而已。

7

有付出一定會有回報

這種信念,放到事業上,基本成立,但放到感情上,基本不成立。因為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愛情:越付出,越沒有回報。

在一個徵婚網站上,我看到一個女子動人的個人說明,意思是,她會付出百分百的愛,而且不計較男子怎麼做。我相信她說的是真的,因為她的臉上都寫著那種為了愛不顧一切的神情。

我給她寫了一封信,建議她不必這麼百分百的付出,而且最好多少要計較一下男子對她的做法。

她最好這麼做,否則一定會陷入不幸。

這種想法,看似非常偉大,但其實是一種很深的自戀。有這種想法的人,其實沒有看到對方的真實存在,她是自顧自地付出。她的付出是她自己的需要,未必是戀人的需要。

真愛是一定要看到對方的真實存在的,從而一定要看到對方的真實需要。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得理解對方,能夠放下自己,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對方做考慮。

然而,理解很難,而付出則相對容易多了,尤其是對於習慣了在自己原生家庭中付出的人,付出是他們的需要,是他們價值感的重要來源,是他們的強迫性習慣,想讓他們不付出,反而成了難題。

並且,在感情中一味付出且對戀人沒有絲毫要求,這種做法有時還隱含著這樣的資訊——我既然已經做得這麼完美,我是問心無愧了,那麼我們的關係中再有什麼問題,都不是我的責任,而是你的責任了。

顯然,這種資訊中透露這樣的含義:我是好人,而你是壞蛋。

這是一味付出者的潛意識深處的資訊,因為這一點,這種絕對的好人,勢必會找一個明顯的“壞蛋”。例如,一個女子找了個酒鬼,她痛不欲生,求他去做心理治療,他成功地戒酒了。隨後,他們莫名其妙地離婚了,而她隨即又找了一個酒鬼男人,這樣她就又可以玩這種歸咎的遊戲——“我做得這麼好,而你這麼糟糕,你還有什麼好指責我?”

所以,在愛情中習慣扮演絕對付出者的人,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究竟在追求什麼。

愛情是人生中的頭號難題,是最大的快樂源泉,也是最大的痛苦源泉,所以圍繞著愛情的危險教條非常多。我只寫了七種比較常見的。不過,大家也不能將我的看法絕對化,否則它們也成了新的教條了。

我瞭解的所有愛情悲劇,都可以看到兩個資訊:第一,危險的信號很早就被當事人感覺到了,但當事人沒有尊重自己的感覺;第二,每一個自由戀愛導致的悲劇,都是自己的特定心理所主動推動的,不管你看上去多麼無辜,做得多麼完美,你的愛情悲劇,至少有你一半的原因。

所以,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覺,它比這些教條更真實更可靠。

此外,一定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反省自己,而不是總玩歸咎對方的遊戲。

相關用戶問答